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 生物皆有其青春期,在人類社會中,當少不了青年的角色。
  • 通常十三歲是童年的結束,十三至十六該是青春期,也就是超過十六歲但仍未進入勞力市場專職的人。
  • 青少年可分為六個時期:潛伏期或啟蒙期、前青少年期、青少年早期、青少年中期、青少年晚期,以及後青少年期。
  • 被理解為一個介於兒童期與成熟期之間快速成長的時期也是一種銜接的過渡階段。
  • 是人生必經的重要階段,很多的價值觀都是在此確立的。
4 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
再問一次,你定義是自己寫的嗎?現在在上面的定義,不若你先前的定義。

青少年之特質

  • 生理上

正值青春期以及性方面的成熟(男:睪丸與陰囊增大;女:子宮增大)

快速成長:身高方面,女生可能會長得比男生快,可是在這之後,男生的身高會超過女生


  • 心理上

尋求認同感與自尊

害怕失敗

發展道德準繩


  • 學習精神上

跟隨複雜的指導(雖然有可能顯得健忘)

懂得區分事實與其可能性

預測所做行為的後果

從事更複雜與抽象的推理


  • 自我上

脫離父母學習獨立

批判父母、形成自己的意見與觀點

順從同儕團體


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

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極為容易受到同儕之間的影響,在思考行為、衣著打扮、說話方式...等;而這個時候的青少年,不會特別的想與父母親去完成想做的事情,反而是比較想與同學完成,或是嘗試自己來,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好勝心。青少年的思考是彈性的,具有複雜的問題解決能力;能夠預測及推想某一個假定情況或事件的後果,但並非所有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能表現出相同的認知能力,因此,此階段必須提供青少年有足夠的學習機會,以激發其潛能。


青少年容易形成一致的自我認同,在此階段可能會發生兩個危機:

一、過早的認同:青少年在沒有充分資訊和知識的情況下,過早地選擇認同的對象。

二、認同的混淆:未能結束此一發展階段---青少年依然無歸屬感與無方向感。(艾瑞克森,1959)

青少年的次文化

「次文化」其實並無任何負面的涵義,只是在於成人所發展的社會文化主流而言,是由美國都市社會學家Fischer所創,係指一群人具有許多相似之社會與個人背景,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互動的結果,漸漸產生一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此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與生活方式之統合,就稱為次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色來:是一種社會變遷的新產物。處於社會過渡階段的青少年,一方面想從孩童時期成長,另一方面卻又無法迅速融入成人的社會,在這過程中,產生了特屬於自我的橫斷性文化。青少年與同儕之間的相處時間增加,同儕對於自我的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而形成同齡同質的特殊文化。這樣的次文化是寄生於主流文化的次級文化,無法獨立存在。(張德聰,2003)

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

1.獨特的價值觀與規範  認同感在於成人以及兒童之間,偏向於成人

2.特殊的語言

3.易受傳播媒體的影響

4.重視流行風潮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份標準,不同於社會的標準

7.同儕之間互相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


影響青少年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

  • 家庭
1.破碎的家庭:家裡父母的離異、分居、其中一人死亡等,都會影響到家庭破碎的因素。
2.夫妻的失和:夫妻最常見的吵架而失和是因為錢的問題,讓小孩子處於兩難的情況。
3.父母的邪惡:父母的嗜賭、酗酒、打罵小孩。
4.家庭的貧窮:青少年處於貧窮家庭,心理上產生自卑甚至仇視或敵意,容易造成不良行為。
5.父母的偏心:造成小孩心理不平衡,使子女人格發展不健全。 
  幼年時的家庭教育、是否是出生在問題家庭中生活影響、家中的成員或父母是否有一些精
  神疾病產生、父母的身教、言教、角色楷模扮演、限制要求和本身對小孩子的期望,使青少年從小就受到影響。
  • 友誼關係

1.相似性: 青少年期中,在發展各方面的激烈改變,促使他們會去尋找與其相似的同儕,以滿足確認彼此的需求。 從最基本 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朋友之間,就多半在一些基本的個人屬性上相似,比方說年齡、性別、族群、以及 教育程度等等。所以說發現到對方有更多地方跟自己很相似的話,那麼之間的友誼會更加的良好。

2.同儕團體: 青少年在同儕團體中所建立的友誼關係,可以有力的幫助他們。對於快要成年的青少年來說,已對自 己的自我認同、所能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有關自己的人際關係等問題都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和澄清,所以自然就 比較不用去依賴同儕團體所給予的支持與肯定了。

  • 學校

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裡面都來自了各個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

  • 個人特質

從小在家庭生活教育裡所建立出來的人格特質,將直接或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Paula Allen-Meares著;闕漢中譯,洪葉文化,1999

《青少年兒重福利析論---童顏、年少、主人翁!?》王建民、張瓊云著,洪葉文化,2004

《少年後期生活風格之研究-以高中職階段學生為例》行政院青少輔導委員會,民國94年

《兒童少年社會工作》郭晃靜著,台北市,揚智文化,2004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黃德祥著,台北市,五南出版,民89

《 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 McWhirter著 王寶墉譯 心理出版社 p57.58

Brigman,C,& Earley,B. (1991). Croup counseling for school counselors:A practical guide. Portland, ME: J. Weston Wal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