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 (團體)
預估又叫做「診斷性評估」。預估是確認案主需要哪些幫助、團體對於成員的適合度、成員可以藉由團體得到什麼有效的治療作一個事前的準備及了解、瞭解在團體中進行的程序、預先想好可能的風險與困難。(曾華源/胡慧嫈 民國87)
5 寫的時候要記得與預估(個案)有所區分,強調在團體上會有何不同。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你真的不改?)
4 定義需要改進,沒有說到什麼是(團體的)預估 「診斷性評估」與診斷沒有關聯,不應做鏈結 有了這兩項工具以後,會怎麼樣的影響預估呢?預估又要怎麼做? 參考文獻格式不是APA(不過可被接受啦!你不改也不會影響你的分數就是了)
目錄
團體工作的事前預估需要兩項工具「知識」及「技巧」,將在下列詳述關於這兩項工具之相關問題。
知識
個人的動力和團體動力的有關知識
關於社會環境和此環境所具有的意義
- 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社會、文化、社會階層等。 不同的社會環境有互異的價直判斷、行為規範、社會期望、角色期盼,個人必須適應,倘若在不良的環境,或是個人適應不良,都會發生失調行為。(李增祿,民國93)
- 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之定則:(李增祿,民國93)
1‧各年齡階段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影響行為發展及轉變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個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完全定型,社會發展亦未成熟,則社會環就影響人類行為較多。
2‧環境之轉變程度極為重大,或非常不良,影響個人行為較多。
3‧在某一特定的社會環境內,許多個人所受到成長期的身歷其境、耳濡目染的情況,會形成某些相同或是相似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4‧幼年時期由於環境不良,所以導致的行為偏差,會影響到人格形成的基礎,以致終生難以糾正。即使成年後環境其佳,其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偏差行為依然存在。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是互相影響的,個人處在社會環境中,會環境影響做出某些行為。
技巧
傾聽
- 對於一般人來說洗耳恭聽別人的意見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位社會工作者來說這是一件必須的事情。但是我們所謂的洗耳恭聽並不是舊制是單純的"聽"而是必須要藉由傾聽觸及案主掩飾或潛藏的感受與意義。(林萬億 民國91) (廖清碧/黃倫芬 民國76)
- 全神貫注的傾聽可以讓案感覺到被了解、被尊重、被鼓勵。(林振春 民國82)
- 傾聽有以下幾種技巧:(林振春 民國82)
1.身體微向前傾,表現出對案主的關注。
2.眼神柔和看向案主的臉,面部表情配合案主的心情和談話內容。
3.以簡短扼要的口語反應表示聽懂,並鼓勵案主繼續傾訴。
同理心
有人說想要了解他人的感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體驗他的生活,話確實是如此,但是社會工作者無法去體驗每一位案主所擁有的痛苦或是苦難(例如:被雙親或配偶遺棄者、失業者、精神病、身體有缺陷者...等等),社會工作者只能去學習理解及感受這些事情。雷那得說:「在處理社會性人際關係時,專家和非專家的最大不同是『感受性』,一個對社會問題深切關心的人,若想達到和專家相提並論的地位,就必須無限制的提昇自己的感受性。」 (廖清碧/黃倫芬 民國76)
溝通
不只需要同理心還必須加上溝通,此相加叫做「同理的溝通」,同理的溝通是指精確與敏感地理解案主內心感受以及用言語去溝通對這種感受的了解,以唱和案主當下的經驗。因此同理的溝通有助於滋養與維持助人關係,並提供管道使社會工作者變得有感情且對案主的生活產生影響力,對於那些非志願性案主來說,還可以減除期防衛與恐懼,傳遞一種有利的與有注意的企圖,並創造出有可為的行為改變氣氛。(林萬億 民國91)
溝通有下列技巧:
- 發問的技巧:(林振春 民國82)
1.封閉式與開放式發問:開放式是讓案主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你昨天為什麼不吃藥?),封閉式是為求得真確的事實(如:你昨天是否吃藥?)。
2.引導式發問與反應是發問:工作者針對主題主動引導案主發問,反應式為工作者希望案主將他政談論的話題在深入或繼續說明。
3.解釋性發問:工作者依案主的觀點解釋某個事件的原由,並以之反問案主以求確認。
