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防治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自殺防治是預防受害人以直接或間接之積極或消極行動來達到他預期死亡結果的一切情形。它是全面性的,透過醫療體系、學校機構、獄政單位、媒體、親友對企圖自殺者或自殺未遂者,進行有效的預防。

4 文獻在內文中,要標示的更清楚些。

數據圖

近十年來的數據顯示,發現自殺的比率逐漸攀升,行政院衛生署預估未來台灣人口到2010年的自殺死亡比率會達到最高峰。所以自殺防治是目前社會重要的課題。(李明濱,民94)

圖像:Zzzzzzzzzzzzzzzzzzzz.jpg圖像:KKKKKKKKK.jpg


圖像:Bbbbbbbbbb.jpg圖像:GGYY.jpg

自殺原因

人們想要自殺的時候,大多是感受到寂寞無助、被拒絕、被忽略或缺乏關愛導致太絕望而不再有期望。自殺的發生,一定有一個致命的導火線,並且覺得被困難的問題擊敗,認為無法應付或改善生活而引發自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家庭、同儕、學業、感情、金錢、人生目標、完美主義等影響。

  • 青春期的失落和感傷:兄弟夭折、對自己失去信心、流產無法生育、失去重要他人、父母離婚、被虐待、被開除、寵物死了、同儕排擠...等。
  • 陷入困境,精神壓力:經濟、報告、老師和父母的期望太大、自己凡事都要求完美。
  • 導火線和情緒爆點:情緒過渡壓抑,沒有好好的抒發。
  • 沮喪情緒,生活中的烏雲:被排斥、寂寞、低自尊、自責、羞愧、劃地自限、挫折、空虛、外在環境的影響...等。(林憲正,1999)

自殺的徵兆

自殺傾向的人,會表現出許多容易或不容易查覺的危險警訊。我們必須要注意的觀察與仔細的了解。若有出現疑似徵兆的話,要立即處理。 (Kete Williams,2001)

  • 威脅或沉迷著自殺,或經常談論自殺。
  • 為死亡做準備:把心愛的東西送人、立遺署、寫告別信、儲存安眠藥、或向其他人告別。
  • 談話中透露生活沒有希望,未來也沒有希望的想法。
  • 做事、說話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自己和他人完全喪失信心。
  • 與(新)朋友相處的時間發生變化。
  • 行為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安靜坐著、無精打采或精力旺盛。
  • 食慾不振、失眠或嗜睡。
  • 過度的冒險行為:開車亂開、藥物濫用、無防護性行為、在車流中行走。
  •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自我憎惡(有可能外表無法查覺)。
  • 有精神抑鬱和自殺的家族史。

預防

預防的重要性

當自殺有可能發生的時候,別假裝不會發生、忽略身邊的人、別保密有自殺意圖、別挑戰你的朋友證明他或她是認真要嘗試自殺、更別忽視模仿效應,如:電視新聞、報紙、藝人偶像。自我防治計畫包含三個階段:預防處置、危機處理、事後處置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必須相互配合,才能使傷害減到最低,因此一個自殺防治計畫的建構與實施,絕對不是只靠單方面就可以完成。所以如何透過適當的處理情緒以及紓發與調適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透過─學校支援、社區支持、醫療社區、自助團體、獄政單位、以及掌握輿論媒體的配合...等。不斷的嘗試,以達到確實的自殺防治。

預防的可行性 預防的不可行性
要認真看待人們口頭自殺的威脅 敷衍、假設
要注意人們情緒低潮和行為退縮的徵兆 隨便解讀、獨自處理
如果人們失去愛人、寵物、自尊,應時常給予關懷 誤導、不予理會,聽過就算
要信賴判斷 把疑惑放在心中
心中有疑惑、不安,要跟別人說 教訓也不說教

(溫淑真,1997)

自殺防治方案

在執行自殺防治方案時,各種專業社群成員的積極參與是十分重要的,有醫療體系、學校機構、獄政單位、以及輔導體系,大多都遵從政府的方案執行,但會依各單位接受到的個案不同,而有所調整。以下是我們針對三領域所做的探討:

學校

以朝陽科技大學及台北某高中為例,自殺防治皆由學校制定,主要是依心理衛生的三級預防概念來處理。

初級:心理衛生宣導、演講、電影欣賞,讓學生有基本的處理概念。

第二級:透過個別諮商、心理測驗,了解特定族群背後的心理因素來做處理。

第三級:若有憂鬱症狀,會建議家長配合三級預防精神科醫師來處理。

學校接觸的個案,主要有主動求助、老師及衛保組轉介、自殺未遂、朋友通報。朋友通報通常會利用國防課或與教官相處的時間告訴教官,透過教官第一線的了解及處理,再轉介到發展中心,而發展中心會和軍訓室、學務處衛保組、導師及家長的密切配合。

