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研究之步驟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研究人員需要尋找一個適當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用最適合的方法。當然這方法要有一定的步驟才會在解決問題時能保持客觀。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小心謹慎及客觀以免影響研究結果。

5 accessible拼錯了
3
完成度還不足,加油!

步驟一 問題形成

實務工作者雖然是受相同社會工作的正規訓練,但是每個人的興趣、特質、感受都不同,對所認為有趣的事物皆有差異。除了每天忙碌的個案處理外,也對週遭付出一些的心力,把常見的事物理出頭緒更能使實務與理論之間有所關聯。生活中有什麼困擾,並且鍥而不捨去思考、去研究。不同的工作經驗皆有不同的研究靈感。對別人的研究報告更是我們尋找研究主題的來源之ㄧ。如簡春安‧鄒平儀合著『社會工作研究法』中所提的「ㄧ般而言,研究主題的來源,不外下列幾種:(一)個人的興趣使然(二)對生活中經常事務的研究(三)對生活中困擾事務的研究(四)主要的生活經驗是什麼(五)研究資料的啟發(六)他人研究資料亦可以是研究的主題」(簡春安‧鄒平儀合著,民87,76-78)

步驟二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是研究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應該在籌備研究時就開始著手,不要等到資料已經蒐集完畢了,才開始著手。原因是我們可以得到經驗及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也可以藉由文獻的探討來豐富我們的研究,確定問題的所在。

步驟三 研究設計

定義是:「研究設計便是一項說明如何針對研究問題或議題獲致答案的計畫、結構與策略。這項計畫即關於此─研究的完整策劃或方案,包含了研究人員將如何針對假設運作的執行綱要,即針對所得資料最後分析的操作化概念。」(胡龍騰 譯,民89,88,引自Kerlinger,1986:279)它是一項程序性的計畫,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研究所需要的程序相關配置界定或發展。一是在程序中品質的重要性,確保正確及客觀、有效性。(簡春安‧鄒平儀)

步驟四 資料蒐集

可以從近期碩士研究過的論文,以及國內外最近的期刊、書籍、雜誌、報刊等蒐集尋找相關資料,碩士論文中不僅可以快速的得到我們所要的資訊,還可以避免自己的論文內容跟別人重複。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也可以得到國內外的最新的相關資訊。還有些官方或非官方、機構或專業協會所記錄的研究主題,可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接觸相關人士也是很好的資料來源。之後再分析比較適用正確的資料。在收集的程序中強調客觀性和確實性。根據題目編製調查表,劃定範圍。

蒐集資料常用之方法有:(1)觀察法(2)社會調查法(3)個案研究法(4)歷史文獻法(5)行動研究法(6)實體法(7)統計法(8)測量法(9)投射法(10)內容分析法(11)評估研究法(12)文化比較研究法等。資料調查的途徑有問券法、訪問法、電話調查法。(陸老師編著:143)

步驟五 資料蒐集過程

實際上蒐集的資料有些很難去解釋,但是可以經過分類電腦處理,使得資料變的容易解釋。研究員經常採用小型研究,如單一主題研究法、量化研究法、質化研究法。(趙碧華‧朱美珍)

資料蒐集著過程有:

  • 誰該做測量

一個問題是該由誰來做測量。我們可以用三角測量的原則,它可以提供機會評估的可靠性。不同資料在某種程度都與測量符合,我們就可以對資料的準確性更有信心。

  • 資料來源

當考慮到其他資料來源時(有用的紀錄、晤談、自我評估報告、或直接行為觀察)時,很多問題就特別突顯出來。例如案主自我評估報告中使用重覆測量更確定是在統一的慣例下運作,優點是很方便。但另一方面,案主可能沒有耐心一遍一遍小心的來完成報告,然而對案主也許有潛在更嚴重的危險,那就是他的偏見。

