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我是L去看一下如何寫出好條目。常見錯誤裡面有寫說不要特地寫"前言",小心被扣分喔~加油囉!

3 內容是對了題目了,但你們不能把別人寫的東西,就這樣放上來,這叫抄襲。而且還沒完成....
是很想給你們0的。
還有,你們沒有好好看「如何寫出好條目」吧!
真的不在意,老師也很難指導。



遊戲治療目的及時間

目的: 遊戲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兒童可以在不使用言語的狀態下表現出自我感覺和問題,使諮商關係的建立更加快速且方便。 透過活動可建立有效的治療關係、顯現出兒童的問題及困擾、解決這些問題並且使兒童健康地體驗治療關係的結果。 遊戲治療同時也是將心理治療理論以遊戲為媒介展現出來,而達到改變兒童的目的,所以是最經常用來處理兒童各種問題的方法。 對專業人員來說,如何將遊戲與理論結合應用,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是令初學者相當困惑的學習歷程。

時間: 一般的遊戲治療過程主要是以幼稚園及國小階段的幼童為目標,專為處遇高危險群國小學齡兒童而設計的一系列活動。 一般而言,對輕微適應不良的兒童大約需4-6週,有心理困擾或長期適應不良的兒童則需8-16週或更長。不論療程之長短,在連續及穩定的治療下,兒童皆能從遊戲治療中增進自我概念,學習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當表達情緒、需求的方式。鄭琇芳遊戲 評估及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的興盛主因

遊戲治療的復興其主要原因有下列四項:

  1. 高離婚率
  2. 混合式家庭
  3. 社會經濟壓力使雙親必須工作
  4. 兒童有更大壓力必須在年紀小時出現對學業的純熟

在兒童式的遊戲中,兒童學習面對想像中的問題,學習如何處理想像中的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遊戲中,他們滿足某些內心深處的慾望,獲得負面情緒的撫平,學到新的技巧去解決客觀的生活或人際問題;至少,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遊戲幾乎是他(她)生活的全部。(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梁培勇著)

遊戲的定義和發展歷史

  • 遊戲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遊戲是一種由內在所引發的行為,其重視的並不是目的而是過程也不具有外在強制性的規則,而且是主動參予的。是一種沒有目的性的自發性行為。
  • 遊戲是一種行為:Gardner(1978)指出其中最大的困難:「任何事都能夠用遊戲的方式完成」
  • 遊戲是一種情境:從刺激和反應的關係來看,遊戲可視為是一種反應,如果以「反應」來定義遊戲,亦即在何種情境下,遊戲會自然而然的出現,簡單來說只要讓兒童感覺到熟悉的人、物存在,而且這些人、物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在情境中所發生的人際互動也要可以讓兒童感覺到安全並且可以控制、可以得到「自已作主」。

也有許多學家提出他們對遊戲的看法和定義,雖然大家的看法不同但大致上還是可以歸納為以下的幾點:

  1. 過程中充滿了歡樂
  2. 是主動參予而非被動參加
  3. 沒有時間上的限制
  4. 沒有特別標明的學習目標
  5. 不會有輸贏的心理負擔
  6. 「我能感」

最後,根據Wolberg(1988)的看法,所謂的心理治療指稱的是:「治療者與求助的案主先建立良好的關係,在這個良好關係的基礎下,治療者藉由心理學的方法,達到改變案主的目標」。從這個定義可以發現心理治療有下列三個重點,首先,所謂的良好關係是指案主要能夠信任治療者,如果沒辨法治建立起信任那治療者肯定很難產生治療的效果。第二,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治療者採用心理學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種助人專業都是在做心理治療,所以並不是每個助人專業工作者都是採用心理學的方法。


發展歷史:

一、S.Freud的影響

在盧騷(J. J. Rousseau)的「愛彌兒」一書中談到,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相對於大人是處於理性的冬眠期,兒童有兒童的世界,在兒童的生界裡遊戲是很重要的。 S.Freud的一個學生Hug-Hellmuth,她在為兒童做心理分析治療時,這位個案幾乎都不開口說話。她突然想到自已的小孩在玩的時後話蠻多的,於是想到以玩具為媒介,鼓勵個案開口說話,藉由玩具投射出兒童內在的想法。