4.探測性發問:工作者以自己的判斷出的假設來試探案主的反應。
5.面值性發問:工作者將案主的談話過程中醫些不合理或是相互矛盾的意見加以連結,以之質問案主,以澄清某些看法。
- 反應的技巧:。(林振春 民國82)
1.言語反應:針對案主的言語作簡述語義和覆述,也就是將案主的話以工作者的體會重說一次。
2.情感反應:針對案主的身體語言及輸出的訊息,進一步的說出案主的情感,使案主隊自己有進一步的認識。
觀察
觀察是在傾聽中對於案主的語言及非語言(臉部表情、聲調、語氣、手勢、姿態等動作)中去發現案主所要表達的情感、意見及行動。(林萬億 民國91) (廖清碧/黃倫芬 民國76)
真誠
- 工作者應該提供團體成員誠實的回饋。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每次都說出我們的想法,有許多的狀況,爲慎重起見我們區要保留我們的想法。(劉曉春/張意真 民國86)
- 為了真誠對待成員,工作者有時需要勇氣和能力去實現字記的承諾。(劉曉春/張意真 民國86)
- 真誠是指自然、誠懇、從容、開放與一致地分享自我,一位真誠的社會工作者的表達是能自然而然的;態度、思考與行為也是前後一致,而非裡外不一的;主動去表達感受與責任,而非拒絕感受或是懲罰案主。(林萬億 民國91)
- 真誠的內涵是自我揭露,甚至可以用自我揭露來把達真誠。自我揭露是有意識地與有目的地經語言與非語言行為來暴露關於自己的訊息。(林萬億 民國91)
- 真誠的回應基本原則:(林萬億 民國91)
1‧多用「我」來表達個人經驗
2‧關係越深分享越強:
分享不能只停留在特定的層次上,隨著助人關係的發展而深化,當分享越深越容易帶動案主深層的經驗表達。
3‧以中性或描述性語詞來描繪情境或標的行為:
送出訊息時盡量避免帶有懲罰性字眼,或是早價值判斷的形容詞,以免將自我揭露堵塞住或蒙陰影。
4‧認定行為或問題情境對他人的特定影響:
案主通常很難界定他人的行為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也不容易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甚至案主的行為也造成對自己的影響而不自知。因為這樣,行為的因果關係模糊行為改變的可能性降低。社會工作者應將行為的影響來龍去脈理清楚,才是真誠的表現。
溫暖
積極地關心對方,感受對方。
預估的做法
- 蒐集有關案主的資料並且把自己想像在情境中去了解案主,這樣才可以正確的了解案主。(林振春 民國82)
- 確認案主的需求和問題。(林振春 民國82)
- 瞭解每項資料的有效性,以及注意每一項資料的廣度及深度,廣泛收集資料找出問題的本質,深度去探索每個小細節。(林振春 民國82)
- 瞭解情境中的案主,運用收集到的資料作為計畫和行動的基礎。(林振春 民國82)
- 準備當一個領導者,領導者必須在團體開始之前做好心理準備。可以利用問自己一些問題來做準備例如:我做了多少的準備?我能協助成員多少?我是否有專業上的信心?(曾華源/胡會嫈 民國87)
結語
每一項知識及工具都有它的功用,工具上溝通、觀察是可以幫助了解談話中的案主所要表達的事情,而傾聽是可以讓案主感覺社工員有重視他願意聽他說話,同理心是讓案主覺得社工人員了解他會因此喜歡跟他分享,而真誠會讓案主有一種不需要擔心因為社工員就是在表達自己,不需要有戒心,溫暖就是讓案主對社工員有了一種像是家人般的感覺因為社工員會主動關心他,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的幫助所以讓協助工作能更順利,因為案主對社工員有了信任那案主願意表達的事情就會更多。而知識是在幫助社工員做一個正確的判斷以及注意任何原因影響案主。 如果能把上述所說預估所需要的知識及工具準備的完善,那這樣對於預估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 李增祿,《社會工作概論》,民國93,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廖清碧/黃倫芬,《社會團體工作》,民國76年,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 理論與方法》,民國91年,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林振春,《社會工作》,民國82年,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 劉曉春/張意真,《社會團體工作》,民國86年,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曾華源/胡慧嫈,《團體技巧》,民國87年,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Bertha C. Reynolds,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