學校針對案主的保護措施以保密為原則,自殺行為較嚴重的案主會徵求案主的同意告訴家長及導師。輔導老師本身並不會遇到什麼困難,有困難的是不想求助的案主,對這類案主學校會漸漸開導他們,減低他們想自殺的念頭。

  • 每個學校的自殺防治方案都大同小異,因為各校會互相學習、交流,據我們訪問的兩所學校,不同點在於確保消息的傳遞、是否有邀請心理治療師來為輔導老師上課、是否有配合社區心理治療師一週兩次的輔導工作。


高雄市生命線

生命線在37年前已經看到社會上自殺防治的需求,當時的自殺率還沒大到使政府重視,現在台灣自殺率已經高的嚇人,所以政府單位才出面要處理這件事情。生命線的存在比政府自殺防治處理來得早,因此政府在成立自殺防治中心時,會請教生命線的意見,做為參考與借鏡。生命線的自殺防治是自行擬定的,若政府單位有需要生命線配合的部分,會依情況配合。

生命線統計在95年度有11186位案主主動求助,自殺防治是需要單位與單位間相互配合,並不是一己之力就可以達成,如:跟女性法律有關的問題就找「婦女新知協會」,自殺危機個案需要就醫的就找「凱旋醫院」,失婚婦女問題就找「晚情」,受家暴婦女就找「家暴防治中心」。各機構能做的有限,其他積極的防治或教育就要靠政府單位去努力。目前高雄市政府有一個委員會是專門處理這一塊的,所以,在高雄市來說,自殺防治的整體處置概念相當健全。

機構遇到較困難的是自殺個案不願透露自己的位置、電話、基本資料。要如何突破心防讓他說出,就要看協談者的功力了,所以只要加強協談者的功力就行了。

機構對案主的保護措施,就是完全的保密。而機構的人手配置為:會員、理監事、工作人員及志工間的相互合作。生命線認為自殺防治應為全民運動,只要人人知道生命的可貴,在困難時願意求助,遇到失意人時願意幫助人 就可降低自殺率。

  • 政府與生命線的差別在:政府強調的是降低自殺率,生命線注重個人自我成長能力,因此特別強調協談員的品質,促進案主自我成長及自我解決困難的能力。

台中監獄

台中監獄是依政府的相關規定自行辦理並與中國醫藥大學從事醫療方面的合作。有關收容人自殺防治方法,因收容人入監當下並無所知悉有無自殺傾向或曾自殺過往,只能消極預防其自殺,可分三方面說明:

1.新收入監

收容人入監攜帶之物品檢查,舉凡危險物品刀、鐵器、不明液體、不明粉末、長條型浴巾、被單拉鏈枕頭套拉鍊須拆除、刮鬍刀(刀片式)、硬式牙刷柄、衣服束帶(如褲頭帶)....等等皆交保管不准攜入。

2.入監後

入監後發生自殺事故後之後續防範,以規定之戒具(腳鐐、手銬、皮手銬)施予戒具保護,並將收容人收容於保護房,保護房除禦寒之軍毯外別無他物,並於保護房四周鋪設防撞泡棉,24小時錄影監視,防止其自殺。

固定保護,將自殺性收容人固定於醫療用床鋪,固定手腳及頭部,防止其自殺。

3.輔導

有自殺傾向之收容人,由本監教誨師、社工師進行個別輔導。收容人無法轉介其他社工,但可由教誨師依規定外聘社工人員入監輔導,因為一般輔導人員無法自行進入監所服務。

監獄認為自殺很難防治,只能從個人日常生活變化猜測。遇到比較困難的地方是戒護人員及監視設備的不足,不過已有效全面控管、一般家屬難以相信收容人會自殺,都認為是受欺侮或受虐,大都會指責救援不力。台中監獄採取的保護措施有腳鐐、手銬、固定保護及保護房(一種泡棉牆壁舍房)。

  • 監獄與其他機構防治的不同有對收容人監聽、監視錄影。

自殺防治的對象

自殺行為在現代成為一門流行病學,不論在社會角色或者是職場等方面,皆有自殺問題的存在,因此我們分為以下幾個防治對象來說明:

青少年

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生活最長的時間就是在學校,因此,傳授預防青少年自殺知識最好的的場域就是學校,可涵蓋下面幾項:

  1. 強化老師和其他學校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
  2. 強化學生的自尊。
  3. 促進情感的表達。
  4. 避免學校的暴力。
  5. 提供保護服務的相關訊息。(黃鈞蔚,民96)

