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童在學校之適應狀況"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對受虐兒童的援助與治療)
行 101: 行 101:
 
*給予充足的時間
 
*給予充足的時間
 
給予受虐兒童充足的時間,因為要孩子說出受虐或現在正在受虐的事實需要經過非常大的勇氣,所以老師在處理的過程中,必然會重新憶起痛苦的經驗,而再度陷入困擾的情緒當中,而當兒童無法因應不斷出現困境時,若老師表現得讓兒童覺得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傾聽,孩子就自然的又將事情壓抑下來,若讓他們知道你很願意聆聽他們的心情,這樣可幫助孩子能更放心的且更有勇氣的陳述事件。
 
給予受虐兒童充足的時間,因為要孩子說出受虐或現在正在受虐的事實需要經過非常大的勇氣,所以老師在處理的過程中,必然會重新憶起痛苦的經驗,而再度陷入困擾的情緒當中,而當兒童無法因應不斷出現困境時,若老師表現得讓兒童覺得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傾聽,孩子就自然的又將事情壓抑下來,若讓他們知道你很願意聆聽他們的心情,這樣可幫助孩子能更放心的且更有勇氣的陳述事件。
 +
 +
*適切的發問,以取得資料
 +
在輔導的過程中,傾聽與同理心均是被動地獲得資料,老師應該主動發問,積極的得到更多的資料。取得資料,使老師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學生也可以更確切而廣乏的敘述自己的感受、經驗與事實,同時老師也可以獲得需多的資料來了解學生。
  
 
==受虐兒童和父母的關係與家庭互動==
 
==受虐兒童和父母的關係與家庭互動==

於 2007年6月3日 (日) 13:15 的修訂

在傳媒便捷與流通的現代社會,偶而會看見有關兒童虐待或兒童疏忽的社會新聞。而兒童絕對不是家暴的導因,家庭暴力是令人無法想像的殘忍與傷害,當彼此支持、照顧,協助的親密關係,上演著權力與控制的變奏曲時,即使專業受過完整助人技巧訓練的社工人員與諮商人員亦深知處遇失功能的暴力家庭是最困難的專業挑戰。

孩子在家庭受害,在學校所有一切成就的可能大受影響。然而,老師雖非專業諮商治療人員,卻是學生生命中的領航員,協助學生學習與適應,建立自信及自我尊敬,及協助與學校同儕的相處。


 標題格式不對, 請參考如何寫出好條目。
「受虐兒童在學校之適應狀況」才是你要寫的重點,不是「受虐兒童之定義」、
不是「兒童虐待事件的種類」、不是「兒童虐待的原因」。
只在最後一段寫一些,是本末倒置的。
有訪問嗎?有的話先把訪問大綱放上來(把你們要問的問題寫出來)。
文不對題。你在談的不是「受虐兒童在學校之適應狀況」,而是「某個受虐兒童在學校環境中之個案分析」
你的題目應是概念式的,但你寫的卻是以單一個案切入,並不合適。
其實此案主因為有很多的特性,與其他受虐兒是共通的,所以看能不能依此去架構出一個概要,
描述大部份「受虐兒童在學校之適應狀況」。
上課時有說過,用問答集的方式呈現資料,並不高明。
我知道你們可能會沮喪,但是個案分析並不是書面報告的好方式。不過,卻是「口頭報告」的好方式。
快了快了
「受虐兒童在學校之行為表現」、「受虐兒童在學校之學習表現」、「受虐兒童在學校之人際互動」這三項,
才會與你們的條目有直接的關係。
而「對受虐兒童的援助與治療」也許可以放在最後, 這是在說如何改善他們的適應狀況。
其他的似乎與你們的題目無關,雖然都有提到「受虐兒」。
標題格式不對,請真的去看一下如何寫出好條目好嗎?

訪談大綱

  • 當您知道他(她)是受虐兒童,您如何做適當的介入與保護?
  • 當您決定與家長晤談時,必需先做好哪些準備?
  • 輔導過程中您扮演的角色為何?
  • 您如何協助受虐兒童克服恐懼?
  • 您如何協助受創兒童的其他兄弟姊妹?
  • 輔導過程中讓您感到最棘手的是什麼問題?
  • 您如何幫助受虐兒童適應學校生活呢?
  • 您如何判斷結案時機呢?
  • 您用什麼方式追蹤輔導?時間需多長呢?
  • 您認為目前學校之輔導工作面臨的困境為何?


