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觀點"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正在將頁面替換為 '{{Version|2008/1/19|}}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行 1: 行 1:
'''優勢觀點'''是基於對人的能力和改變潛能有根本的相信,再針對於案主著重發掘他們的優點,將他們的優點擴大,並協助案主加以達成其設定的目標,簡單的來說,就是讓案主發現其實自己也是有優點存在的,不全然是不好的地方。(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 民95)
+
{{Version|2008/1/19|}}
3+ 定義可再更好些。注意錯字
+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講清楚什麼是優勢觀點,比說明它的應用,有價值的多。
+
文獻的地方有誤
+
 
+
4 知道你有用心,不過還是請你再思考我之前給你的回饋。
+
一大節引用一個人的文章,不是很適當。
+
==原則==
+
*1.讓案主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在這過程中,因為案主助人的過程,無形的會增加案主對自己的正面自我形象,讓案主從被動到主動,意識到自己 是可以幫助自己的
+
*2.分析案主本身與外在系統有無資源可以幫助案主,發覺案主的優勢(strengths),並給予案主使能(enable)的概念。
+
*3.優勢可讓案主更有動力解決難題
+
*4.身為一位好的社工員,在幫助案主的過程中,應檢視案主的環境面,可以用系統圖來看環境面對於案主有什麼影響,不要只是單一面的看案主不足的地方。
+
 
+
(DeJong, P. & Miller, S. D. ,1995)
+
 
+
 
+
==運用於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
+
===逆境與超越道境的不同===
+
*逆境:是一種讓人無法承受、無法接受的痛苦狀況且達到顛峰的狀態,則Miller(2001)則將逆境解釋為不幸的或苦惱的狀態,像是生活中的經濟、生活上的困苦、生病折磨或者發生什麼重大變故,都被列為逆境。
+
 
+
*超越逆境:是超越逆境環境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和結果,並且能有正向的看法和收獲,也就是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聽障情況中,調適所遇到的困難和任務中,藉由這樣的調適過程中,讓家長對未來有著不同的觀感和人生觀及對孩子的情況有著不同的意義並重新認識,達到超越逆境的結果。
+
===聽覺障礙者家長之生命意義===
+
*當家長遇到自己的孩子是個聽障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當面對這些困境和問題時,他會思考,當他遇到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心境上會想著如何去解決這些難題。孟子告子篇中提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在告訴我們,其實在以前的時代,古人都是「不經ㄧ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些道理,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學習他們,雖然那個年代生活或者是求學上面很苦,但是不經過這逆境,怎麼可以愈挫愈勇呢?!所以,我們未來不管是遇到什麼困境都要提起勇氣來面對,也試著從這些道境中找到自己的勇氣,其實自己是很棒的,當遇到苦難時,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思想很重要,不要被其它人所左右了你的理念,然而,逆境,能夠讓一個人與困境如何學習相處,甚至產生勇氣去面對他,達到生命價值的豐采。而國外的研究者發現,當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孩子,對一個家庭會有什麼正面的影響,那就是:
+
 
+
1.在家庭方面凝聚力的增加
+
 
+
2.精神與心靈層面上有更多的安慰,對於未來的人生充滿著希望
+
 
+
3.個人的容忍度與能夠包容別人的態度上有所改變
+
 
+
4.學習的機會增加很多
+
 
+
5.自己懂得怎麼面對學習上的問題
+
 
+
6.身心障礙者的父母比一般人更了解到怎麼處理他們的行為和心態
+
 
+
7.能夠幫助別人的力量增加
+
 
+
8.在人際、社會、社區中更擴大他們的視野。
+
 
+
由國內研究來看,可以發現家中有身心障礙者並不見得都只有負面的影響,其實也有很多正面的影響,也透過這些影響讓家長和身心障礙者獲得一般家庭無法得到的優勢來源,並能激發出這些家長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與其對他們所賦予的意義。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受訪者之聽覺障礙子女對家庭產生之正向影響,以提供實務工作者在與聽覺障礙者家長工作時,可以進行優勢評量的焦點;並作為實務工作者協助家長從正向的角度來看,並重新詮釋聽覺障礙孩子對於自己及家庭的意義。
+
 
