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8年1月20日 (日) 16:19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社會教育是增進國家、社會的進步,或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也幫助國家的人民提高文化水準和生活水準。是一種依自己的意願,而非強迫性的教育,有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參與者接受教育是自己自動自發的參與教育活動,為了提升自己的某一種知識或技能...等等。

3 「學校教育是強迫性的義務教育」,這句話不甚正確。
4 我不太會給回饋。這個條目與社會工作的關聯是?

社會教育的特徵

  • 社會教育之對象是全民的

凡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人不論男女、老幼、貧富、智愚、各階層、各職業也不分國籍都是社會教育之對象。

  • 社會教育之內容是生活的

社會教育之內容可分為:

1.語文教育

2.健康教育

3.品格教育

4.公民教育

5.科學教育

6.職業教育

7.家事教育

8.休閒娛樂教育

除了這八項,還有包括人類生活之各方面,滿足生活各方面之需要,所以社會教育可以說是生活教育。(孫邦正.鄭明東.雷國鼎等書)

  • 社會教育之時期是終身的

無論任何人,只要是人,從出生年幼到老年死亡,終期一生都可享有、接受社會教育的機會和權利,所以社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

  • 社會教育之的場所是廣袤的

社會教育是隨時隨地都可實施的,想學習生活上各種方面的任何事,就可利用閒餘時間實施教育,而實施的場所有各式各樣的、規模大小不一,也不固定地方。所以社會教育之場所和時間是廣泛的。

  • 社會教育之方式是多種的

社會教育為了要適應各式各樣的人們之需要,其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知識的、體能的、技能的…這些場所配合的施教場所也有所不同。

  • 社會教育之目的是改造社會全體的

社會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活動,更能增進本身自我發揮的潛能,而不管是在職位上、生活上、不只是對個人、身旁的人或工作夥伴,都會對生活上、社會上甚至對國家上,都有極大的幫助。

社會教育的基本觀念

  • 從性質看:社會教育是繼續教育(continue education)

繼續教育是指一種繼續學習的過程或對學習者所實施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民國85年)

  • 從施教的對象看:社會教育是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

全民教育是指對任何人不論任何身體上、心理上、地位上、信仰上、國籍上、階層上...等等的差異,一種施與全體人民的教育。

  • 從施教的時間看:社會教育是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終身教育是指個人在生命全程中所從事、所參與之各類學習活動。

  • 從施教的空間看:社會教育是全面教育(overall education)

全面的教育是指生活中的任何大小事,各式各樣的學習類別,使人民能學習到全面性的新知識與技能,使本身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 從施教的內容看:社會教育是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living)

生活教育是指教育一搬國民如何扮演適當的,角色以適應所處社會的生活。

(楊國賜 著,社會教育的理念,民82年)

社會教育的任務

根據我過社會教育法第二條,社會教育的主要任務如下:

  • 發揚民族精神及國民道德
  • 推行文化建設及心理建設
  • 訓練公民自治及四權行使
  • 普及科技智能及國防常識
  • 培養禮樂風尚及藝術興趣
  • 保護歷史文物及名勝古蹟
  • 輔導家庭教育及親職教育
  • 加強國語教育增進語文能力
  • 提高生活智能實施技藝訓練
  • 推廣法令知識培養守法習慣
  • 輔助社團活動改善社會風氣
  • 推展體育活動養成衛生習慣
  • 改善通俗讀物推行休閒活動
  • 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 其他有關社會教育事項

(李建興著.社會教育新論.民七十年)

