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家園——以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為例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8年6月4日 (三) 13:52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社區家園是指為心智障礙者提供家庭模式的居住空間,透過完整的社區居住支持性服務,使其能達到獨立生活的最終目標。(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社區家園試辦計畫)

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是配合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有效推廣中度以上智能不足兒童教育及福利措施,收容十五至三十五歲罹患中度以上智能不足者,提供生活獨立訓練培養其健全人格與學習謀生技藝職業訓練而成立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

老師:我們這組是一起討論然後分配給組員來打上去,所以希望分數能平均給分。

4 首句呢?
上課有說過簡介如何寫吧!
把訪問大綱移到最後一段
你們還是有「問答集」的感覺,這作業不是要你們把聽到的回答打下來,請組織。
尤其是「實施策略與方法」之類的(我猜是書面資料),與你們的訪問根本就是二回事,
請「拌炒」一下。
比如說好了,由你們的「計畫目標」就可以有很多的地方可以發揮
「訓練住民基本生活技能」,訓練什麼,怎麼訓練?
「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有那些服務,怎麼管理?
「建立社區支援網絡」,社區之中怎麼互相的支援?
「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是指那些,又怎麼支持?
還要我舉例嗎?總之,下面只有一句的,但要增加。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他們怎麼實行的?
5 你們不少標題下的不好,如「社區家園解釋」、「社區家園目的」、「理論」、等,可以再想想。
內容可以,但組織、分段上做的不太好。如:「a.選擇方式」
有看書、有理論很好,但要與實務上前後呼應,這是你們可以再上層樓的地方。

社區家園解釋

智障者的社區家庭的定義,希望在於一普通的社區中,開闢一地點﹝可能是一層樓、或者是於住宅群中的其中一棟﹞,其中包含智障者獨立自主的家庭以外﹝只有智障者自己居住﹞,並配合輔導員在其中協助,目的就是希望智障者可以獨立處理生活自理和家居生活等事宜,並擁有自我決策的能力,能脫離原生家庭的照顧,而養成自我獨立的生活模式,而「社區家庭」,即是給他們一個「人性」的空間以及願景。

社區家園目的

社區家園的主要目的,即是期望能夠讓智能障礙者得到社區資源的支持,讓他們能夠盡可能在自己的家或社區之「家庭般的」(Homely)環境下,過著較為獨立的生活。換言之,即提供適當程度的支持,使智障者於日常生活中,能有較多的自主性 (黃源協:270)。

理論

  • 正常化

希望正常人做什麼,身心障礙者也能做,藉由支持性服務幫助障礙者突破環境上的不便利。正常化的觀點,從瑞典發源,於1950年代擴散到丹麥,並進而由Wolfensberger等人擴展到美國等其他地方。姑且不論後來各國專業人員對於「正常化觀點」的不同詮釋,從概念發源地瑞典當初所強調的重點,其實不是在於「在社區中得到持續照顧」,或是得到「家庭照顧」,而是障礙者「在社區中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對障礙者「生活」的強調,有別於對「照顧」的強調(王育瑜)。

  • 去機構化

西方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到「關閉機構」的趨勢,因為機構式照顧逐漸被關注的各種不夠人性化情形,包括不夠人性化的居住空間、去個人化與缺乏隱私、與社會隔離的安排、個人缺乏選擇權等,所以它的目標在於追求有尊嚴的生活,讓身心障礙者能有自己的空間、多元化的生活、而產生出來的理論。

  • 社區照顧

去機構化、正常化、社區化下在原生家庭和原生社區資源建立支援系統,結合社區資源建立支援系統,讓住民能夠就近的使用各項的社區生活資源,希望為強化家庭照顧身心障礙者之意願及能力。

社區家園發展介紹

1960 年代,西方國家開始提倡「去機構教養化」的福利服務,讓智能障礙者過著更有尊嚴的在社會生活。社區家園是比較符合正常化的居住模式,1970社區照顧開始成為主流,國內外方面,皆有許多提供給成年智障者的居住模式,國外方面的模式,以美國為例,既有的居住模式包括:照顧之家(intermediate care facilities,ICF)、教養之家(foster home)、中途之家(halfway houses)、寄宿舍(hostel)、臨時托育(respite care)、社區家園(community/group home)等,但是在台灣則是社區家園成為主流,國內機構為了能夠順應正常化、社區融入及家庭式的理念,大力的推廣社區家園作為符合家的智能障礙者居住模式,民國七十九年心路基金設立台灣第一家社區家園,接著在各地都陸陸續續的設立,而本機構在民國95設立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附設社區家園。

