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結)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4 次修訂)
行 10: 行 10:
  
 
就有1217人,如果政府沒有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養輔導問題,未來一定會成為社會的隱憂。(引自張忠昌)
 
就有1217人,如果政府沒有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養輔導問題,未來一定會成為社會的隱憂。(引自張忠昌)
==一.專家學者的驗證==
 
  
*依據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台就學情形有下列特徵:
+
4  編輯不行,參考文獻部份不盡正確。
 +
我說過,如果要整段引用,一定要加引號。其他就算是說明了出處,如果整段抄而沒有用自己的話重述,
 +
也是不行。這作業也不是幾份別人作品的拼貼。
 +
英文部份的文獻,不是找個有中英對照的摘要抄下來就可以了,是要你們嘗試去看英文。
 +
 +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成因==
  
1.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 
+
*由於外籍新娘年紀較輕且為滿足國內新郎傳宗接代之需求,生育率較本地新娘高,
  
2.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兒童比列逐年升高
+
預估2030年各級學生當中每八位學生將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3.年級越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越高
+
必須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新郎
 +
# 經濟不優渥 
 +
# 年紀偏高 
 +
# ''不少是屬於弱勢家庭''。
  
4.外籍女性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
+
這是因為一方面台灣婚姻市場失衡部分未婚男子的需求(拉力);
  
5.''外籍母親與父親教育程度偏低''
+
加上外籍新娘所屬國家和台灣具有「經濟傾斜」現象而產生供給新娘(推力)。
  
6.''外籍母親與父親已從事半技術與技術性職業居多''
+
這些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家庭後,為一些弱勢家庭提供「低成本」且「有效率」的勞動力與照顧人力;
  
7.''外籍配偶子女在幼稚園階段最常出現「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語言影響人際關係」、「獨來獨往」、「容易分心」、「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做事依賴
+
但是對於語言、文化與生活方面的落差,在照顧與教養下一代上便產生一些問題。
''
+
他人,缺乏自主能力」及「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等問題''''。(楊淑珠,2005)
+
  
*由於外籍新娘年紀較輕且為滿足國內新郎傳宗接代之需求,生育率較本地新娘高,
+
# 社會與文化調適問題 
 +
# 家庭婚姻問題 
 +
# '''''教育與教養問題'''''(薛承泰,2007)
  
從2000年開始,每年平均位台灣帶來兩萬名以上的新生兒,且在2002年達到30,833名嬰兒數的高峰。
+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children of foreign brides were mostly in
  
必須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新郎
+
新臺灣之子的家庭背景大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1 經濟不優渥  2 年紀偏高  3 不少是屬於弱勢家庭''。
+
the low society status, and caused their school learning difficulties.
  
預估2030年各級學生當中每八位學生將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薛承泰,2007)
+
文化刺激不足、隔代教養及父母教養態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容易造成在校學習的不適應。(Wu, Jin-Hui,民94)
  
*外籍新娘的引進雖然是滿足婚姻市場裡弱勢族群的基本需求,
+
總而言之,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來源大部分是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屬性
  
但是,過於突顯這些外籍新娘視為當然的付出(ex:勤儉持家、照顧公婆等等個別性的道德指稱),
+
外籍配偶因為語言不通、經濟條件差、社會階層低、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等,
  
使得潛藏在外籍新娘婚姻背後的將會是一連串棘手的問題困境,
+
其子女也大都來自社會階層低、經濟收入較差、雙親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比如''文化差異帶來兩代之間的親子教養衝突''。(王順民,2001)
+
由於外籍配偶大部分都來自大陸、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如果來自東南亞,
  
*一方面台灣婚姻市場失衡部分未婚男子的需求(拉力)
+
顯然會造成外籍配偶在語言與教導孩童的觀念隔閡大,對於教養子女態度不ㄧ。(張芳全,2006)
  
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和台灣具有「經濟傾斜」現象而產生供給新娘(推力)。
+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特徵 ==
 +
*依據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台就學情形有下列特徵:
  
這些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家庭後,的確為一些弱勢家庭提供「低成本」且「有效率」的勞動力與照顧人力;
+
1.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 
  
但是對於語言、文化與生活方面的落差,在照顧與教養下一代上便產生一些問題。
+
2.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兒童比列逐年升高
  
