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同理的層次)
行 1: 行 1:
 
'''同理'''又通稱為同理心(empathy),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理同理對案主內在經驗感受,能設身處地去體會案主的感覺;第二個層面是再將自己感覺、了解的以案主了解的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表達,傳遞給案主。而在此,要達到第二層面則必須有第一層面的優先條件。(Dean H.等著;曾華源等譯,2012:89-191)
 
'''同理'''又通稱為同理心(empathy),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理同理對案主內在經驗感受,能設身處地去體會案主的感覺;第二個層面是再將自己感覺、了解的以案主了解的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表達,傳遞給案主。而在此,要達到第二層面則必須有第一層面的優先條件。(Dean H.等著;曾華源等譯,2012:89-191)
1、請寫上參考資料的頁碼。2、你有按進度在進行作業,不錯,繼續加油!
 
  
 +
4  參考文獻格式不對
 
== 同理的起源 ==
 
== 同理的起源 ==
 
同理(empathy)是近十九世紀由美學領域中的德文字"Einfülung"翻譯。1873年,德國 Robert Vischer首次提出 "Einfühlung",指人們在心理方面的自我投射。1903年,德國心理學家 Theodor Lipps將 "Einfühlung"運用心理學及現象學的方式加以組織和發展,相信人可以藉由模仿和投射,讓彼此相互了解和回應。直到1909年,Edward Braford Titchener創造"empathy"一詞來代表Einfüglung,將empathy定義為:人將自己放進一個事物的情境裡,並感覺、體會其人性化的過程並強調一個人對他人感覺的覺察和反應。(Hill,1996:261-262)
 
同理(empathy)是近十九世紀由美學領域中的德文字"Einfülung"翻譯。1873年,德國 Robert Vischer首次提出 "Einfühlung",指人們在心理方面的自我投射。1903年,德國心理學家 Theodor Lipps將 "Einfühlung"運用心理學及現象學的方式加以組織和發展,相信人可以藉由模仿和投射,讓彼此相互了解和回應。直到1909年,Edward Braford Titchener創造"empathy"一詞來代表Einfüglung,將empathy定義為:人將自己放進一個事物的情境裡,並感覺、體會其人性化的過程並強調一個人對他人感覺的覺察和反應。(Hill,1996:261-262)

於 2013年11月15日 (五) 11:44 的修訂

同理又通稱為同理心(empathy),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理同理對案主內在經驗感受,能設身處地去體會案主的感覺;第二個層面是再將自己感覺、了解的以案主了解的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表達,傳遞給案主。而在此,要達到第二層面則必須有第一層面的優先條件。(Dean H.等著;曾華源等譯,2012:89-191)

4  參考文獻格式不對

同理的起源

同理(empathy)是近十九世紀由美學領域中的德文字"Einfülung"翻譯。1873年,德國 Robert Vischer首次提出 "Einfühlung",指人們在心理方面的自我投射。1903年,德國心理學家 Theodor Lipps將 "Einfühlung"運用心理學及現象學的方式加以組織和發展,相信人可以藉由模仿和投射,讓彼此相互了解和回應。直到1909年,Edward Braford Titchener創造"empathy"一詞來代表Einfüglung,將empathy定義為:人將自己放進一個事物的情境裡,並感覺、體會其人性化的過程並強調一個人對他人感覺的覺察和反應。(Hill,1996:261-262)

同理的成分

同理心是複合性的概念,除了是具備穩定性的能力,也是一種個人的特質。1972年,Kurtz和Grummon兩位學者認為同理心是不能以單一面向來界定的,因此要界定同理心的成分時,是相當困難的。 1977年,Gladstein根據Kurtz和Grummon的論點,他認為同理心包含了三種成分:認知、情感以及認知情感兼具的同理心。但是在1980年,他認為學者在界定同理心時,會忽略掉1975年Rogers這位學者所提出的「同理心是一段過程」。所以,他修正了自己的論點,再將他原本提出的三種童心理觀點,細分為六種:認知(cognitive)、情感(effective)、暫時性進入個人的信念系統(the temporary suspension of one's personal belief system)、同理心是一段過程(empathy as a process)、同理經驗的溝通(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empathic experience)、發掘潛在感覺與想法(additive empathy)的同理心。但在這六種中,他認為認知、情感、同理經驗的溝通,是必須在同理過程中,出現較頻繁且持續進行著。1984年,Hoffman提出了更具體的三種同理心成分:認知、情感與動機。 由上述可見,同理心成分被界定時,大多觀點都具備了認知及情感同理心兩大內涵,因此具備同理心的人士能夠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了解他的想訪,並且感受當事人的感受。但也有學者強調,同理心也需要同理經驗的溝通,就是藉由態度、行為上的展現,讓對方感受到被同理。 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將同理心成分定義成三大部分:

