團體領導技巧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3日 (日) 13:48 由 CYUT9529123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團體領導技巧)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體領導」是指團體運作中所經歷的種種過程。而「團體領導」與「團體領導者」是兩個不同涵義的名詞,所指的是在團體過程當中所屬的層面不同。團體領導強調的是所經歷的過程(process),而團體領導者所指的是在團體結構中的一個位置(position)或是擁有其位置的人。(黃惠惠,民82)

團體領導的定義: 「團體領導(leadership)是一個相互(reciprocal)、交換(transactional)、轉變(transformational)的過程,在過程當中,有人被允許去影響(influence)、激勵(motivate)其他人,以促進團體及個人目標之達成。」(Donelson R. Forsyth,1990)(引述自 黃惠惠,民82,p.110)

將其特點分述如下:

  • 領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以團體層面可區分為-----領導者、團體成員及團體環境,三者在活動當中相互交流。領導者的決策會影響成員的參與,成員的參與度及行為反應會影響團體氣氛,團體環境也會影響領導者的決策。上述三者相互調整、適應,彼此環環相扣,因此領導是流動過程中的動力來源。(Barrow, 1977; Cartwright & Zander, 1968; Hollander, 1985)
  • 團體領導是個交換的過程:領導者與團體成員付出精神、體力及時間,以換取情感上及心靈上的寄託、社會上及財務上的報酬。兩者之間存在社會交換(social exchange)的形式。(Burns, 1978; Hollander & Julian, 1969; Pigors,1935)
  • 團體領導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團體領導者在團體當中鼓勵、肯定團體成員引發動機,使成員由自暴自棄、缺乏信心轉變為自動自發、肯定自我,並藉由激勵的過程改變成員的思考模式、行為及價值觀等。
  • 團體領導是個合法影響的合作過程:領導是團體中決策及義務的行使,是由團體成員採多數決或是經由全體成員的認可,所賦予領導者的權力。(Kochan, Scdmidt & Decotiis, 1975);然而也有很多團體或是機構,事先由單位授與領導者權力,基本上也是屬於合法影響。
  • 團體領導是目標追求的過程:領導者的決策及團體的運作,藉由成員的合作,激發潛能,朝著個人及團體的目標邁進。(Katz & Kahn, 1978)

領導本質

在團體的運作中,要使團體有效的發揮其效能,在其過程裡,都會出現一位或多位的領導者,引導及整合成員的各種行為、活動,使團體能導向目標運作。

領導者的角色與功能

一般而言,領導者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領導型態有密切的關係,而不同的領導型態也會產生出不同的領導者。(潘正德,民84)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領導者的主要角色為:(1)團體的建立與維持及(2)團體任務的達成。Trotzer(1977)認為領導者在團體中有五種角色:引導者、催化者、參與者、觀察者與專家。 領導者角色的影響使領導力在團體中發揮其效能。而領導者也了具備以下:起始、協調、摘要、整合、解決衝突等功能。Hollander(1978)認為領導力功能為:(1)組織、引導和結合(2)維持團體、界定情境和放置目標(3)協調團體內在與外在的關係。Dinkmeyer & Muro(1971)則認為:提升凝聚力、摘要及解決衝突是領導的主要功能。

領導者的人格特質

團體能帶給人們某些正面的效益,卻也可能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因此領導者的帶領十分重要。而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是影響領導能力及團體成敗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團體型態的核心價值。因而許多學者為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提出以下觀點:

  • Stogdill(1984)為研究領導者人格特質相當傑出的學者,依研究結果發現,成功的領導者優於常人的人個特質有:智力(intelligence)、學識(scholarship)、可信賴性(dependability)、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及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等因素。 (李郁文,民87)
  • Trotzer(1977)認為領導者應具有:自覺、開放與有彈性、容忍不明確、積極、具有人性、人格成熟與統整等六項人格特質。 (潘正德,民84)
  • Bird(1940)的研究中發現,在所有領導人特質中,一致性最高者有以下四項:智力、主動(initiative)、幽默感與外向;此四項又被稱為領導者的一般特質。 (李郁文,民87)(引自李美枝,民83,p.590)
  • Corey & Corey (1982)認為有效的團體領導者的人格特質為:勇氣、有示範意願、全心投入、親切與關懷、對團體過程的信念、開放、能面對別人攻擊、自我強度高、充沛的精力、體會生活的意願、自我察覺、幽默感及獨創性。 (潘正德,民84,p.88)

團體領導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一位稱估的團體領導者則須善用某些有效的技術或技巧,讓領導者與成員之間能有更完美的互動,促使團體能更順利的運作,達到團體所預期的目標。(引用自 李郁文,民87)整合Balgopal & Vassil (1983)、Trotzer(1989)、Corey(1990)、Corey & Corey(1992)等學者的說法,提出以下要點加以說明:

  • 積極傾聽: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係指聚精會神地去聆聽對方所想表達的訊息,藉以了解其內在的活動,並專注地接收對方語言及非語言的行動,適時的給予對方有效的回饋,表現出積極傾聽的意願,使對方增加信心願意繼續表達。而更進一步的希望可以觀察團體成員的整體活動,透過細微的動作及不經意的言談,了解目前團體的運作情形。
  • 反映:反映(reflection)係以領導者為主,在領導者接收到對方所要傳遞的訊息之後,經由思緒統整,將其所得到的訊息適度的予以表達,使對方與全體成員了解目前所溝通的內容,並藉以確認雙方的認知是否有所差異,以免產生誤解。
  • 澄清:其目的在於對所討論的內容加以釐清,使成員能接收到正確的訊息,以防衝突(conflicting)與混淆(confused)的產生;領導者須適時介入協助團體的討論,使訊息能正確且有效的傳遞。
  • 摘要:經由階段性的討論之後,由領導者在每次聚會結束時,為此次聚會及討論之內容進行簡短的摘述,可使團體成員能更準確的得到訊息、釐清焦點,也可避免成員接收到錯誤的資訊;摘要技巧也可運用在團體討論產生停滯時使用,當團體陷入無效的談論或內容雜亂無章時,可藉由領導者以摘要之方式使內容拉回重點,使團體得以繼續進行。
  • 同理心:同理(empathizing)為一種態度與技巧。係指領導者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成員的想法,進到成員的主觀世界中,能體會出成員的感受與反應,使成員認為彼此站在同一陣線上,可進一步的得到有效訊息,對其討論有適度的幫助。
  • 催化:催化(facilitating)的目的是促使團體的運作,藉由活動或話題引起成員的互動,拉進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讓成員能先卸下心防,開始融入團體的討論之中,促使團體成形,進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 支持:支持(supporting)是指在團體運作中,領導者給予成員信心,增強成員表達或活動的意願;透過支持技巧的運用,可以協助成員勇於面對各種挑戰,使其充滿韌性,並能發揮其潛能。支持可以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使人勇往直前,而領導者可以利用眼神、手勢、表情及語言等方式提供成員有效的支持;然而必須適度的給予支持,一味的支持只會使其得到反效果。Egan(1973)提出詮釋:「沒有支持為基礎的面質會引致傷害,沒有面質的支持是空虛無物的。」(黃惠惠,民82,P.140)

協同領導技巧

團體領導風格

參考文獻

林萬億(民87)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惠惠(民82)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潘正德(民84)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Ed E. Jacobs;Riley L. Harvill;Robert L. Masson(1994)Group Counseling。Brooks/Cole。

李郁文(民87)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月霞(民80)團體諮商。台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