計畫源起

近年來隨著人權議題及福利服務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心智障礙者正常化居住與生活之概念被受重視,為了增進院生社會適應力,對能力成熟的院生計畫提供社區家園服務,希望使院生能有機會居住於類似家庭生活的環境中,提升社會融合度,以進一步對參與社會作準備。

計畫目標

﹙一﹚規畫社區中適合的生活環境,提供住民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選擇。

﹙二﹚訓練住民基本生活技能,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三﹚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促進住民身心健康。

﹙四﹚維持良好鄰里關係,建立社區支援網絡。

﹙五﹚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促進住民穩定就業。

實施期程

﹙一﹚選擇進住住民︰95年3月至4月。

﹙二﹚生活訓練︰94年4月至95年6月。

﹙三﹚尋找及評估居住環境︰95年3月至6月。

﹙四﹚採購住家設備︰95年5月至6月。

﹙五﹚整理及佈置住家︰95年5月至6月。

﹙六﹚建立鄰里關係︰95年5月至12月。

﹙七﹚進住社區家園︰95年7月。

經費來源

  • 95年度公務預算支付。
  • 住民個人零用金支付。

預期效應

﹙一﹚培養住民社區獨立生活能力。

﹙二﹚提供住民多元化居住選擇,增加與社會之互動。

﹙三﹚增進社區居民對智能障礙者之瞭解與接納。

執行策略與方法

(一)住民挑選

評估院外就業院生生活的各項能力(自理、語言、數理、知覺、休閒、社交、職業)等發展情形,挑選能力達一定標準者實施生活訓練,再依生活訓練評量結果挑選六位有意願之院生進住社區家園。

  • 能力評估如下再依照各項能力分別寫出優勢和限制

A、日常生活能力︰

進食技能、行動能力、如廁能力、穿衣能力、準備食物、家務處理、交通工具使用能力、藥物服用、金錢管理、電話使用、工作技能、維持安全環境。

B、社會生活能力︰

人際關係與互動、自我角色的認知、休閒娛樂、信仰、主要關係人、社區鄰里。

  • 生活技能訓練︰

A、居家方面如金錢的使用與管理,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用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使用各項住家設備,烹飪食物與餐前整理餐後收拾,休閒生活安排等

B、社區資源使用訓練如金融機構、醫療場所、體育場、大賣場、圖書館、大眾交通工具等使用


(二)住所選擇

參考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編印之「台灣智能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服務綱要暨作業手冊」,選擇接近住民就業地點、生活機能佳、居住環境安全的社區住家,本社區家園近警察局、南基醫院、便利超商,在安全及便利的方面都算不錯。


a.選擇方式

  • 位於地點︰郊區、市區、商業區、住宅區;靠近原生家庭與否;是否靠近朋友居住點;是否靠近大眾交通運輸點;是否靠近工作場所;民生必需品是否方便採買;社區治安如何;社區鄰居接受度如何
  • 房屋樣式︰電梯式公寓;樓梯式公寓;獨棟;透天;一樓住家
  • 房間選擇︰獨居;一人式雅房、一人式套房、兩人房


(三)鄰里關係

有鑒於過去許多社服機構在成立社居家園時受到社區居民的阻撓,所以從籌劃開始就對鄰里關係十分重視,透過社工員主動與鄰居交談互動,讓社區主委及鄰居能了解住民特質(已在社區就業的智障者,都具備了相當的生活能力)以減少因不了解所帶來的恐懼和排斥,所以在住進時並沒有反彈的問題出現。

在進住之前,社工員帶著所有住民拜訪附近所有鄰居,並大致說明住民狀況讓鄰居了解、認識,也會帶著小禮物給鄰居。住進後提供住民對社區各項生活公約的認知及輔導,減少未來對社區造成任何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但因為有時因為住民比較單純,思考沒有很周到,所以有些舉動會嚇到鄰居(就曾有一個住民為了打招呼就去敲別家的窗戶),具通報後社工員立即帶著住民跟鄰居道歉,向鄰居解釋住民的出發點不是惡意的,然而獲得鄰居諒解。現在住民可以主動向社區鄰居打招呼、邀請鄰居來家裡泡茶聊天、中秋節時一起舉辦烤肉活動,有著不錯的互動。