+
===家長的情緒反應與心理調適===
+
*情緒反應:有些研究相當重視身心障礙者家長的情緒反應,其家長的反應階段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
1.震驚階段:當家長知道自己的子女是身心障礙者時,他們的反應會有混亂、焦慮
+
 
+
2.反應階段:這時家長的反應會有否認、傷心、沮喪等的行為表現
+
 
+
3.適應階段:慢慢的家長調適了自己的情緒後,漸漸接受這個事實,而開始重視孩子的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到現實面的問題,以協助子女復原
+
 
+
4.重組或定向階段:在這時,家長開始尋求幫助、資源處理目前的困境,並開始計畫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
 
+
5.危機結束階段:家長、醫師和工作實務者這三者的溝通變得相當重要,這三者要處理的課題是非常重要的,來協助身心障礙者在身心靈上的照顧及健康。
+
 
+
而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為身心障礙者時,他們會不承認也會逃避這樣的現實面,來做自我保護,而他們這時也會成為"特別的父母",也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他們,而當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身心障礙者時,當事實不如預期,他們會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也會有失落沮喪的反應,家長也會出現責備自己的情況,比如說:過年時,孩子在玩鞭炮時,大人不在場,結果造成孩子不當的玩法,而變成了聽障者,這時家長就會出現責怪自己的現象。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為聽障礙者時,他們的心情與其它身心障礙者父母的心情沒有太大的不同,大都經歷了否認、傷心、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最後透過適應來慢慢的尋求資源,但是有學者發現這些情緒不是全然都是負面的,而是視孩子的狀況而定。
+
 
+
*心理調適:所謂「危機」是個人面臨到發展階段的轉換、意外、天災等,而這些是個人運用資源和能力等處理方式無法解決時,並附帶相當嚴重的情緒問題。若提出來一個人是否通過危機階段有下列幾項判斷指標:
+
 
+
1.生活是否恢復正常平衡
+
 
+
2.在面對自己的危機狀況時能夠有相當的了解,在述說自己過去的經驗時不帶負面的情緒
+
 
+
3.運用內外資源來因應問題的新計畫。因此要評估一個人是否已經達到危機解決之狀況,需要觀察自己是否已經達到情緒的平復,而在陳述自己過去的危機經驗時,並了解到過去為何當初無法脫困的原因,更重要的事經過了這次的經驗後,在下次遇到危機時,能夠幫助到自己如何脫離危機。
+
人們遇到壓力、困境、逆境時,會調適自己的情緒而也會評估,而評量壓力的方法可分為:
+
 
+
1.初級評量(primary appraisal),指人們在面對壓力時,所帶給你的影響是如何,而在這當中做出評斷與判斷,當人們面對潛在性的問題時,會先判斷自己是否處在逆境與危險中,並會衡量自己是否為此情況擔心
+
 
+
2.次級評量(secondary appraisal),當知道自己是處於在初級評量中,確認自己的處境是在逆境與壓力之中時,人們會依據此逆境情況,考慮自身可以運用的資源。而當面對逆境或壓力時,Lazarus & Folkman(1984)定出兩種基本的調適方法:
+
 
+
1.問題中心(roblem-focused)即人們會以實際行動來改變人與情境的關係為主,包括尋找新資料、尋求協助、熟習新技巧等,問題中心又可分做為(1)內部導向的策略,包括自己的態度、需要,以及發展其新的技巧(2)外部導向策略,趨向改變他人的行為和情況
+
 
+
2.情緒中心(emotion-focused),這方法是趨向處理情緒方面,以認知的方式改變其對自身環境的意義,比如肢體運動、沉思冥想等。當人們覺得自身可以解決問題時,則會傾向於問題中心的調適方法解決,而如果沒有辦法在自己掌控的範圍內,則採用情緒中心的調過方法。
+
 