受虐兒童在學校之行為表現

  • 易攻擊、使用暴力、有說謊偷竊行為、或退縮、睡眠不穩、怕獨處、尿床、或逃學逃家、或過度順從討好、或自傷自殘。
  • 在情緒上:易怒、憤怒、羞愧、沮喪、矛盾、情緒起伏大、抱怨、焦慮、恐懼、不安、悲傷。
  • 在心理上:會自責、敏感、依賴、常感無助。


輔導策略:透過行為觀察紀錄、自我肯定訓練、示範、行為演練等方式,以促進自我認知和行為的改變。


受虐兒童在學校之學習表現

  • 成績明顯退步、成績表現差。
  • 注意力、耐性不足。
  • 否定自己、認為我不好、我不能,容易放棄。
  • 缺乏自信、不敢接受新挑戰、新任務(包括遊戲時或課業學習)。
  • 缺乏從遊戲中獲得愉快經驗的能力。


輔導策略:提供正向的在校經驗及活動,使班級、學校是一安全、自信、快樂的學習環境。給予稱讚及肯定、協助完成不同形式的工作或任務,培養他們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即使程度不同,但同具有〝學到東西〞的成就感,病適時實施個別化補救教學。


受虐兒童在學校之人際互動

  • 易產生孤獨、缺少朋友。
  • 不太容易和他人建立彼此信賴關係。
  • 對人有敵意、自我防衛強。
  • 無法對他人表達真誠、溫暖、同理心的態度。
  • 對他人的言行通常做負面的註解。


輔導策略:培養對學校或班級活動的參與感,如運動會、園遊會等。藉由參與活動的過程,建立人際間的互相接納與尊敬彼此的人際互動模式,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並培養出自我信心與信任感。


對受虐兒童的援助與治療

  • 受創之後的孩子,身邊若能時常出現一些值得信賴的朋友、家人,來陪伴他們、關心他們,就能幫助孩子恢復生活的常軌。當孩子們可從這些關係裡得到安全感,朋友、親人的支持,無形之中也增添了許多的安全感。
  • 幫助受虐的孩子必須專心聆聽和詢問他們的需要,真誠地表現你的關懷,讓他們覺得最有幫助,而在幫助治療者要要抓住此瞬間,態度認真的告知:我知道你的恐懼及憤怒,但是我希望你知道,無論你何時需要我的幫助,我都會在這裡,雖然任何人都不希望回想那天的經歷,但是對受虐兒童而言,在療癒的過程中,適時地提醒和摘記當天的經歷,讓孩子回憶當初的經歷,也是具有療效的一種介入。
  • 援助者若不具有分辨受虐兒與其他兒童有何不同特徵的能力,就無法開始對受虐進行援助與治療,所以我們在對受虐兒童援助與治療過程中必須要多點關懷和支持。

學校老師在輔導受虐兒童時應有的重要幾點

  • 責任通報 

無論是在家暴法或是兒童福利法對於疑似個案的處置規定中,均要求相關的專業工作人員必須將個案情況向相關負責機關通報。而轉介的問題,老師負有轉介要求的責任,只要通報就可得到相關單位的協助及進入處理流程。老師應適切的在受虐兒家庭、學校與福利機構間扮演仲介的角色與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江季璇,民91)。

  • 提供安全環境及耐心傾聽

兒童出現煩亂不安是遭受虐待後的情緒正常表現,因此老師應提供常態的環境已減少他們心理的不安。而另外重要之角色為傾聽、並當一個可和孩子談話的人,但前提是必須提供一個孩子覺得舒服及安全談話的地方,並讓幼兒清楚那個專業人員可以協助他/她且準備好要聽他或她說話。 學校是孩子生活中的主要場所之一,老師以有效的關心方式來協助孩子,則可減低孩子較負面的情緒。再者,老師每天接觸兒童,孩子的行為變化是老師最容易發現的,因此,老師之態度對受虐兒童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老師認為只有專業人員才有足夠之能力與資格輔導學生的話,則往往使學生在最重要時刻失去了必要的協助與支持。固然,有些受虐創傷之兒童需要一些專業之協助,但在這過程中,仍需要透過老師與專業人員及相關單位提出,以進行轉介,使得受虐兒童獲得老師有效的協助與支持。