原本社區家園有六位住民,四男兩女,兩男同住,女生則分別住個人房,但其中有兩名男性住民因嚴重行為問題,造成家園內其他住民和社區居民困擾和不滿,所以將他們退出家園,回到教養院。在社區家園住了一段時間後,這些住民對家事很積極,都會分工來打掃,自己的房間會自行整理,衣服也會自己洗。我們在跟住民談話時,住民有談到他們彼此會管別人的行動,有時候就會因此而吵架,不過夜輔老師會出面協調。在訪談中社工員有感慨的說雖然住了一年,但住民尚未能對別人付出關心,對彼此的關懷不盡理想,這是他們目前最需要加強的。


(四)飲食準備

老師會教住民一些簡單的料理,如煎蛋,煮水餃,煮泡麵。有時住民肚子餓時,老師會請他們試著自己處理,以便訓練他們的準備飲食能力。通常早餐老師會詢問住民要吃什麼,並以住民意見為主,最後決定是要住民自己處理或老師由煮,有時則是外頭買。至於午餐大都由工廠提供便當。而晚餐則視住民是否有加班,如果有也是由工廠提供便當,如果沒加班,則視人數多寡和住民意見來選擇是否在家中開伙或外食。;而每週三、日則是視住民意見在老師的陪同下外出用餐,有時候可能去餐館或逛夜市。

(五)教育

  • 居家設備的使用
  • 金融卡存提款
  • 使用手機電話
  • 時間的管理安排
  • 交通行動能力
  • 自我健康管理
  • 災害應變常識
  • 人際溝通及互動
  • 兩性教育

由於住民較欠缺獨立生活能力面的訓練,故社區家園透過各項訓練加以輔導,使住民提升相關能力,特別在居家設備的使用、金融卡存提款、使用手機電話、時間的管理安排等,透過輔導,住民均有顯著的進步與提升。且每一位住民皆有一位個案老師從旁輔導,會針對在生活起居上所觀察到的問題設計教案。

較為不足的部分,如自我健康管理、居家安全(災害發生的應變,如火災、地震)、人際溝通及互動等,還需持續提供訓練加以輔導。由於住民與社區互動機會較少,大多都只是表面寒喧互動,並無法做真正心靈的交流,所以,機構有時會安排運動比賽促進住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以訓練住民的社交能力。另外社工員也提到,由於四個住民皆到適婚年齡,不免在與異性互動時有不當的言語或接觸,所以在設計教案方面又加入了兩性課程,以幫助他們如何適當的與異性相處。


(六)休閒時間

因上下班都有專車接送,住民下班後若要出門買東西,經老師評估可以正常往返就可以獨自一人出門,若是評估後發現無法獨自出門,夜輔老師會陪同住民。而社工員說到目前沒有遇到院生外出向老師報備後沒有返家的案例,根據他的解釋是說住民因為長期過機構式生活,大多主動性低、反抗性低、服從性高,所以至今未遇到沒經報備外出或出外不返的情形,再者每晚機構督導也會打電話查勤,若遇到緊急狀況社工員會馬上向督導回報並請示如何處理。遇到緊急生理病痛之類的,南基醫院就在家園附近,可就近處理,而且也與醫院有簽約建立醫療聯絡網。在家園時可以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或上網,機構會每個月安排一次到兩次的外出旅遊,藉這機會讓住民學習如何規劃行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老師只是從旁協助,所以說活動規劃大多由住民完成。


(七)金錢管理

住民都有機構發給的記帳本,記錄每月薪資和自己的花費,社工員會定期檢查,相關單據呈交給專門處理帳務的教保老師統一作帳並算出居民共用開銷以平均分攤,但會扣抵政府補助之相關膳食費。並配合訓練儲蓄及提款能力,使其有基本的理財觀念;且在購物選擇上與以建議及輔導並訓練如何分辨物品的好壞以提高對商品的價值觀;社區家園的家具、水電、瓦斯等費用也是由住民平均分攤。