1.社會與文化調適問題  2.家庭婚姻問題  '''''3.教育與教養問題'''''(薛承泰,2007)
+
3.年級越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越高
===小結===
+
總而言之,由許多學者提出的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歸納出以下幾種:
+
  
(一)原生家庭的屬性
+
4.外籍女性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
  
外籍配偶因為語言不通、經濟條件差、社會階層低、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等,
+
5.''外籍母親與父親教育程度偏低''
  
其子女也大都來自社會階層低、經濟收入較差、雙親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
6.''外籍母親與父親已從事半技術與技術性職業居多''
  
由於外籍配偶大部分都來自大陸、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如果來自東南亞,
+
7.''外籍配偶子女在幼稚園階段最常出現「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語言影響人際關係」、「獨來獨往」、「容易分''
  
顯然會造成外籍配偶在語言與教導孩童的觀念隔閡大,對於教養子女態度不ㄧ。
+
''心」、「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做事依賴他人,缺乏自主能力」及「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等問題''。
  
外籍配偶子女的原生家庭,就父親,可能是離異、重大疾病傷殘、
+
(楊淑珠,2005)
  
為傳宗接代或其他目的必須經由外籍新娘組合家庭。
+
*事實上,外籍子女就學後,產生的問題不外以下幾項:
  
(二)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家庭狀況的差異
+
1.適應學校生活較差
  
 +
在雙親家庭管教、生活方式、價值觀、學習期望、溝通、教育程度,及對台灣教育認知不一,
  
 +
使得新台灣之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及家庭生活。
  
(三)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差異
+
2.學習無法獲得雙親支持
  
在外籍配偶家庭經濟弱勢,無法替子女安排額外的學習活動,在參與子女學習時,易有心理障礙。
+
由於家中父親養家出外賺錢的壓力,並無其餘時間照顧子女,
  
普遍發現台灣父親娶外籍新娘者以消極的態度回應子女成長中的各項需求,
+
對於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就落在外籍配偶身上,其對台灣教育了解不多、對學校課程不甚了解,
  
因為台灣父親無法提供更多的關心與時間給子女,
+
加上語言隔閡、識字率低,可能無法了解子女內心感受,有問題無法從父母親獲得解決,而壓抑心中。
  
在外籍配偶有限的能力與時間下,令人擔憂。(張芳全,2006)
+
3.成為學校與社會邊緣人
  
==二.政府相關計畫/法案==
+
因為外籍子女在家中無法解決課業、生活或人際問題,到學校更無法適應學校刻板、無趣、課業繁多,
 +
 
 +
及同儕間的生活差距,而形成另一種小團體,甚至成為學校邊緣人。(張芳全,2006)
 +
 
 +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處遇==
 
*'''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
 
*'''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
 
(一)計畫目標
 
(一)計畫目標
  
1 教育資源分配之優先策略。   
+
1.教育資源分配之優先策略。   
  
2 提供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多元化資源,提升其課業基本能力。
+
2.提供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多元化資源,提升其課業基本能力。
  
3 改善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受教育條件,增進自我認同適應力。
+
3.改善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受教育條件,增進自我認同適應力。
  
4 引導外籍配偶進入學習型社會。
+
4.引導外籍配偶進入學習型社會。
  
 
(二)計畫項目
 
(二)計畫項目
  
1 優先進入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
+
1.優先進入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
  
2 辦理學習輔導。
+
2.辦理學習輔導。
  
3 實施輔導活動方案。
+
3.實施輔導活動方案。
  
4 舉辦國際日活動。
+
4.舉辦國際日活動。
  
5 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
+
5.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
  
6 教師研習與教材研發。
+
6.教師研習與教材研發。
  
7 強化教育研究。
+
7.強化教育研究。
  
 
(三)實施期程
 
(三)實施期程
  
 
自93年起至96年止,為期四年。(教育部電子報,2004)
 
自93年起至96年止,為期四年。(教育部電子報,2004)
 +
*Banks認為,為要消滅歧視與對抗,並有好的文化溝通,
  
==三.學者相關之建議==
+
多元文化教育應針對少數族群或社經地位不好的兒童,使其了解各族群的文化及價值。(Banks,1993)
*'''建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機制'''---
+
  
鍾鳳嬌、王國川的研究中認為「一味地給魚吃,不如教他如何去釣魚」
+
==四.結論==
 +
在全球化趨勢與人口遷移的潮流中,台灣在與遽增的跨國聯姻效應下,形成特殊的社會現象,
  