+
(張秀玉,民94)
+
 
+
==運用於家庭暴力==
+
===遭性虐待兒童的生存力量===
+
*遭性虐待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被迫要比一般正常孩子提早有了性的活動,而這些孩子在心靈上和生理上有了重大的創傷,因此在過程中社會實務者必須協助尋找他們的生存優勢,並將焦點放在孩童的復原力上來幫助他們,由這個方式,在事件上可以產生優良的影響。
+
===性虐待兒童的想望===
+
*這些兒童會用想望的方式,來忘記以前不好的經驗帶給他們的痛苦,而可以藉由做白日夢、幻想,來解脫他們的處遇,雖然這聽起來很像是在逃避問題,但是以社會實務者的角度來看,這方式反而可以幫助那些孩童來醒思這些問題帶給他們的衝擊,也可以使他們幻想的情境具意義,因此把焦點放在孩童的'''生存能力'''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藉由這樣的方式,可降低他們的創傷,所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
===Wolin& Wolin說明復原力的七個項目===
+
*1.洞察力:提供孩童對家庭問題提出好壞,孩童了解到他的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樣,在洞察時,孩童可能覺得家庭有缺陷,他有感覺到不好的地方,但是,他不懂得怎麼表達。
+
 
+
*2.獨立:是指和家裡有問題存在,有可能是和家庭的情感或者是在身體上的分離,在家時盡量不引起家人注意;通常他們需要藉由外界的親密互動關係來建立情感並滿足自己的需求,以盡量待在外頭不回家。
+
 
+
*3.主動行動:以遭性虐待而言,就是保護自己,例如:睡覺時多穿一件衣服、與親人一起睡覺。那是一種主動想保護自己並避開性遭虐待的努力。
+
 
+
*4.關係:在孩童時期,還沒發生事件以前他們會試著和家人建立關係,但是在事件發生後,他們不會找家人,反而會找親戚、父母的朋友等等......,就是除了家人之外的人,這時,孩童或許在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滿足感,而他們會試圖尋找可替代他們的家庭或角色。
+
 
+
*5.道德感:以關懷、惻隱之心、同情別人的方式表現,讓孩童成長養成有道德觀。
+
 
+
*6.創造力及幽默:當孩童面臨困境時,他們會以玩樂、想像力的方式去因應性虐待的事件,玩可以復原孩童的創傷和情緒;而高度的幽默感,能使他們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
+
 
+
(Anderson, K. M. ,1997)
+
 
+
==運用於國中生性別學習優勢==
+
===性別學習優勢===
+
*近年的研究指出,由於男女生的大腦結構不太相同,近而發展出不一樣的人格特質,而產生的學習風格也會有所不同,男女生在學習方面,在視覺、聽覺、冒險性、攻擊性等等都會展現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和行為。
+
*男性學習優勢:
+
 
