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性交易防制個案追蹤輔導計劃——以台中縣為例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4月30日 (一) 17:28 由 CYUT9529114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面臨工作挫折之調適)

前往: 導覽搜尋

緣起

法令誕生

兒少性交易防制處遇流程

兒少性交易防制個案追蹤輔導計劃

執行計畫書

處遇流程

追蹤案之執行人力及其相關培訓、招募

執行狀況與說明

執行時所面臨之問題與其解決方式

  • 與法令產生對立、衝突之因素?

基本上不論何種因素,只要與法律產生對立或衝突時,皆以法律為主,因為這些計畫皆有法源,若不符合司法程序,則沒有擁有權力去執行,所以這裡將不需要多加論述與舉例有何些因素與法令產生對立或衝突。

  • 案主抗拒、失蹤或其他之因素?

˙案主失蹤之主因

案主資料傳送上時間的落差

詳細內容:

當案主從教養院返回社會時,教養院會將案主的資料傳至該縣縣政府,縣政府再將資料傳至當地委託或負責的機構執行追蹤及輔導,而這經由兩手傳送的資料通常需長達兩個月至六個月的時間;另一方面,在案主離開教養院重返社會時,會主動被告知將來仍需配合計畫的定期輔導並與機構的密切聯繫。由上述可得知,若案主不願被輔導而逃離追蹤時,最少也有兩個月的時間讓他躲藏起來;再者,對教養院內的老師而言,此告知的動作是一保護管束的概念,可是此計劃的法源因沒有法則的規範,並無擁有權力及強制力可以約束案主。

解決方案:

追輔員會盡力去聯絡案主,例如透過其家人或朋友去尋找,如果仍無所獲時,機構會在三個月內回報『因聯繫不到無法執行開案程序』而結束對此案主的追蹤、輔導並執行結案的程序。

˙案主抗拒之主因

認為自己已『服刑』完畢

詳細內容:

因為案主在教養院已待上一段時間,在他們心中會解讀成『坐牢』,等到期滿被放出時,案主會認為自己已經出獄,為何要再接受額外時間的輔導,因而產生心理上的抗拒、排斥,無關追輔員的因素。

解決方案:

如果追輔員順利找到案主,但是案主堅持不願意配合時,機構仍然會做開案的動作,追輔員會盡量在輔導過程中取得案主的信任或是建立友情,使其配合機構;若追輔員未找到案主,或是已找到案主,卻在每次的輔導時間聯絡不上案主時,且情況維持長達三個月至六個月,則可以依『聯絡不到案主』為由,執行結案的程序。

結案

從業人員執行心得分享

執行計畫之心得

面臨工作挫折之調適

受訪者在初期接手執行此計劃時,對於瞭解個案的概況是複雜但不甚瞭解的,且其接受輔導多為非志願性,心裡又存有自己的主觀印象、認知,因而擔心無法勝任此工作而感到手足無措,之後得知機構對於輔導案主有特別安排追輔員去執行此計劃時才較為寬心;另一挫折是在受訪者接案初期發生案主因與受訪者年齡相近而對其言語挑釁,認為此社工員擁有的社會經驗既無自己多,且年齡又是如此之相近,因而對受訪者可以協助自己的能力感到質疑,但受訪者仍須努力取得被案主的信任,並教導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 反過來要警惕自己能夠幫助案主,這都是較大的挫折來源。面對種種挫折受訪者會與督導或資深追輔員進行個別督導。

案主之行為被社會污名化

追輔案之無形成效與意義

此追輔案的初衷是希望能協助案主在其脫離社會一段時間後,能重新與社會銜接上,順利適應社會的生存及教導案主能知曉社會的資源連結,並在他孤獨時給予陪伴、關懷與協助幫忙,在他人生路途有疑問時給予建議、討論及支持鼓勵,前段所說皆為無形的成效、意義。但若要求書面上可呈現的成效資料時,是有困難性的,因為案主會違反兒少性交易防制法通常是社會結構〈包括個人背景、家庭因素、生長環境、個人價值觀〉出了問題,如果仍要求案主在被輔導後要擁有高學歷或好成就,基本上是不合理且做不到的,因此無法從有形的成效或數據看出追輔計畫的意義。

追輔案未來發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