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本土化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工系一B CYUT9529725 藍怡婷

   本土化的定義「本土」就字面上的意義來看,與土地、地域性的時空發展有所關係;也就是地域上獨有的特色,如文化、歷史、風土民情、自然環境、習俗信仰....等等,在其土地上具有民族性的認同感。
   為何會有本土化的名詞出現?主要是因為相對於外來政權以及其帶來的異族社會文化與原屬地的文化有所不同,才有本土化的出現。而「本土化運動」並不是台灣才出現的問題,「全世界只要是有歷史;只要是有較悠久的歷史或生活環境,大概都會有所謂「本土化」的意念存在,而這些本土化的意念隨著世界大戰被強盛者試圖湮滅,如:鄭成功時代對原住民的漢化政策與日據時代的採「同化政策」,高唱「內地延長主義」,視台灣為內地(日本)的延長以及1910年,日本强占了韓國日本的殖民统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爱國主義精神,這些強盛者藉著航海時代到世界大戰期間爭奪其他國家的所有權,遂建立起殖民地以此方式統治其他地區的國家人民,這其間有名的有印度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本土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現代主義有關,因為現代主義表達模式失去了地方感和親切感使各地方幾乎都在同樣的接近相同的文化下興起國家建設。」故本土化運動正因此而產生。 
  「本土」印象的來源與下列幾點有關: 

A.本土的材料、構築方式的運用:  

 建築:磚造屋、土角厝、竹造屋、騎樓文化。  
 食品包裝:肉粽、紅龜稞用竹葉包裝。  
 廚器:飯桶用木材構築的特殊形式。 如上種種特有的材料及構築的方式而形成本土印象之一。 

B.傳統語彙:如廟宇建築的彩繪、裝飾、傳統建築等傳統形式所造成的本土印象;如原住民的傳統圖騰,常用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器物上,因而造成其本土慣有的視覺語彙,而不知不覺使用在生活上。 C.生活形式:因本土生活形式的習慣,而造成食、衣、住、行有本土文化特有的「本土」印象。如吃燒餅、穿旗袍、住三合院、以牛車代步....等等。

 本土化的設計並不是傳統式樣的翻版或模仿,而是具有傳統語彙模式的使用,又有新有感覺的融合,代表本土象徵及新意念的運用。本土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要加入本土的思考方式,使本土化設計不致於有浮面的、表面的、樣式的本土化的作品產生。而在地化在台灣的麥當勞也存有亞洲或者說是中國文化的影子,米漢堡就是結合中國文化的最好例子,它以西式的漢堡結合東方的飲食習慣,創造出新的產品。 

取自"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6%9C%AC%E5%9C%9F%E5%8C%96"

定義

   本土化的定義「本土」就字面上的意義來看,與土地、地域性的時空發展有所關係;

也就是地域上獨有的特色,如文化、歷史、風土民情、自然環境、習俗信仰....等等,在其土地上具有民族性的認同感。


   為何會有本土化的名詞出現?主要是因為相對於外來政權以及其帶來的異族社會文化與原屬地的文化有所不同,才有

本土化的出現。而「本土化運動」並不是台灣才出現的問題,「全世界只要是有歷史;只要是有較悠久的歷史或生活環境,大概都會有所謂「本土化」的意念存在,而這些本土化的意念隨著世界大戰被強盛者試圖湮滅,如:鄭成功時代對原住民的漢化政策與日據時代的採「同化政策」,高唱「內地延長主義」,視台灣為內地(日本)的延長以及1910年,日本强占了韓國日本的殖民统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爱國主義精神,這些強盛者藉著航海時代到世界大戰期間爭奪其他國家的所有權,遂建立起殖民地以此方式統治其他地區的國家人民,這其間有名的有印度甘地的「不合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