1.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能從當事人的立場去瞭解對方的認知狀態或思考,也能考慮當事人的處境。

2.情感同理心(emotional empathy):能知覺到當事人的情緒經驗,進而產生和當事人相同的情緒。

3.表達同理心(expressed empathy):對他人表現出關心、接納、瞭解及支持的同理態度。 (林芳寧,2003:9-11)

同理的歷程

如同上述所述,最早在1975年提出「同理心是一段過程」的學者是Rogers,他認為在這過程中,是專業人員與當事人心靈交會,藉由專業人員瞭解當事人的認知、情感後,將這些知覺表達出來讓當事人感受到被塗領,經過這樣一連串的循環,可以引發出更多當世人心裡潛藏的部分。 1980年,Hill提出同理過程的模式,將過程具體的區分為三大部分:預測性瞭解、行為性瞭解及完成性瞭解,詳細的敘述如下:

1.預測性瞭解(predictive understanding):透過互動,獲得當事人的訊息,並開始在認知及情感上了解當事人,還有當事人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

2.行為性瞭解(behavioral understanding):經過預測性瞭解之後,專業人員透過語言行為或非語言行為表達自己對於當事人的瞭解。

3.完成性瞭解(achieved understanding):當事人基於自己的期望、刻板印象,開放程度形成一個印象,藉以感受自己是不是有被同理。若當事人有感受到,則專業人員的同理進入完成性的瞭解階段。

除上述之外,Hill還有更進一步詳細敘述需要完成同理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人際技巧,見下表詳述:

同理過程的階段
所需具備的人際技巧
預測性瞭解
角色取替能力、觀察非語言行為、傾聽技巧、自我揭露、回饋、真誠、非自我防衛
行為性瞭解
重新敘述、支持與瞭解、表達溫暖及瞭解的非語言行為、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的一致性
完成性瞭解
核對知覺、觀察非語言行為、接受回饋

(林芳寧,2003:11-13)

同理的層次

1969年,Carkhuff學者將同理心分為兩個層次:初級同理心(primary level of empathy)以及高層次同理心(advanced level of empathy)。初級同理心是指個人將當事人明顯所呈現的經驗、感覺及行為,表達自己所知覺到的,讓當事人知道,藉以協助當事人探索並澄清自己的問題。而高層次同理心是能夠瞭解當事人所沒有表達出來,透過知覺感受到的,表達給當事人知道,並協助當事人對自己的問題有新的觀點和認識。(許永芳,2002:29-30)

1977年,Hammond、Hepworth和Smith,這三位學者將同理心的過程分為五個反應層次:

低層次同理反應

專業人員將當事人明顯的感受,只有部分瞭解或是沒有完全的瞭解,亦或是指以自己的主觀判斷,並沒有辦法反應出案主的感受,甚至是與案主產生爭辯。因此這一階段的反應可以被視為是無效的溝通。

中低層次同理反應

專業人員對當事人表面所呈述地做出反應,但卻忽略掉當事人所呈述的事實部分,專業人員亦可能用不適當的字詞形容當事人的感受,或是將當事人的感受做出錯誤的解釋。另一方面,專業人員將自己的概念反應給當事人,雖然診斷正確,卻不是同理案主的反應。

可交換或循環同理反應

專業人員透過語言行為及非語言行為將自己所瞭解的得與當事人明顯表達的訊息做出重要的交換,正確反應出當事人所做出的事實呈述、表面感受與當事人的狀況。循環同理並沒有增加亦或是減少當事人的表面感受。在這一個層次中,是主要是要增進會談中有更入的探索,甚至是引導當事人對問題做出聚焦的反應。

中高層次同理反應

這次的反應增加了表達當事人在會談的過程中所隱藏的訊息及他的感受,讓當事人可以自我覺察更深的情緒。這一層次的同理反應目標是促使案主的自我覺察。

高層次同理

高層次同理是指專業人員可以正確反應當事人全部(含表面和隱藏)的感受與意義。同時,也能夠指出當事人在陳述中所隱含的目標,並指示出當事人個人成長與行動方式的可能方向。相較於其他層次的同理反應,高層次的同理更能增進當事人對於自我的感受,和增加當事人對問題瞭解的深度和廣度。(Dean H.等著;曾華源等譯,2012:94-96)

同理的功能

無論是在學術界或是實務界,「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專業的助人工作裡,他的功能備受肯定,因此可以將同理心的功能分為四種,下列將分段敘述。

增加生活適應能力

提升助人效果

促進人際互動

激發出有利於社會行為的展現

同理的溝通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Dean H.等著;曾華源等譯,《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台北市,新加玻商聖智學習,2012
  • 許永芳,《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
  • 林芳寧,《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2003 論文連結
  • Clara E. Hill,The current of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No.43,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