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討論技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文獻)
行 1: 行 1:
「丁松筠(1974)認為團體討論是一種『共同思考』,在他的定義下隱含著(1)思考,(2)協同他人等要素。總之,團體討論是一種透過團體的互動,以進行意念、思考、訊息、感受等的相互傳遞的方式。(林萬億.民84‧P.325)<br>
+
{{Version|2007/10/14|}}
學者Gall(1987)曾界定「討論」為:「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了達成某種教學
+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目標,透過言語表達,傾聽對方和觀察手勢表情等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張新仁‧民83‧P.313)
+
 
+
4 90%的內容是由林老師的書而來,並不是個好的寫法。你應多去參考其他人的看法。
+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
 
+
1
+
標題不用打一二三,也不用'''
+
完成度還很低,加油!
+
參考文獻格式不正確,同時,自己沒看過的文章不能放上去,要寫你看到的資料來源
+
 
+
==團體討論的基本態度==
+
 
+
團體討論技巧常被用在各種聚會上,主要是作為團體過程的工具,靜態的團體幾乎以討論為主,社會目標模型的團體更必須透過討論,來達成問題解決和行動決策。功能有(1)鼓勵多參與團體的事情(2)引起對團體的興趣(3)決策並解決問題(4)刺激思考增加團體的生產力(林萬億‧民84)<br>
+
討論時,不要太嚴肅或是像正式教導的方式,避免結構式的一問一答,要保持隨機應變,應該由成員主動提出感受和看法,就算其他組員不贊同,也應該允許他們說出來(廖榮利 民85)
+
===對討論主題客觀開放的態度===
+
(林萬億‧民84‧P.325)
+
#培養使自己本身與意見客觀和公正能力
+
#學習儘可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
#仔細而有結構地聆聽他人的意見
+
#進一步思考意見的優劣
+
#確實做到反映式的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
#最後,努力開放自己,甚至當他聽到更好的意見時,要勇於修正自己的意見,接受別人
+
 
+
===對團體成員客觀善意的態度===
+
(林萬億‧民84 P.325-326)
+
#學習客觀地去了解與反應他人
+
#極力去縮小權力差別的影響
+
#透過討論過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Gulley 1960:115-126)
+
 
+
==討論性團體的形式==
+
(林萬億‧民84)
+
*對話:兩位或多位參與者直接互動,可以自由討論他們所熟悉的話題,通常都是主從關係,一方問話,一方回應
+
*座談會:給每個團體組員發表對於討論主題某領域的意見和看法,較是組織性和正式
+
*圓桌會議:這討論沒有聽眾,及隱密性,成員間可以自由交換意見;適合於小型決策團體或小型學習團體
+
*自由討論:最獨特、最晚被知道、最常用的一種;由一群專家提供一些資料報告和問答
+
*演講討論會:由演講者發表主題再由聽眾問問題方式來呈現;通常講元須具備有高度組織能力,他必須能保證提供一次仔細及完整的演講(林萬億‧民84‧P.332)
+
*陪席式討論會:又叫為「代表式討論」,主張意見不同和利益不同的代表們組成發表人,及需要有一些是對主題關心和支持的人在場
+
 
+
==團體討論的技術==
+
(林萬億‧民84)
+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用在小團體討論時,在一種沒有限定範圍下進行理念的引介,會排除造成阻礙的因素,讓組員自由發揮
+
*耳語聚會(buzz session):先將聽眾分為幾小組,讓每個組員都有參與機會(對問題表達的機會),然後小組討論,再由小組的主席把討論的結果交為大團體報告,這些組員都是匿名的,因為,主席已經把所有成員的意見整理為該組的意見,在大團體的發表看法時,不能只是主席個人的看法,而是要以全組員的意見為依據
+
*菲利浦(Phillip)六六討論法:運用小團體來發展某領域問題;菲立浦是這討論法的創始者,六六法是指六個人討論六分鐘,但還是依問題大小做彈性調整,目的在鼓勵學生發言,避免少數人壟斷討論機會;也可用在團體中成員都不願意說話時,隨機分組進行(林萬億‧民84;陳寶山‧民82)
+
*標示法(posting):將成員或聽眾認定的問題或概念列單於黑板上(或書面紙上)(林萬億‧民84‧P.335)
+
*辯論法:就引起爭論的主題來辯論,提出正反兩面不同的意見
+
*三三兩兩討論法:讓學生就研討的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分析及分享;每二人或三人自由組成一組,不能少於兩人,也不能多於三人,彼此分享、討論… …三分鐘後再跟大家報告,時間到,請舉手推薦對方發表,被推薦人請先謝謝推薦人再報告(教得其法‧教育暨青年局)
+
 