父母親是家庭接觸兒童最多、最親近的人,子女課業的輔導與督促需仰賴父母親來完成。
+
其衍生的問題與產生的多元文化,成為重要的課題。重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業的表現,
  
透過法律的建立,強制實施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提高識字率,作為實施新台灣之子親職教育的重要基礎。(鍾鳳嬌、王國川,民93)
+
也應著力於身心發展、父母教養,及社會文化等問題,並因地制宜地給予不同的協助與輔導,進而提升其自我概念及自信心。
  
*楊淑珠針對現狀的建議:
+
在落實積極性差別待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前提下,以多管道並進方式,
  
1 親子互動識字活動& 家庭聯絡簿填寫輔導班
+
提升學生學習與生活適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真諦。(教育部電子報,2004;楊淑珠,2005)
  
2 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活動計劃:
 
 
長期、周延的計畫性規劃,以提供教師有關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的在職進修。
 
 
3 結合社區資源,及企業合作,擬訂外籍配偶就學子女的學習協助計畫。
 
 
4結合社區各項資源,長期性辦理外籍配偶家長親職成長活動。(楊淑珠,2005)
 
==四.結論==
 
 
==五.文獻==
 
==五.文獻==
 
*張忠昌,[http://www.ntct.edu.tw/%A4Q%A4j%A5D%B6b%AE%D5%AA%F8%A4%E5%B3%B9/%BB%B2%BE%C9%B7s%A5x%C6W%A4%A7%A4l%20%20%B7%D3%C5U%AEz%B6%D5%B1%DA%B8s.doc 輔導新台灣之子 照顧弱勢族群]。
 
*張忠昌,[http://www.ntct.edu.tw/%A4Q%A4j%A5D%B6b%AE%D5%AA%F8%A4%E5%B3%B9/%BB%B2%BE%C9%B7s%A5x%C6W%A4%A7%A4l%20%20%B7%D3%C5U%AEz%B6%D5%B1%DA%B8s.doc 輔導新台灣之子 照顧弱勢族群]。
*楊淑珠,[http://epaper.edu.tw/154/ 我們都是一家人-關懷心台灣之子的教育],2005。
 
 
*薛承泰,[http://www.npf.org.tw/particle-2150-1.html 新台灣之子不是減少而是趨緩],2007。
 
*薛承泰,[http://www.npf.org.tw/particle-2150-1.html 新台灣之子不是減少而是趨緩],2007。
*王順民,[http://www.npf.org.tw/particle-1936-1.html 外籍新娘、外籍勞工及其相關議題思索],2001。
 
 
*薛承泰,[http://www.npf.org.tw/particle-2121-3.html 近十年台灣家庭變遷-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現象],2007。
 
*薛承泰,[http://www.npf.org.tw/particle-2121-3.html 近十年台灣家庭變遷-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現象],2007。
 +
*Wu, Jin-Hui,The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foreign brides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94。
 +
*張芳全,教育政策規劃,心理出版社,2006。
 +
*楊淑珠,[http://epaper.edu.tw/154/ 我們都是一家人-關懷心台灣之子的教育],2005。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092/important.htm 推動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2004。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092/important.htm 推動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2004。
*鍾鳳嬌、王國川,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期,P.231-258,民93。
+
*Banks,J.A.(1993),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於 2007年7月8日 (日) 06:08 的最新修訂

所謂「新台灣之子」就是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已十七年,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目

前有三十多萬名外籍配偶,光是民國九十一年,外籍新娘生育的子女就有三萬零八百三十三人,佔新生兒生育率的百分之十二

點四六。南投縣的外籍新娘人數有六千七百多人,人數雖非全省最多,卻是最集中的縣市,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有兩項共通

點,一是人際關係保守內向,其二居住地點偏遠。迎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又多屬弱勢族群,外籍新娘多半不

會採取避孕措施,新台灣之子勢必會越來越多,新台灣之子的人數逐年呈倍數成長。南投縣政府統計在國小就讀的新台灣之子

就有1217人,如果政府沒有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養輔導問題,未來一定會成為社會的隱憂。(引自張忠昌)