社會教育方法的類型

正規的社會教育

正規的社會教育(formal social education):都有一定的師資、學籍、課程、施教時間,及資格考驗,與一般學校體系大同小異。

  • 補習學校-是以補充國民生活知識,提高教育程度,學習實用技藝,以培養健全的人民,促進社會進步為目的,由小學到專科可分為四級

第一級 國民小學附設補習學校-對已逾學齡而未受基本教育國民,提供相當於國小程度的補習教育。

第二級 國民中學附設補習學校-對年滿十五歲而未受國中教育的國民,提供相當於國中程度的補習教育。

第三級 高級進修補習學校-對已受九年國民教育的國民提供相當於高中或高職程度的補習教育。高級補校又分為高中進修補校與高職進修補校。

第四級 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對已受高中或高職教育的國民提供相當於專科程度的補習教育,目前台灣地區設有工業、商業、行政三類補校。

  • 空中學校-有完整的學校制度,還有多樣的教學方法,而目前有空中高商、空中高中、空中行專、空中商專、空中大學。

非正規的社會教育

非正規的社會教育(non-formal social education):指的是正規學校系統以外的任何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

  • 社區學校-大多由社政體系或民間團體專為成人的學習需求而設置,但學習者沒有學籍,畢業後也沒有正式的學歷,因為社區學校不是由政府教育體系設置的。
  • 研習班-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愛長期或短期的研習活動,例如社區中心及相關團體、機構所開設的各類研習班
  • 研討會-大多與相關主辦單位團體、機構的基本目標相互配合。例如青年組織、勞工組織或中教團體所舉辦的專題演講、座談會...等等。
  • 個別諮詢-例如張老師的諮詢服務、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的電話諮尋專線、各地教師中心的諮詢專線...等等

非正式的社會教育

非正式的社會教育(informal social education):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自然發生的學習活動,透過社會上的大眾傳播媒體,而得到社會上或是從世界各地所得到的任何資訊,依自己想要得到了解的資訊,來選擇所需的大眾傳播媒體。

1.廣播

2.電視

3.報紙

4.圖書與雜誌

5.電影或戲劇

(林勝義 著,社會教育多元論,初版82年)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差異

  • 制度上:

學校-形式的、定型的、有全國的統一基準、情況變化無法立即改變適應是難以改變的。

社會-非形式、非定型、富有彈性、可視需要做立即的改變。

  • 型態上:

學校-以教師為中心。

社會-相互學習、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是主體或客體。

  • 結構上:

學校-教師與學生是呈現垂直的關係,學生之間是水平的關係,學習的成員眾多且固定,兩者是被動的。

社會-學習者與指導者或人與人之間有垂直的(上對下、下對上)、水平的,兩者是主動的相互學習教育的。

  • 主體上:

學校-是需要專業教師,具有教師資格得認可,大部分的教師是每一間教室一位為原則。

社會-無固定指導者、沒有限制是否有專業資格証照的認可,場所裡可以是多位指導者,客體與主體可隨時交換,相互學習。

  • 客體上:

學校-為學生為主(高中職以下),在年齡方面是同年齡層的。接受教育是本身的義務責任。

社會-各式各樣的年齡層,不限年齡,接受教育非本身的義務。

  • 時間上:

學校-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是配合學校的固定的在校期間。

社會-沒有硬性規定的時間,是依造自己的閒暇時間做有計畫的分配,是終生的學習。

  • 場所上:

學校-有限定的依照學校內的安排分配的教室,沒有自由選擇的意願。

社會-有各式各樣的場所,例如圖書館、活動中心、空中大學...。

  • 參加上:

學校-是一種義務性的教育,每個人都要盡到自己的義務。

社會-是一種依自己的意願,非強迫性的教育,參與者接受教育是自己自動自發的參與教育活動。

  • 學習內容上:

學校-有計畫的、系統的、分類的、認知的、根據課程與年齡差別做適當的安排。

社會-是多樣性的,較無系統的、分化的,大部份是實用的、實際的、與自己的實際生活有密切的配合,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習的類別。

(社會教育學、新堀通也 編著、黃振隆 譯、民80年)