  • 信度及效度

讀著也許會懷疑,到底我們是否為避免冒這些危險,而建立高度的值得信賴和確切的自我評估報告。如果我們想要把評估用在測量特殊案例中,最好使用經驗中可信賴的、確切的。標準化的方法條件有(1)案主是大團體的一部份,與研究者無特殊關係,而且是完全匿名的。(2)毎位案主完成此方法的次數,不會超過一次或兩次。(3)毎位案主用此方法的評分,不因為他從一些服務當中獲得好處而受影響。

  • 直接行為觀察

在實驗中大量重複的測量,也使得是否要使用直接行為觀察作資料來源的問題。直接處理最好的方式,(1)再度運用三角測量的原則:那就是,觀察超過一個人的行為。(2)至少指派超過一個觀察者,它對研究結果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或對資料內容沒有任何成見,因此或許能夠相對的減少偏見。(3)評估內在觀察者的可信度比例(他們的觀察有多少是被認同的)。(4)安排觀察中至少一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來指導觀察。

  • 非干擾性對干擾性的觀察

非干擾性的(unobtrusive)觀察行為,指的是觀察者融入觀察之中也就是他的觀察行為和紀錄完全不讓那些被觀察者知道。與非干擾性的觀察行為相反的是干擾性的(obtrusive)觀察。測知方法是對象多少知道他被觀察了,因此有高敏感度對研究來作反應,他可能以特異的行為來表達他的社會參與意願,或是希望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

  • 資料量化過程

在實驗中,經由直接觀察得來的資料,可以用頻率(Frequency)持久性(Duration)、大小(Magnitude)來加以量化。

  • 基線階段

單案設計的邏輯,就是方法要充份重複使用,使得在對目標問題開始做干擾時,外在因素(例如案主環境的改變)不致影響個案的進行。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民89,349-354)

步驟六 資料分析

登錄好的資料可以運用人工運算或電腦分析,如果你不熟析電腦則可以使用人工運算。然而,紙筆運算只在計算次數或簡單的交叉分析時有用。此外你想進行統計測驗,就必須採紙筆運算。統計的運用有賴於你的專業能力及想要或需要呈現資料方式。如想要用電腦分析就必須很熟析相關軟體。在此階段,對電腦及統計的知識就很重要。(Ranjit Kumar,黃瑋瑩譯) 另外,對於質化與量化的分別,對於資量分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質化與量化的區別主要是在學術上的比較,而實際上大多數的研究中,都需要結合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技術。(Ranjit Kumar,潘中道譯)

步驟七 撰寫研究報告

撰寫研究報告是最後一個步驟,這也是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步驟。研究報告說明了你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你的發現以及你所做的結論。報告必須以學術的型式來撰寫,而且必須根據研究的不同議題分成不同的章節。對一個有效的研究來說,每一個步驟都相當重要,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影響到研究結果。如果研究報告沒有寫好,所有的努力都將會功虧一簣。報告的品質取決於下列幾點:寫作技巧、清晰的思路、邏輯表達的能力以及對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撰寫研究報告的經驗,愈有經驗就愈能有效的寫出一份報告。研究報告要求嚴格控制,對於內容、遣詞用字、表達方式、研究結論的有效性和求證都必須十分謹慎,和其他一般文章最大的差異是要求高度精確。要謹記在心的是,當有人挑戰你的研究時,你必須要能夠為之辯護。即使是最好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報告也都要經過多次的修改。此外,研究報告撰寫要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為之。。(Ranjit Kumar,黃瑋瑩譯) Norman A.Polansky所提的「寫研究報告是重要專業義務。社會工作研究員尋找知識, 不是為了它的緣故, 而且為人。只當研究員準備研究仔細的報告願知識被獲取成為accessibel 供其他人使用。」

參考文獻

  • 簡春安‧鄒平儀合著(民87)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Ranjit Kumar原著/潘中道 胡龍騰 黃瑋瑩 合譯(民89)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民89)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文化
  • 萬育維編著(民90)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 Norman A.Polansky(1976)Social Work Research.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陸老師編著 社會工作。台北市:保成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