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統觀點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工作裡提到的社會系統最早是由賀恩(Hearn, 1958, 1969)把系統理論拿來被社會工作所採借。系統理論的社會工作源於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是一種源於1928年的有機生物學(organismic biology)的理論,認為所有組織體均是一個系統。一般系統理論被運用來解釋社會系統,例如家庭、團體與社會。(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2006)

4 考量你在「理論架構」下所寫的訊息,「系統之主要概念」大標似乎可以省略。
「運作過程」與林老師文字完全一樣,這樣會有抄襲的問題。
「一般系統理論」的第一個向度應是「界限」。(我知道廖老師是這樣寫的,但明顯有誤。
另,那七個面向似乎是廖老師的講法,而非Bertalanffy所說,特別是「合融」的部份可以再查查)
文中引註格式有誤,請參考APA格式。
引用文獻太少。要自己看過的書,才能放入文中引注或文末參考文獻。

理論架構

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分為三點。第一,系統有其界限(boundaries);第二,開放系統(open system);第三,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所謂系統是指,系統是一群客體間,以及這些客體所具有的特質間,存在著各種關係(Hall, 1962)。一個系統是一些在界線(boundary)內,彼此有互動之部分所組成之集合體,那麼所有之存在,實體都可以說是一個系統(German, 1978)。

系統之主要概念

1.界限:一個系統會與外界有交流現象卻不被環境所融化,其原因在於有界限的關係。每個系統都有內部和外部的界限,把系統與社會環境分隔開來。

2.開放系統:指一個系統它的界限具有滲透性,系統內部能與外界交流與交換。這種系統較易與外界有密切的聯繫,比較容易從外界得到資源。

3.封閉系統:指一個系統它的界限十分僵硬,與外界環境絕對隔絕的系統。它通常由同類人群所組成,具有較強的同質性,但因內部同質性高,系統內部的資源相較之下比較少,加上與外界隔絕,難以得到外界的資源與支持。

運作過程

系統運作過程有五個概念:(林萬億,2006)

1.投入(input):能量跨過界限供應給系統的過程。

2.生產(throughput):系統內能量的操作。

3.產出(output):能量的效應釋出系統的界限外。

4.回饋環(feedback loop):藉由產出對環境的影響而將資訊與能量回送至系統。

5.能量函數(entropy):系統使用其自身的能量保持運作,除非他們能從界限外接收到投入,否則將耗盡而死亡。

特徵

系統的狀態有五個特徵:

1.穩定狀態(steady state):系統本身如何靠著接收外界的資源與輸出來維持系統本身的正常運作。

2.內在穩定(homoesstasis)或均衡(equilibrium):系統在接收外界資源並且產生變化後,如何維持其本質的能力。

3.分化(differetiation):系統隨著時間的成長,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成分,變得更加複雜。

4.非等加性(non-summativity):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5.交互作用(reciprocity):系統的部分改變也會連帶著系統內其他的部分改變。

一般系統理論

一般系統理論的創始人為伯大郎婓(Bertalanffy),他致力提倡不要只用物理學化(physicalization)的分析性(analytical)與隔絕性(isolation)的研究方法,而要以綜觀的(comprehensive)與廣泛的觀點來研究問題。 一般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分為七個向度,分別為

界限之定義(boundary definition)

指的是一個系統會與環境有所交流,但又不會被環境所融化。

一致性 (entropy)

一致性原本是用在物理學中使用,其在社會科學上運用時指的是,以一定的量來顯示一個系統解組的程度,這個量會一直增加,直到系統達到均衡為止。一致性可分為兩類,一個是正向的(positive),也就是表示此一系統越有可能解組的程度,另一個是負向的(negative)。導致正向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有可能系統本身的界限太過牢固,導致系統排除外界環境的需求,把自己封閉起來,長期下來無法提供系統內有機體之活力,最終走向解組。二剛好是相反的原因,一個系統的界限若是太過鬆散,當它在面臨太多外界環境的刺激時,很有可能就與環境融合,難以維持其當初共同的目標,最後也會走向解組。但系統本身都會具有自律性之特性,因此,有機體經常在尋求負向以維持平衡,避免自己走向毀滅。

開放之系統(open system)

一個開放之系統有以下各項特性:

1.它可以和環境彼此交換物質、訊息、資源。

2.它可以輸入、轉化、輸出。

3.它可以將系統內的物質加以組織或分解。

4.它會維持一個系統在穩定的狀態,但在它內部還是有許多交互作用產生。Kurt Lewin稱之為「準固定平衡」(quasistationary equilibrium),Buckley稱之為「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5.在這種穩定的狀態下,它的一致性是負向的。

6.它有兩種特性,一個是在它當中的每一部分都以穩定、和諧的方式維持它穩定的狀態。另一個特性是它有回饋的功能,透過對過去執行過的工作有所了解,來改善未來的表現。

和開放之系統相反的是封閉之系統(close system),封閉之系統是依靠事先設定好的狀況和本身擁有的資源來保持不變,不過一有外力干擾它往往沒辦法反應,無法達到先前設想好的結果,此種系統容易崩毀。開放之系統與封閉之系統是一般系統理論最根本的概念,也是研究特定系統時可以作為分辨的重點。

穩定之狀態(steady state)

穩定之狀態有三個特性

1.有機之新陳代謝(organic metabolism):一個系統內的物質會保持流動,使系統內所需的物質數量維持一致。

2.同級的目標:不同的原始狀況最後會發展成一套相同的結果。

3.一個系統要是遭受干擾的話,它會建立一個新的穩定狀態。但要是干擾持續不斷,系統也就會再建立另一個新的穩定狀態。

回饋(feedback)

可分為正向與負向,但並沒有好壞的差別,只是注重在最後有沒有達成目標,即為溝通與改善的功效。

和融(aolon)

和融是用來描述一個實體。在每個實體裡都是由許多個部分組成,以部分的角度來看,系統對它來說是超系統;而以超系統的角度來看系統,它看起來也只是一個部分。所以在一個實體裡,部分、系統、超系統是同時存在的。

整體(whole)

研究事物應該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注重它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注重事物與環境結合成更大的整體的關係。

應用

在社會工作方面,Pincus和Minahan將社會工作系統界定為四個次系統,透過這個架構可以讓社會工作者知道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何

變遷媒介系統(change agent system)

凡是一個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個改變的媒介,他都將用他可以改變的能力促使案主改變的目標確立。簡單來說,變遷媒介系統指的是社會工作者和其工作的機構與組織。

案主系統(client system)

指的是尋找變遷媒介系統協助的個人、家庭、團體、社區。案主系統會接受變遷媒介系統的幫助,他們彼此之間會建立協定或契約,藉著社會工作者的努力得到好處。

目標系統(target system)

指的是變遷媒介系統需要影響的人,來達到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相溝通訂定的改變目標。在此需要澄清的是,社會工作者所要影響的人不一定就是指案主系統。

行動系統(action system)

變遷媒介系統並不是自己單獨去完成改變的目標,在過程當中,往往都是與其他關係人一起工作完成目標而形成一個行動系統。

參考文獻

廖榮利(民76)。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12)。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朱東武(2001)。社會工作系統理論及其運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1),78-79。

Pincus, Allen & Anne Minahan(1973)Social Work Practice: Model and Method, Itasca, IL: Peac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