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觀點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2月14日 (五) 13:22 由 CYUT9629020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優勢觀點是基於對人的能力和改變潛能有根本的相信,再針對於案主著重發掘他們的優點,將他們的優點擴大,並協助案主加以達成其設定的目標,簡單的來說,就是讓案主發現其實自己也是有優點存在的,不全然是不好的地方。(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 民95)

3+ 定義可再更好些。注意錯字
講清楚什麼是優勢觀點,比說明它的應用,有價值的多。
文獻的地方有誤

原則

  • 1.讓案主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在這過程中,因為案主助人的過程,無形的會增加案主對自己的正面自我形象,讓案主從被動到主動,意識到自己 是可以幫助自己的
  • 2.分析案主本身與外在系統有無資源可以幫助案主,發覺案主的優勢(strengths),並給予案主使能(enable)的概念。
  • 3.優勢可讓案主更有動力解決難題
  • 4.身為一位好的社工員,在幫助案主的過程中,應檢視案主的環境面,可以用系統圖來看環境面對於案主有什麼影響,不要只是單一面的看案主不足的地方。


運用於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

逆境與超越道境的不同

  • 逆境:是一種讓人無法承受、無法接受的痛苦狀況且達到顛峰的狀態,則Miller(2001)則將逆境解釋為不幸的或苦惱的狀態,像是生活中的經濟、生活上的困苦、生病折磨或者發生什麼重大變故,都被列為逆境。
  • 超越逆境:是超越逆境環境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和結果,並且能有正向的看法和收獲,也就是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聽障情況中,調適所遇到的困難和任務中,藉由這樣的調適過程中,讓家長對未來有著不同的觀感和人生觀及對孩子的情況有著不同的意義並重新認識,達到超越逆境的結果。

聽覺障礙者家長之生命意義

  • 當家長遇到自己的孩子是個聽障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當面對這些困境和問題時,他會思考,當他遇到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心境上會想著如何去解決這些難題。孟子告子篇中提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在告訴我們,其實在以前的時代,古人都是「不經ㄧ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些道理,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學習他們,雖然那個年代生活或者是求學上面很苦,但是不經過這逆境,怎麼可以愈挫愈勇呢?!所以,我們未來不管是遇到什麼困境都要提起勇氣來面對,也試著從這些道境中找到自己的勇氣,其實自己是很棒的,當遇到苦難時,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思想很重要,不要被其它人所左右了你的理念,然而,逆境,能夠讓一個人與困境如何學習相處,甚至產生勇氣去面對他,達到生命價值的豐采。而國外的研究者發現,當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孩子,對一個家庭會有什麼正面的影響,那就是1.在家庭方面凝聚力的增加2.精神與心靈層面上有更多的安慰,對於未來的人生充滿著希望3.個人的容忍度與能夠包容別人的態度上有所改變4.學習的機會增加很多5.自己懂得怎麼面對學習上的問題6.身心障礙者的父母比一般人更了解到怎麼處理他們的行為和心態7.能夠幫助別人的力量增加8.在人際、社會、社區中更擴大他們的視野。由國內研究來看,可以發現家中有身心障礙者並不見得都只有負面的影響,其實也有很多正面的影響,也透過這些影響讓家長和身心障礙者獲得一般家庭無法得到的優勢來源,並能激發出這些家長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與其對他們所賦予的意義。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受訪者之聽覺障礙子女對家庭產生之正向影響,以提供實務工作者在與聽覺障礙者家長工作時,可以進行優勢評量的焦點;並作為實務工作者協助家長從正向的角度來看,並重新詮釋聽覺障礙孩子對於自己及家庭的意義。