社會教育的分類

成人教育

  • 成人教育是指對十八歲以上開始扮演社會角色的人,也就是完成國民義務教育階段,離開正規學校教育,是以成人的再學習,提供各種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成人教育提供失學民眾一個求知的機會,但除了識字、求知外,也給他們解決生活上所面臨的問題幫助。成人是社會的主體,因為他們是負責領導他人與決定事務的,所以所以他們必須要有知識與經驗,而知識的來源靠教育,也就是說成人需要教育,這樣才能促成相互的溝通,以合乎時代潮流的需要。成人教育具有吸收知識與經驗,付出能力與才幹,以發展個人的能力與才幹為主,大部分是為了日常生活上感覺不能滿足的,而要以教育來填補,來使生活改善,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因應現在的生活,教育內容較多關注現在的生活所需,成人學習的特性就是學習活動要有明確的結果,意思是學習是要能在日常生活適應的,而成人是要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所以成人的參與學習行為,是主動的、自發性的、不被強迫的。
  • 成人教育的特質-對象是佔國民的多數、時間占人生的大半、內容著重實際現實的生活、具有多重角色(例如父母、妻子、丈夫...)而每種角色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地位與職業職位的改變,而所扮演的角色不斷的變化,當角色改變時都有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因此成人的生活是複雜又多變的,每一種角色在不同階段,其教育的需求也不同,為適應新角色的需要,就引發新的學習動機,追求新的知識與技能,造成學習目標的多樣化,成人角色的改變既然是終生的,所以成人教育就是一種終身的歷程,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社會教育學、新堀通也 編著、黃振隆 譯、民80年)

老人教育

  • 老人教育是只針對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所進行有系統、持續之學習活動,目的是在促進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的改變,有時也包含六十到六十五歲的年輕老年人口,老人教育為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一環,也是成人教育的延伸。目標主要為協助老人暸解現實社會環境,增強老人適應現代生活能力,促進老人認識自我,追求個人進步與成長,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培養老人新的興趣,增進新的知識與技能以豐富生活,協助老人建立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參與貢獻社會,發展有意義的生活,對老人適度的關懷,可使老人感覺社會有一股力量支持他們,而非只有自己獨自去承受衰老的痛苦,藉著社會的關懷可以讓老人減少、孤單、寂寞的感受讓他們更有勇氣去學習生活。老人教育可充實老人個人的知識記憶或發揮其個人的潛能,也可增進老人心理的健康或生活情趣與提高老人文化水準,目的在於促進老人的活動,自我體驗與自我鼓勵,使老人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另外也可減輕社會的一大問題。(社會教育的理念、楊國賜 著、民82年)

終身教育

  • 終身教育是一項新觀念制度,是從出生到死為止,沒有任何階段的教育,個人可以隨時接受教育同時工作,没有小學、中學、大學的劃分,個人可以在教室內或教室外接受教育,或利用電視廣播或是推廣教育,以完成個人的社會的和專業的發展,提高個人或團體的生活水準。因此,終身教育是不具形式、隨時接受教育,包括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與生活領域中,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方式,獲得與提高知識來達成人生最充實的發展。
  • 終身教育顧名思義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歷程,其主要目的在建設性的回應或積極性的創造個人和社會的變遷,因此終身學習的重要目標應再提高學習溝通能力、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學習遷移的能力和自學的能力,才足以適應這瞬息萬變、變化萬千的社會。因此,終身學習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態度。(Delivering Lifelong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K˙G˙Saur、2001 )

結語

社會教育本來就是人教人的工作,而教育的對象既然是人,人如何將人教好,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人人都需要受教育,人人都需要學習,而教育是終身的歷程。

參考文獻

  • 社會教育學、詹棟樑 著、民72年、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社會教育學、新堀通也 編著、黃振隆 譯、民80年、水牛出版社
  • 社會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黃松浪 編著、民94年、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社會教育的理念、楊國賜 著、民82年
  • 社會教育多元論、林勝義 著、民82年
  • Delivering Lifelong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K˙G˙Sau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