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討論技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體討論的基本態度)
(團體討論的基本態度)
行 17: 行 17:
 
(4)刺激思考以增加團體生產力
 
(4)刺激思考以增加團體生產力
  
在團討過程中團體討論是主要的工具,尤其是靜態的團體幾乎以討論為主,社會目標模型的團體更必須透過討論達成問題解決與團體行動的決策,而團體討論基本上必須培養兩種態度:
+
在團討過程中團體討論是主要的工具,尤其是靜態的團體幾乎以討論為主,社會目標模型的團體更必須透過討論達成問題解決與團體行動的決策,而團體討論基本上必須培養兩種態度:
  
  

於 2007年12月24日 (一) 14:07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團體討論(group discussion)是一種特殊型態的團體溝通,由兩個或更多人面對面互動,是團體的成員就其共同的、一般性的問題交換意見或交談,以分享訊息、解決問題或自我維持為目的。(Applbaum et al., 1974)(李建興,民82,P.212)

丁松筠(1974)認為團體討論事一種「共同思考」,在他的定義下隱含著(1)思考;(2)協同他人等兩要素。總之,團體討論是一種透過團體的互動,已進行意念、思考、訊息、感受等的相互傳遞方式(林萬億,民96,P.340)

2 定義用一個就好。你可以再整合一下。
文獻呢?

團體討論的基本態度

團體討論可達成:

(1)鼓勵成員參與團體事務

(2)引起成員對團體的興趣

(3)達成決策以解決問題

(4)刺激思考以增加團體生產力

在團討過程中團體討論是主要的工具,尤其是靜態的團體幾乎以討論為主,社會目標模型的團體更必須透過討論達成問題解決與團體行動的決策,而團體討論基本上必須培養兩種態度:


對討論主題客觀開放的態度

要發展這種態度,在理解意見的時候應客觀病公正,學習儘可能以客觀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聆聽他人的意見時需仔細且有結構的去進一步思考意見的優劣,確實做到反應式的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努力開放自己,在聽到更好的意見時,要勇於修正自己並接受他人的意見。


對團體成員客觀善意的態度

學習客觀的去理解與回應他人的意見,盡量縮小權力差別的影響,透過討論的過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Gulley,1960:115-126)

討論性團體的形式

一般來說討論性團體大致上有下列幾種:


陪席式討論會(panel discussion)

又稱為「代表式討論」。這是最經常看到的討論會,電視新聞的評論性節目,以及學術討論會皆是屬於這種討論會。它是由不同意見主張或不同利益的代表們組成討論發表人,另有一批對本主題關心或支持者在場。主席是促成討論的媒介,並不是成員,因此不必加入討論,僅需負責引導討論,承接轉合、聚焦話題以及做最後結論。而團員們為了解決問題、達成共識、以及解釋有利於聽眾的意念而集合在一起,自由發表他們所主張的意見。


陪席式討論的進行過程:

(1)主席宣布討論會開始

(2)由主席介紹成員給聽眾

(3)非正式的討論對題目的看法

(4)正式討論開始,主席要協助澄清、段落結語、承轉與重複觀點

(5)由觀眾問問題,各代表答覆與澄清

(6)主席進行結論


圓桌會議(round table)

圓桌會議之所以稱作圓桌會議是來自亞瑟王(King Arthur)與他的「圓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亞瑟王經常與圍坐在圓桌旁的武士們討論問題,他表達自己的問題讓武士們知曉,然後互相交換意見。圓桌討論是在一個公平的氣氛下進行,圓桌討論的每個成員都占有一個平等的位子,每個參與者都可以自由的表達意見。


圓桌會議的主席鼓勵參與者交換意見,同時也發表意見,圓桌會議的成員較少,因此討論的廣泛與多元受到限制,但在決策上這種討論形式最精簡有效。


圓桌會議的進行過程:

(1)主席開場白,說明討論的主題與規則,也可以短暫寒喧互相認識

(2)視情況需要由主席引介成員進入討論核心

(3)主席拋出討論的主題與子題

(4)開始討論,主席要適時進行段落結語以承轉話題

(5)討論完成,主席進行總結


座談會(symposium-forum)

對話(dialogue)

自由討論會(colloquy)

演講討論會(lecture-forum)

團體討論的技術

如何主持團體討論

參考文獻

《當代社會工作》,徐震、林萬億合著,西元1983年

《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林萬億著,西元2007年

《社會工作概要(含社會行政, 勞工行政)》,廖榮利著,西元1988年

《社會團理工作》,李建興著,西元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