家長的情緒反應與心理調適

  • 情緒反應:有些研究相當重視身心障礙者家長的情緒反應,其家長的反應階段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震驚階段:當家長知道自己的子女是身心障礙者時,他們的反應會有混亂、焦慮2.反應階段:這時家長的反應會有否認、傷心、沮喪等的行為表現3.適應階段:慢慢的家長調適了自己的情緒後,漸漸接受這個事實,而開始重視孩子的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到現實面的問題,以協助子女復原4.重組或定向階段:在這時,家長開始尋求幫助、資源處理目前的困境,並開始計畫未來的路該怎麼走5.危機結束階段:家長、醫師和工作實務者這三者的溝通變得相當重要,這三者要處理的課題是非常重要的,來協助身心障礙者在身心靈上的照顧及健康。而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為身心障礙者時,他們會不承認也會逃避這樣的現實面,來做自我保護,而他們這時也會成為"特別的父母",也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他們,而當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身心障礙者時,當事實不如預期,他們會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也會有失落沮喪的反應,家長也會出現責備自己的情況,比如說:過年時,孩子在玩鞭炮時,大人不在場,結果造成孩子不當的玩法,而變成了聽障者,這時家長就會出現責怪自己的現象。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為聽障礙者時,他們的心情與其它身心障礙者父母的心情沒有太大的不同,大都經歷了否認、傷心、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最後透過適應來慢慢的尋求資源,但是有學者發現這些情緒不是全然都是負面的,而是視孩子的狀況而定。
  • 心理調適:

運用於家庭暴力

遭性虐待兒童的生存力量

  • 遭性虐待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被迫要比一般正常孩子提早有了性的活動,而這些孩子在心靈上和生理上有了重大的創傷,因此在過程中社會實務者必須協助尋找他們的生存優勢,並將焦點放在孩童的復原力上來幫助他們,由這個方式,在事件上可以產生優良的影響。

性虐待兒童的想望

  • 這些兒童會用想望的方式,來忘記以前不好的經驗帶給他們的痛苦,而可以藉由做白日夢、幻想,來解脫他們的處遇,雖然這聽起來很像是在逃避問題,但是以社會實務者的角度來看,這方式反而可以幫助那些孩童來醒思這些問題帶給他們的衝擊,也可以使他們幻想的情境具意義,因此把焦點放在孩童的生存能力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藉由這樣的方式,可降低他們的創傷,所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Wolin& Wolin說明復原力的七個項目

  • 1.洞察力:提供孩童對家庭問題提出好壞,孩童了解到他的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樣,在洞察時,孩童可能覺得家庭有缺陷,他有感覺到不好的地方,但是,他不懂得怎麼表達。
  • 2.獨立:是指和家裡有問題存在,有可能是和家庭的情感或者是在身體上的分離,在家時盡量不引起家人注意;通常他們需要藉由外界的親密互動關係來建立情感並滿足自己的需求,以盡量待在外頭不回家。
  • 3.主動行動:以遭性虐待而言,就是保護自己,例如:睡覺時多穿一件衣服、與親人一起睡覺。那是一種主動想保護自己並避開性遭虐待的努力。
  • 4.關係:在孩童時期,還沒發生事件以前他們會試著和家人建立關係,但是在事件發生後,他們不會找家人,反而會找親戚、父母的朋友等等......,就是除了家人之外的人,這時,孩童或許在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滿足感,而他們會試圖尋找可替代他們的家庭或角色。
  • 5.道德感:以關懷、惻隱之心、同情別人的方式表現,讓孩童成長養成有道德觀。
  • 6.創造力及幽默:當孩童面臨困境時,他們會以玩樂、想像力的方式去因應性虐待的事件,玩可以復原孩童的創傷和情緒;而高度的幽默感,能使他們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

運用於原住民

運用於其它領域

結語

參考文獻

  •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民95)。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婦女之評估結果 。社區發展季刊,113,143。
  • 張秀玉(民94)。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研究-社會工作優勢觀點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 DeJong, P. & Miller, S. D. (1995). How to interview for client strengths. Social Work, 40(6), 729-736.
  • Anderson, K. M. (1997). Uncovering survival abilities i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Families in Society, 78 (6), 59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