老人

因為老年人口平均壽命增加,導致老年憂鬱症也相對提升,又加上時代快速變遷,使得老年人身心上的不適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

  1. 以電話關懷高危險群的老人,注意生活起居,鼓勵參加活動。
  2.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供支持性的會談,避免老人感到孤單。
  3. 提供身、心、靈的復健、適當的醫療資源及心理諮詢資源;避免老人因資訊不足而不知求助管道。(楊詠仁、賴德仁、王正平著,民96)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對於本身、家屬、社會都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為了使傷害程度降低,可以利用以下措施降低自殺事件的發生:

  1. 訂安全契約。
  2. 提升自尊。
  3. 協助調整情緒及行為。
  4. 運用家庭、社會的支持系統。
  5. 嚴重時,須強制住院治療或給予藥物控制。(湯華盛,民96)

物質濫用

使用酒精或藥物會產生許多生物、心理、社會的影響,物質濫用常導致生活中的危機,包括自我傷害行為及暴力行為,可從下列三層面探討:

  1. 生物面:臨床上戒斷的處理、維持戒治。
  2. 心理面:希望能夠解決問題、給予正確的認知。
  3. 社會面:提供家庭諮商、進行團體治療。(潘俊宏,民96)

女性

現代女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化,再加上社會不同的角色期待壓力或個性心理表現,產生憂鬱和焦慮比例、類別、或症狀,導致有較多的自殺嘗試,因此有下列幾點預防方式:

  1. 避免藏藥、儲存藥物及獲得藥物之行為。
  2. 留意是否真正入睡,避免假睡。
  3. 了解人際關係及是否談及自殺事件。
  4. 必要時安排家屬24小時陪伴。
  5. 避免接觸易引發自殺的情境。
  6. 增加與他人溝通的機會,減少獨處。
  7. 增加自我價值感,鼓勵交談,並給予正向的回饋。
  8. 須與醫生保持密切的聯繫,定期追蹤與服藥。(蕭美君,民96)

職場

職場的上班族,要承受工作壓力、失業的恐慌,當經濟大環境變動,職場的壓力變大,人的情緒也變的焦慮、憂鬱,一不小心就產生了悲劇。

  1. 思想中斷法:停止原來的思維,改去思考一些對現況有幫助、有建設性的思想,跟自己說一些激勵的好話,如:『憂心沒有用,什麼是我現在可以做的?』、『緊張是必然的,它是用來提醒自己的,所以放輕鬆點。』
  2. 提生自我肯定行為。
  3. 時間管理。
  4. 呼吸調節法與肌肉鬆弛法以及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
  5. 去除『非理性』的想法:對自己的想法或觀念,質疑、挑戰、觀察自己有哪些想法,並將它轉換成理性的想法。(周煌智,民96)
理性的想法 非理性的想法
的確非常的糟糕,但不是世界末日。 那絕對糟透了。
如果要唸大學,我得把基礎加強好才行。 我沒有能力唸大學。
我也有責任,但我並非唯一要承擔所有錯誤的人。 全都是我的錯。

(劉若蘭,2007,p76)

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為朝陽的學生。調查時間為96年5月21到5月25日,樣本數100人。

透過問卷調查,可以得知在100大學生裡,有65個曾經想過要自殺,而35個人從未想過要自殺。而自殺的原因在家庭方面高達38%,第二高的是人際關係第二。大多數的大學生曾想過的自殺方式是吞安眠藥跟割腕。由此可見家庭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是人們出生時就接觸的,代表者家庭的影響是不可小看的。

圖像:Nbm.JPG 圖像:Zxc.JPG 圖像:Cvn.JPG

結語

自殺行為是傳達痛苦消息的一種方式,自殺者往往並非真的想自殺,而是想要別人能夠接納、瞭解及認同主體的想法及做法。民間對於「自殺防治」的推動與參與是最迫切需要的,而政府主管單位的重視與積極也很重要。自殺防治,需透過「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來做事前的「預防處置」;事件發生,我們需要立即做「危機處置」,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事後處置」的完善與檢討,是預防下次自殺事件發生的最佳方法。因此,維護每個生命是大家共有的責任。

參考文獻

  • 李明濱著(民94):《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林憲正著(民88):《提防自殺》,台北:新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Kete Williams著(民90):《找理由活下去,孩子》,台北:新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溫淑真著(民86):《我的孩子想自殺?》,台北:商智文化。
  • 黃鈞蔚著(民96):《青少年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楊詠仁、賴德仁、王正平著(民96):《老人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湯華盛著(民96):《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潘俊宏著(民96):《物質濫用與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蕭美君著(民96):《女性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周煌智著(民96):《職場心理衛生》,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 劉若蘭著(民96):《心理衛生概要》,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賴念華:《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台北: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