  • 給予充足的時間

給予受虐兒童充足的時間,因為要孩子說出受虐或現在正在受虐的事實需要經過非常大的勇氣,所以老師在處理的過程中,必然會重新憶起痛苦的經驗,而再度陷入困擾的情緒當中,而當兒童無法因應不斷出現困境時,若老師表現得讓兒童覺得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傾聽,孩子就自然的又將事情壓抑下來,若讓他們知道你很願意聆聽他們的心情,這樣可幫助孩子能更放心的且更有勇氣的陳述事件。

  • 適切的發問,以取得資料

在輔導的過程中,傾聽與同理心均是被動地獲得資料,老師應該主動發問,積極的得到更多的資料。取得資料,使老師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學生也可以更確切而廣乏的敘述自己的感受、經驗與事實,同時老師也可以獲得需多的資料來了解學生。

受虐兒童和父母的關係與家庭互動

  • 受虐兒童和父母的關係上,由於父母的特殊性格和孩子的情況形成不滿意的互動關係,是造成兒虐的原因。在家庭中的三角關係中,有三種不同的動力可能發生兒童虐待。
    • 第一種是父母間有敵意,小孩成為代罪羔羊,因為父母不會直接攻擊對方,怕破壞彼此的關係。
    • 第二種是夫妻有一方對子女的管教和愛與關心影響到對另一方的關注,故引發忌妒而去攻擊孩子,孩子被看成剝奪配偶的願望和所需的關愛。
    • 第三種對孩子的虐待是對配偶之批評的一種反應。

因為這些關係無法滿足他們對愛的肯定與需求,無法得到配偶的支持, 因此也就無法提供有效的親職管教。總之,有限的親職因應能力、孩子有特別需要照顧的特殊性,加上家人的關係和環境的壓力,這種種原因的結合造成兒童受虐的產生。

兒童疏忽受虐的高危險群

兒童疏忽及虐待的發生,絕非單一的原因所造成的,兒童本身、父母狀況、家庭壓力,及社會環境中階層、結構及文化觀念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虐待的事件。

兒童特性

  • 不被期待的孩子
  • 發展遲緩的孩子
  • 身體障礙的孩子
  • 衛生習慣較差的孩子
  • 情緒障礙的孩子
  • 行為不當的孩子
  • 學習能力差的孩子
  • 受欺壓的孩子

父母特性

  • 身心有障礙者
  • 照顧能力不足者
  • 管教方式觀點不當者
  • 疏忽孩子身心健康照顧者
  • 無法與外在資源合作者
  • 情緒壓力因應能力差者
  • 早期有被虐待疏忽經驗者
  • 有成癮或暴力等不良習性者

環境因素

  • 照顧者支持不當錯誤的作為
  • 家庭中物質安全環境的忽視
  • 家庭.社區欠缺適當的支持
  • 自掃門庭雪的社區冷漠心態
  • 學校.機構容忍暴力的行為

文化.社會及社會階層的因素

  • 兩性地位不平等的觀點
  • 性別.種族.階層的歧視
  • 崇尚權力操控不平權的觀點
  • 法律常識不足欠缺守法的觀念
  • 傳播媒體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 色情.血腥.暴力的資訊充斥社會文化
  • 整體社會資源的支持薄弱



                                 

結語

  • 輔導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可能會立即解決或是成功,所以沒有一定的成效標準。輔導是助人的歷程,而天助自助者。因此,過程中老師不只是一位老師,亦是輔導人員、朋友、諮商對象、謀士、傾聽者、協助分析與引導、相關法令提供者、提供支援系統服務或訊息轉介者...等。


參考文獻

  • 天使再見風華__兒童創傷治療,Debra Whitimg Alexander/著,莊雅婷/譯,五南圖書出版
  • 兒童虐待/齋藤學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民89】
  •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謝秀芬著,雙葉書廊,【民93】
  • 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余漢儀著,巨流圖書公司,【民84】
  • 扶幼季刊/131期2004
  • 你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全面防堵兒童虐待-教保人員"教戰手冊".內政部兒童局發行,[民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