+
==如何主持團體討論==
+
===事前安排===
+
有以下準備,任何討論會的主持人或參與人都會感覺較放心且舒暢(林萬億‧民84‧P.337)
+
#選擇主題:要配合團體的需要及團體發展的進度、特質、目標、能量等
+
#主題的措辭:能引起討論,範圍要有限度,明確,考慮成員能力所及;問題包括:事實、價值、推測、政策問題
+
#適合的討論形式:有公開討論會、陪席式討論、座談會、質詢會(interrogation);在社會工作中,團體是持續性,趨向封閉小團體,討論形式是不能改變原來團體的型態,所以以原來團體的形式還是較適當
+
#物理環境安排:場地、座位安排、空氣流通、氣溫、燈光、音響、活動範圍等
+
#參與者:要請適合的參與者,在進行中,可以安排角色,如主席如何產生
+
#討論開始前的最後籌備:工作者要有一份開會的準備草案並做最後以下的檢查─討論的目標(問題.觀點.論據)、資料、解決方法、時間的分配、工具準備、相關經驗與故事、引發興趣、創造力、適時舉例與比喻、結論
+
 
+
===主持團體討論的技巧===
+
(林萬億‧民84)
+
*(一)'''開場''':開始時,要介紹參與成員,讓這些成員彼此間有互動、認識彼此,要說明要討論的主題或是將要進行的活動,如果,沒有主題,則採用開放性討論,以自由討論方式進行但同是也要有行動表現才行
+
*(二)'''導引導論方式''':主要以民主式來討論,為了讓成員彼此間有互動,有以下技巧:
+
#瞭解的技巧:重複加強那些害羞、內向的成員們的意見,支持並給予再肯定;隨時注意團體動力的運作,適時反映團體的感覺與思考給大家;給予安全的氣氛,使每個成員勇於接受證據缺乏的挫折(林萬億‧民84‧P.337)
+
#中立的技巧:不會偏袒任何一個成員,只提出問題,而不會給答案,給予分析利弊及陳述事實,保持在中立位置
+
#問話的技巧:有三種方式,每種問法都有合適的時間
+
##是不是(yes or no):基本資料詢問時就可用
+
##是或者(either or):澄清事實與溝通時,會讓人較容易回答
+
##開放問法(open-ended):創造發言的機會
+
#摘述的技巧:摘述要清晰明瞭,完畢後要詢問發言者的看法,已證實沒有錯誤。可以摘述的情況:段落結束時;討論結束時;議題岔開時;變換主題時;發言過長時;發言複雜廣泛時;爭執很久時;發言音量過小時;對立意見時;發言語言障礙時(林萬億‧民84‧P.338)
+
#導引的技巧:在成員間彼此在討論時,給予一些方向和重點
+
#催化的技巧:讓多嘴的成員可以緩和,要注意害羞的成員,不要逼他發言,他會更反抗,要等待他有發言的勇氣才較適當,發言最好不是用指定,或輪流,以免造成心理緊張,或還沒準備好,反而會有抵抗現象,反映時要委婉,以免讓人難堪
+
#沉默的技巧:不要有任何語言或動作,讓整個團體可以自己負責,自己去討論思考並自行判斷與決策
+
#限制的技巧:
+
##當成元壟斷討論時:可以用是不是的問話問多嘴的成員;用開放問話問其他成員;或是切斷話題,給予適時的打岔;或是限定時間;或是調整次數;或由主席認可
+
##發言層次太抽象時:主席或成員均可提醒,或打岔
+
##脫離主題範圍時:如不當的舉例、引證、故事等;或牽連太廣、主題跳躍等,均應加以限制,使主題復原
+
##成員不參加討論時;對沉默過度的成員,主席可以限制其個別化,以指名詢問來引入團體,但以開放性問法為宜,或以暗示來激發餐與感;或以重整團體來熱絡團體
+
##成員意見衝突時:主席應將衝突納入團體,而非個別化。協助澄清;表明不同意的意義存在的可能性;修正或包含各方意見;或採取訴諸表決、休會、會外協調等解決辦法;或是幽默一下,使衝突解凍(林萬憶‧民84‧P.338-339)
+
 
+
===成效評量===
+
包括目標達成、領導、參與、討論氣氛、溝通、討論過程等指標;要讓目標達成只是其中之ㄧ,還有一個是讓成員間可以感到滿足也是很重要的(林萬憶‧民84‧P.339)
+
 
+
==參考文獻==
+
#《團體工作》 林萬億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五版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
#《領航明燈》 陳寶山等著  張老師出版社 民82﹝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ach/tp_sd/new/teacher/TJ23.html﹞
+
#《討論的技巧》 張新仁  載於黃光雄(主編) 台北市:師大書苑    民83  ﹝http://guidance.ncue.edu.tw/nmain-theory15.htm﹞
+
#  教得其法  教育暨青年局  ﹝http://www.dsej.gov.mo/cre/magazine/creative/3-9.htm﹞
+
#《社會工作概要》 廖榮利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民85
+
 
+
{{Rank2}}
+

於 2007年11月22日 (四) 04:32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