居民收入︰薪水、零用金

居民支出︰生活必需品,水電瓦斯等費用、房租


(八)工作輔導老師的目的及工作內容

工輔老師是為了使住民更能適應其工作,並為住民爭取工作權益所設立的。工輔老師會依住民對工作的喜好,並評估工作內容的可行性替他們找工作,由於住民無特殊專業能力,因此工作皆以勞力性質為主。工輔老師必須讓雇主了解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能力及限制,並告知雇主僱用身心障礙者的福利(註一)。當住民在工作適應期間,工輔老師必須從旁協助,必要時甚至參與工作,且會帶點心獎勵住民。當住民與雇主或同事間產生溝通問題時,工輔老師必須介入協調、解決,並對住民在工作期間的情緒問題或突發狀況(如身體不適)作立即性的處理,另外必須記錄住民上班情形,並寫在聯絡簿上讓社工員了解。

住民在工作時的支持性服務︰

  • 工作情緒與行為的輔導
  • 上下班接送
  • 輔導住民在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
  • 處理住民在工作場所的問題

(註1)

僱用身心障礙者獎助津貼(參考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申請對象:

私立學校、人民團體、事業單位。

資格條件:

僱用經政府機構推介或委託從事就業促進的機構、團體推介的身心障礙者。

雇主自行僱用身心障礙者。

連續雇用達三個月以上,身心障礙者每週工作在20小時以上。

給付標準:

每僱用一名身心障礙者連續達三個月以上者,且每週工作在20小時以上者,按僱用人數,每名每月補助新台幣5,000元。如為雇主減少僱用外勞,同時增加進用本勞,每僱用一名身心障礙者連續達三個月以上者,且每週工作在20小時以上者,按僱用人數,每名每月補助新台幣8,000元整,最高均以十二個月為限


(九)健康管理

教養院與醫院有簽約建立醫療聯絡網,利用南投啟智教養院本身的護理人員和社區醫療(南基醫院)做結合,使得住民能維持身體與心理上健康,更能與地方醫療機構做結合補充教養院本身的醫療資源不足,同時也可以就近做定期的健康檢查了解住民的身體狀況,若情緒不穩定,社工員會在第一線做行為與情緒的輔導,若是更嚴重或是很緊急則社工員會陪同病患就醫。

機構也設置護理資源系統,主要是做半年一次的大型健康檢查並且設置健康手冊;健康手冊紀錄的住民的平時健康狀況,包括女住民的生理期開始及結束時間,而健康手冊必須每個月呈交回機構裡的教保組跟保健組建立健康檔案,並統一管理。

健康協助︰

  • 維持適當體適能(規律的運動)
  • 維持心理健康(疏導情緒壓力)
  • 維持身體健康(飲食的攝取、體重控制)
  • 使用輔具或復健服務

結語

社區家園的目標是養成居民的獨立生活能力,然後融入社會生活或回到原生家庭。雖然南投啟智教養院附設社區家園的住民目前已經有了社區就業能力,但住民對於心靈上的交流還需要再加強,訪談時有一位住民腳有不舒服的情況,而其他的住民都沒有去過問,有此可見對於關心和互動的議題是機構要持續在加強的,減少工作人員支持或強度似乎也是可行的辦法,對於要完成讓住民能獨立生活融入社會,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機構訪問

訪問時間︰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晚上7點30至10點

訪問地點︰南投啟智教養院社區家園

受訪者︰社工員 文素珠;院生 鄭孟樺,林河成,林春江,謝小珠

訪問者︰陳保穎,郭儆承,呂佩瑾,洪郁涵


訪談大綱

  • 住民是如何挑選?
  • 當接洽社區尋求房子建立社區家園時有無反彈或其他問題?如有機構是如何處理?
  • 如何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和鄰里對院生的認同感,如果有衝突,該如何解決?
  • 院生男女合住,居住時有造成何種困擾或障礙,如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 院生的食物該如何準備及處裡?食用後該如何善後和整理?
  • 院生有無自由外出的時間?如果院生外出向老師報備後沒有返家該如何處理?
  • 是否有建立緊急醫療聯絡網,如有可否告知ㄧ下是如何實行?
  • 請問住民平時有什麼育樂的活動?
  • 住民的金錢管理?
  • 工作輔導老師的目的及內容?


參考資料

  • 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社區家園試辦計畫計畫書。
  • 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社區家園試辦計畫檢討報告。
  • 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文素珠社工員
  • 蔡漢賢 著(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 黃源協 著(2000)。社區照顧與英國經驗的檢視。
  • 王育瑜 著(2004)。(專題)障礙者與社區照顧:議題與觀點。
  • 邱克豪 著(2004)。成年智能障礙者社區家園環境建構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