+
1.聽覺方面:男生較容易可以專心在吵雜的環境中學習,是在專注的優勢。
+
 
+
2.視覺方面:擁有傾向數學運算的優勢,比如幾何,而對方向感也佔優勢,在掌握整體方面也比女生來得好。
+
 
+
3.冒險性方面:男生當面臨事情時,會有分析能力、也能夠承擔、獨立,且也勇於面對挑戰,甚至不怕事情的困境,有足夠的自信心來面對事情。
+
 
+
4.攻擊性方面:勇氣、耐力、體力、專注力等優勢。
+
 
+
*女生學習優勢:
+
 
+
1.聽覺方面:擁有高敏銳度的聽力和高敏感度的音樂優勢。
+
 
+
2.視覺方面:在看東西時,掌握了細節和顏色的部分,也擁有質地和參與的優勢。
+
 
+
3.冒險性方面:做任何事之前,都有周全的想到結果會如何,而且也會想想這件事對她的省思是什麼,他們都是進行成功而有把握的事。
+
 
+
4.攻擊性方面:具有耐心的本能,會等待好時機再出發。
+
 
+
===性別學習優勢與閱讀指導關係===
+
 
+
*性別學習:在男女生學習方面來看,就研究者發現,其實男女生學習方式大不同,男生喜歡、冒險、動作、肢體、寫實性較高的東西,所以在學習方面男生會感覺會比較無聊,而喜歡運算的東西或者理工方面的東西;反觀女生來說,女生喜歡感覺、同理心、合作方面甚至是虛構式的學習方法及內容,因此也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但女生擅長的是語文、音樂、或者比較靜態的事物。雖然男女生的學習方式不同,但是都會需要導師及家長的帶領之下,朝著未來邁進學習,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並能運用技巧使孩子在這過程中來幫助學習。
+
 
+
*閱讀指導:幫助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讓他們學習到讀課外讀物並了解其真實的內容,而進而更認識自己發展更高層次的閱讀技巧,進而豐富其心靈,但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有人來跟她做分享,以讓他更快了解讀物的內容,並說明看完後的心得是什麼,以增加其閱讀興趣。所以「閱讀指導」不單能幫助孩子獲得更深刻豐富的閱讀理解,而且藉由閱讀理解的增進而更了解所閱讀的內容, 於是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和興趣。
+
 
+
===教師的感受與改變===
+
*學生在男女分開小組及男女混合團體討論的表現:
+
男女分開小組及混合團體討論,是因為顧慮到男女性別不同的學習方式,而在閱讀時自然會產生不同的閱讀焦點和理解,而且當小男生和小女生一組時他們可能會有所保留的學習態度,從整體而言來看,女生好像比較熱絡於討論,而男生就像是感覺很制式化的完成討論,簡單扼要就好,而研究者也發現,如果將男女生分開來討論的話,大部分的學生會覺得比較自在些,此項課程的男女分開小組討論和男女混合團體討論設計,可以發現從這次的研究中發現,其實不論提供安全感、自在的發言、從中獲得趣味、和同儕分享心得、解決困惑,了解不同性別的孩子他們的思考模式,以增進他們的情誼等方面,對他們都是有益處的。
+
 
+
*學生在喜好的文類上的表現:
+
他們在學習方面都有共同喜歡的東西,像是男生就比較喜歡包括如何作戰,如何懲罰戰敗的俘虜,還有對於有關男子氣概的議題,都是男生比較有興趣的部分;而女生則在關於人物方面投注較多的關心,如書中主角的感受、關係、性格等,並都會常常投射在自己的身上,而作「假如是我的話, 我會如何如何 」的聯想。此外, 在學期課程意見調查和學生訪談中,男生大部分表示如果繼續上課,希望能閱讀歷史類、自然科學類的書;女生則表示希望能夠閱讀虛構的,浪漫的的愛情小說。所以,男女生不只因性別學習優勢展現不同的學習行為,在文類上也呈現了不同的喜好。當然,男女生當中有些人的喜好可能是跨性別的,不過整體而言,大部分學生還是符合性別喜好文類的差異情形。
+
 
+
(蘇勤惠,民95)
+
 
+
==參考文獻==
+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 (民95)。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婦女之評估結果 。'''社區發展季刊''',113,143。
+
*張秀玉 (民94)。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研究-社會工作優勢觀點。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
*蘇勤惠 (民95)。以文學作品進行國中生閱讀與討論教學之行動研究-性別學習優勢觀點。東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
*DeJong, P. & Miller, S. D. (1995). How to interview for client strengths. '''Social Work''', 40(6), 729-736.(摘譯)
+
*Anderson, K. M. (1997). Uncovering survival abilities i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Families in Society''', 78 (6), 592-599.(摘譯)
+

於 2013年10月31日 (四) 17:01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8/1/19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