二、Anna Freud的遊戲治療

A.Freud相信以語言為溝通媒介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兒童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並未完全,所以覺得兒童並不適合進行心理分析;而遊戲是她用來幫助兒童的重要媒介。

三、Klein的遊戲治療

她認為小孩子一出生便有「本我」和「自我」,斷奶了之後就有「超我」。 而在治療過程中,她仍然是在分析兒童的潛意識,但是放棄適合成人的分析夢和自由聯想,改用兒童的遊戲內容作為分析時的素材。但是她也不認為遊戲本身具有治療的效果,但遊戲卻提供了治療兒童時不可或缺的分析素材。

四、結構式遊戲治療

認為所謂的治療,並不一定要像傳統心理分析般的去解析潛意識,只要想辦法讓體內累積的能量發洩出去就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而對兒童來說,發洩能量的最大途徑就是遊戲。

五、非指導式遊戲治療

另一學派學者們雖然也同意遊戲具有讓兒童將能量發洩出去的功能,但他們認為此遊戲必須是兒童自發性產生的,否則無法得到經解能量的效果。 他主張治療者要提供給案主一個「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包容」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案主無須治療者提供任何指導,就可以透過自已內在的力量,改善自已當時的困擾。

六、公平遊戲治療

認為兒童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生活中,沒有得到周遭人們(尤其是成人)的公平對待所造成的。因此他認為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治療者和兒童都必須嚴格遵守規則的約束,則就可以提供一個讓兒童得以產生改變的環境。

遊戲治療之法律及倫理問題

遊戲治療主要是以兒童為重心,但從法律與倫理的觀點,兒童法律上的監護人才是最主要的客戶。會形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因為法律上規定未成年者在法律上是無能力的。這代表著兒童在法律上被認為是沒能力同意服務也沒權利取得和保留機密資訊的特權,只有兒童的監護人擁有這些權利。這樣會使輔導兒童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偶爾會變得曖昧不明。 雖然遊戲治療的重心應擺放在兒童身上,但是這樣會使得父母被排除在外,這樣是很不合倫理的事。在多數狀況下,父母是兒童的負責人與照顧者,在法律方面他們必須為兒童負責。 而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分為幾類來探討:

機密性

保密是治療師在倫理上對客戶應盡的義務,所以,資料的機密是客戶所擁有的。而有特權的溝通是個法律觀念,用來保護客戶的權利,讓資訊不會被外洩。而為了治療目的,機密被定義為客戶有權將他所傳達的訊息當作機密,若沒明白的授權是不可外露的,一旦破壞了約定,就會成為一個法律問題。 遊戲治療的過程剛開始就是一個處理保密的課題,是必須且要緊的。但是保密還是有一些特殊狀況的例外,這些例外可能使治療師不得不透露一些訊息給相關人員了解,在透露機密資料時,治療師應是特殊狀況所需,透露最少的資料。

告知同意書

告知同意書是指治療師與客戶間的一種書面協定,會針對客戶是否進行治療、治療過程會發生甚麼事、治療師會對第三者透露什麼訊息等決定。 客戶在簽定同意書時,一定要在自願、有知識、有能力的狀況下簽名。但是這些條件對於兒童客戶而言變得很複雜,因為兒童是未成年者,未成年者在法律的規定下是無能力者。所以我們只能請父母或是法定監護人替他們做決定,若不是法定代理人的話,一般是沒有行使同意權的權利的。

專業性揭露

治療師有義務提供客戶與其家屬他的專業身分和辦公室政策資料,這份資料稱為「專業揭露聲明」。專業揭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做專業揭露聲明時可以獲得發展上的利益,這些聲明有助於澄清專業做法與身分且協助治療師檢驗屬於治療關係的議題。

監護權評估

近年來家庭衝突和離婚發生率很高,遊戲治療師也會被要求做監護權評估,監護權評估必須以兒童的最大利益來做考量。 在評估過程中,最好是父母雙方都在場,這樣對整個過程最有幫助。如果認同系統化介入的價值時,讓全家都參與評估是最理想的。評估者在評估過程中能避免陷入婚姻衝突與親子衝突中,變能妥善評估並決定兒童最大之利益。