4  編輯不行,參考文獻部份不盡正確。
我說過,如果要整段引用,一定要加引號。其他就算是說明了出處,如果整段抄而沒有用自己的話重述,
也是不行。這作業也不是幾份別人作品的拼貼。
英文部份的文獻,不是找個有中英對照的摘要抄下來就可以了,是要你們嘗試去看英文。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成因

  • 由於外籍新娘年紀較輕且為滿足國內新郎傳宗接代之需求,生育率較本地新娘高,

預估2030年各級學生當中每八位學生將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必須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新郎

  1. 經濟不優渥
  2. 年紀偏高
  3. 不少是屬於弱勢家庭

這是因為一方面台灣婚姻市場失衡部分未婚男子的需求(拉力);

加上外籍新娘所屬國家和台灣具有「經濟傾斜」現象而產生供給新娘(推力)。

這些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家庭後,為一些弱勢家庭提供「低成本」且「有效率」的勞動力與照顧人力;

但是對於語言、文化與生活方面的落差,在照顧與教養下一代上便產生一些問題。

  1. 社會與文化調適問題
  2. 家庭婚姻問題
  3. 教育與教養問題(薛承泰,2007)
  •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children of foreign brides were mostly in

新臺灣之子的家庭背景大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the low society status, and caused their school learning difficulties.

文化刺激不足、隔代教養及父母教養態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容易造成在校學習的不適應。(Wu, Jin-Hui,民94)

總而言之,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來源大部分是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屬性

外籍配偶因為語言不通、經濟條件差、社會階層低、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等,

其子女也大都來自社會階層低、經濟收入較差、雙親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由於外籍配偶大部分都來自大陸、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如果來自東南亞,

顯然會造成外籍配偶在語言與教導孩童的觀念隔閡大,對於教養子女態度不ㄧ。(張芳全,2006)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特徵

  • 依據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台就學情形有下列特徵:

1.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

2.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兒童比列逐年升高

3.年級越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越高

4.外籍女性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

5.外籍母親與父親教育程度偏低

6.外籍母親與父親已從事半技術與技術性職業居多

7.外籍配偶子女在幼稚園階段最常出現「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語言影響人際關係」、「獨來獨往」、「容易分

心」、「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做事依賴他人,缺乏自主能力」及「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等問題

(楊淑珠,2005)

  • 事實上,外籍子女就學後,產生的問題不外以下幾項:

1.適應學校生活較差

在雙親家庭管教、生活方式、價值觀、學習期望、溝通、教育程度,及對台灣教育認知不一,

使得新台灣之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及家庭生活。

2.學習無法獲得雙親支持

由於家中父親養家出外賺錢的壓力,並無其餘時間照顧子女,

對於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就落在外籍配偶身上,其對台灣教育了解不多、對學校課程不甚了解,

加上語言隔閡、識字率低,可能無法了解子女內心感受,有問題無法從父母親獲得解決,而壓抑心中。

3.成為學校與社會邊緣人

因為外籍子女在家中無法解決課業、生活或人際問題,到學校更無法適應學校刻板、無趣、課業繁多,

及同儕間的生活差距,而形成另一種小團體,甚至成為學校邊緣人。(張芳全,2006)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處遇

  • 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

(一)計畫目標

1.教育資源分配之優先策略。

2.提供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多元化資源,提升其課業基本能力。

3.改善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受教育條件,增進自我認同適應力。

4.引導外籍配偶進入學習型社會。

(二)計畫項目

1.優先進入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

2.辦理學習輔導。

3.實施輔導活動方案。

4.舉辦國際日活動。

5.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

6.教師研習與教材研發。

7.強化教育研究。

(三)實施期程

自93年起至96年止,為期四年。(教育部電子報,2004)

  • Banks認為,為要消滅歧視與對抗,並有好的文化溝通,

多元文化教育應針對少數族群或社經地位不好的兒童,使其了解各族群的文化及價值。(Banks,1993)

四.結論

在全球化趨勢與人口遷移的潮流中,台灣在與遽增的跨國聯姻效應下,形成特殊的社會現象,

其衍生的問題與產生的多元文化,成為重要的課題。重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業的表現,

也應著力於身心發展、父母教養,及社會文化等問題,並因地制宜地給予不同的協助與輔導,進而提升其自我概念及自信心。

在落實積極性差別待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前提下,以多管道並進方式,

提升學生學習與生活適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真諦。(教育部電子報,2004;楊淑珠,2005)

五.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