紀錄

所有的治療師都要負責做紀錄並且保存下來,但是客戶紀錄的保存時間長短也是一個問題。較保守的建議是將紀錄保留至治療服務結案後十年,兒童客戶的資料應保留到客戶成年後四年。若是不需要再繼續被保存的資料,則應該妥善處理,若在處理上有所失誤那治療師要負上法律責任。

雙重關係和界限議題

治療師在做任何判斷時要兼顧治療與常識的考量,所以治療師在一開始必須和客戶討論送禮問題和其他相關的界限議題與界限的目的,在治療開始時也要先和客戶討論某些無法避免的界限議題並向其他專業人是請教。

轉介

遊戲治療師要把一切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重心,若情況需要,治療師要做轉介讓兒童得到不同或是附加的服務。假使客戶的狀況出乎治療師專業的範圍,治療師基於法律和倫理上的原則有必要做適當的轉介。萬一兒童到新轉介來源的疏忽或是不稱職的影響,那麼治療師可能要負法律上的責任。

遊戲作為一種診斷性工具

身體受虐兒之遊戲治療行為

身體虐待是種加諸於兒童身體的傷害,受虐兒在身心方面都會和一般兒童有所不同。受虐兒會有明顯的發展遲滯現象在待人處事較為孤僻和同儕的互動性較低。 身體受虐兒童喪失了對他人的信賴且缺乏安全感,在行為上面會有發展成熟的阻礙、有攻擊行為、退縮或被動行為、自卑感和自我毀滅行為,也會過度警覺、和現實環境脫節等現象。

從事受虐兒遊戲治療必須注意幾點:
1.室內玩具種類盡量多樣化
2.受虐兒童容易有警戒心,所以和他們建立關係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3.一般我們認為的關懷動作可能會給受虐兒某種程度的傷害。若發現兒童不喜歡這樣動作時,立刻加以節制。反則反之。
4.必要情況下,治療師對兒童的某些行為必須加以制止或設定規範界限,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5.相關人員需要有覺察性,受虐兒的心理可能伴隨著受虐時的陰影。為了避免這種後遺症,我們可以找出方法給予治療。

遭受性侵兒童遊戲治療行為

遭受性侵兒童是指發展未成熟的兒童或青少年被迫發生非自願的性行為。他們遭受到性侵害會衍生出各方面的身心不適,未來也可能會產生社會心理偏差等等,為了避免以上情形發生,於是我們可以使用遊戲治療來加以改正或是預防。

遭受性侵兒童的遊戲治療可分為四種:
1.「象徵性」,是以玩偶來代表受害者或加害者
2.「情境模擬性」,用演戲的方法將事件經過表現出來
3.「投射性」,使用玩偶投射出兒童的內心感受
4.「發洩性」,指兒童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著玩偶發洩出來。


遊戲治療技巧實例

象微性的遊戲技巧

道具遊戲治療: 面具是每個年齡層都會喜歡的體裁,對年紀較大的個案來說,才不至於覺得太幼稚。因此在治療上,面具是一個可行的方式-特別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變得不那麼自發性地願意溝通時更是如此。而在材料上的變化並不大,但治療的技巧是差不多的。而其目標同樣沒有改變,就是:協助孩子,符合其發展的方式,了解現實。

使用自然媒介的遊戲技巧

水戲: 水戲的價值很多;可以讓孩子得到很多手指觸摸的快感,而這一份快感是除了指畫外,其他的媒體所沒有的。或是讓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更有彈性,可刺激受抑制的孩子,也能緩和有攻擊衝動的孩子。水戲對那些沒有組織、散漫的孩子們能在遊戲中變得較專注;而對沒有自信的孩子來說,可讓他們得到成就的經驗,並且得到抒發情緒的管道。雖說有這麼多優點,但沒有證據說「水戲」對每一種有發展困難或人格困難的問題都是有效的。所以我們只能適情況然後特別去注意、去了解、觀察他們的需要是什麼。

繪畫與藝術技巧在遊戲治療中的使用

指畫: 指畫一開始是用為「藝術表達」的一種媒體,現在則被認可為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技巧。指畫能夠把幻想的狀態完全表達出來,畫中指出他們敵對的幻想,而這些對他們的衝突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媒介。而在指畫時,顏色的選擇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例如:有個女孩用「亮藍色」畫一艘「成功之船」進港,「綠色」代表研習某種能為她帶來知名度的樂器,「棕色」代表一位無信仰朋友的葬禮,「黑色」條紋的繪則提醒她待在機構裡的滋味如同坐牢。 指畫的功能,兼具治療性經驗與處理進展的客觀評估兩部分。而最重要的是,指畫能挑戰個人及其創作,年幼的孩子會發現那是無可抵賴的「自己」。

說故事、角色扮演與放鬆想像技巧

角色扮演: 此治療的目標是要舒緩孩子在情緒、認知或行為的心理困難,以恢復其正常發展。角色扮演首先可讓治療師了解個案如何建構其世界,而這個世界對個案的影響為何,以及個案如何朝向或逃避這個世界。其次,它提供有關個案重要他人(父母、手足、同儕等)是如何待他以及彼此間交互作用之間的泂察。最後,角色扮演不是一個威脅性的技巧,幾乎所有個案,包括防衛的、懷疑的、害怕的或失功能的,都容易介入。總而言之,角色扮演最大的功能,應在於立即提供一種直接的、兒童中心觀點的個案之感受與情緒。 想像技巧:其中包括假裝性的遊係以心像和想像的引導。


物件遊戲在遊戲治療中的使用

西洋棋: 在兒童的心理治療裡,能讓大人小孩同樂於活動中,是很重要的;棋戲由於其大小同樂的特質,是屬於這個項目中的一員。一個人的成敗多少取決於其行為,如果一個人對事情能事先計畫和準備,那麼他當然比那些把一切留給機會命運的人,有更好的結果。這種做自己主人的教訓是大多數遊戲中都會遇到的。而另一方面,世界上也沒有任何可以全贏,孩子們必須學會與他人妥協、順服,甚至有時候還得臣服,而這些,在棋戲的世界中,都可以輕易遇到。棋戲屬於一種低心理治療效益性質的遊戲;最好的做法是偶而用之,或用於治療將結束前的時間。

高科技的遊戲治療: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電腦程式中的繪圖軟體設計,使孩子有了新的創造性之媒介,得以使用繪圖板,在諮商員的情境中,得到「藝術治療」的經驗。雖然此方法到目前為止尚未對遊戲治療的理論提供任何新的途徑,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會引起孩子興趣的遊戲媒介,以及不同於傳統性藝術治療的一種新做法。而面對電腦時代的來臨,最好的做法,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加入」。

心像引導遊玩治療技巧

在遊戲治療系統中,作者推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幫助孩子去學習到一種新奇而且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在不影響別人的需求下,可以滿足自己自身的需求。 這些有行為問題或是情緒困擾的孩子,一般都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沒辦法在社交上被認同。 要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方法,孩子本身和治療者也一定要清楚確認孩子的所需要的,也要清楚知道孩子沒有辦法滿足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找出一個有效和操作的新方法,讓孩子去慢慢滿足這些需求,而利用心像導引可以在許多層面上幫助這個過程。 但其實這種治療和其他許多的放鬆治療或是催眠治療有著極為相關的關係,也可以將其帶入放鬆治療和催眠治療, 將孩子帶入一個精神放鬆的狀態,針對孩子所無法滿足的需求做一個解決,然後利用視覺心像直接或間接的帶入去解決問題。 對於遊戲治療來說,心像導引有兩個優點,一為用來幫助孩子贏得對於自己身體和感覺的支配, 另一為藉由孩子的想像力,來增大治療的效果,同時也讓孩子在治療者的支持下去練習自己新學習的技巧, 換句話說,心像導引可以用來創造一個精緻的角色。 心像導引可以在遊玩治療過程中隨時介入,必須注意的是,孩子必須能夠了解一些簡單的序列引導,且願意在療程中放鬆身心。

遊戲過程隱含的內在意義

治療師從兒童的遊戲時表現的外顯行為來看出兒童的內心所想表達,這項工作只能由在旁的觀察者或是治療師從事。因為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認知還不夠來擔任這種自我評估的檢測工作,玩具和遊戲方式就是他們最好的溝通管道。就算遊戲拖離常軌,這還是兒童想給與外在環境和他人的個人獨特主觀建構過程。


參考文獻

  • 鄭琇芳遊戲 評估及遊戲治療
  • 梁培勇著(民84)。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 陳志鵬譯(民89)。遊戲治療101。台北:張老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