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區工作之發展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1月3日 (六) 02:25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當代社區工作的定義分為2種

  • 是一種過程與方法.經由一個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討論其社區生活有關的需求與問題.並確定其需要與目標.在政府有關機構的協助下.居民共同擬定行動方案.決定有效運用資源.以達成預定之目標

「社區」(community)的定義可依照不同觀念而有不同說法:(一)空間、地理或地域觀念:社區是地理、社會與地域組織的單位,也是居民在特定地理區域內從事共同互賴生活,並具有地緣感或集體意識的人口集團。例如吉峰鄉的社區。(二)心理、情感與意識觀念:社區是具有我群感、認同感或共同價值觀的人群一同生活與社會互動的情感單位。(三)經濟與職業觀念:社區是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經濟單位,例如新竹科學園區、朝陽科技大學城或軍事單位等。

  • 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社區工作者協助居民組織起來.並參與行動.經由研究社區共同需要.協調社區各界力量.動員社區內外資源.採取行動計劃
3 但還是文不對題
1
定義OK,但看來是別人的意見,卻沒有引註。
剩下的內容與條目沒什麼相關。


社區的意涵

徐震(1996)由社區[1]發展的觀點將社區定義為:社區是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係,共同服務體系與共同發展能力或潛力的一群人」。而Blumer(1997)將「社區」定義為社區是由正式與非正式關係的地方網絡,並動員個人和集體去對付逆境的能力所形成。而「社區工作發展綱要」[2]認為社區的意涵為:係指經鄉(鎮、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社區之劃定,以度史關係、文化背景、地緣形勢、人口分布、生態特性、資源狀況、住宅型態、農、漁、工、礦、商業之發展及居民之意向、興趣及共同為求等因素為依據),作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其中社區居民係指設戶籍並居住本社區之居民。

二.社區工作的意涵

社區工作方法是從事社區中一切事務的最基本實務技術,即社會工作者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運用直接(個案工作、團體社區、社區工作)與問接(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方法,提供各項福利服務,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或解決社區中所發生的問題。Payne(l995)認為社區工作係指「社區工作者與社區居民共同發掘出社區中的問題,並採取行動解決之」。而Taylor&Presely認為,社區工作是一種致力於提昇非專業人員之專門技術的專業,亦走一種提昇處於困境者的能力,以便增進他們對自己所處環境之控制的專業,而社會工作員激勵和支持人們從事改善自己鄰里之條件和機會的團體,以便在社會工作員抽離後,參與者仍能持續運用並發揮這些能力(黃源協,1999)。

這跟定義有點類似,且重複。 我給予社區的定義如下:

〝社區定義〞在此所定義的社區是以福利機構或安置機構設置於某一環境並提供服務為一範圍,而此範圍是鄰、里、村等行政區域,在此也強調包含地域內之住戶大樓與公寓。並且,居民對此社區有共同意識,在此區域內社區民眾因公共議題而產生對此社區之關心,即是地理社區的地域觀念。(內政部,1995;黃源協,1999)。

徐震(1996)由社區發展的觀點將社區定義為:「社區是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係,共同服務體系與共同發展能力或潛力的一群人」。 Blumer(1997)將「社區」定義為社區是由正式與非正式關係的地方網絡,並動員個人和集體去對付逆境的能力所形成。

三.社區發展

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3]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由於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也獲得相當成果。若追溯社區發展歷史軌跡,我們當可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主要的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精神倫理建設是強調的重點。近年來,社區發展層次從早期的硬體建設擴展到抗爭遊說與組織參與等軟體運作範圍,並且著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環境、治安、交通、衛生、福利與教育文化等事務,企求重建鄰里關係與社會安定。

  就理論上來說,社區發展有三種主要精神:(一)社區發展工作必須解決社區居民切身需求問題;(二)社區居民必須積極參與;(三)居民的自助是社區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社區發展可說是一種組織與教育民眾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社區發展的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協調各社區關係、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取社區自助行動,達到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與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尤其社區發展的方法上我們可以列舉下列幾種1.社區方法(the community approach)2.資訊自助方法(the inforation self-help approach)3.解決問題方法(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4.示範方法(the demonstration approach)5.實驗方法(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6. 權力衝突方法(the power-conflict approach)

三.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4]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方式,或各種社會制度相互關係的總體結構。任何社區都是社會關係的一環,也是有組織的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的分佈狀態,我們稱之為「區位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而就其各部分關係來看,它又是一個區位體系。近年來,社區組織原則與方法經常被應用至農村地區,社區發展工作也從農村擴展到都市。因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間的差別日微,甚至有相互通用的趨勢。

  社區組織的意義在社會學與社會福利著作中有許多不同解釋,或說明工作程序,或強調工作目標,或著重工作方法。但綜合學者的普遍說法,社區組織是一種社會工作過程,其目標在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以適應社區需求,並促進社會團體協調與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具體而言,社區組織的重點是:(一)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二)讓地方人士體認避免衝突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調整與工作配合;(四)社區民主自治與專家合作關係的建立。

五.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是指社區內外所有可以動員,並且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成長與達成社區目標的力量總稱或動力因素。它不僅涵蓋有形物質資源與無形精神資源,也包含兩者整合後所創造的力量。有形物質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與財產。無形精神資源則指社區意識的力量,其中融入信仰追求與社團宗旨所形成之個體意願與整體目標。

  雖然社區資源在學理或實務分類上相當繁多,但最常用的社區資源可分為五種類型:(一)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等;(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中的親友、師生、社團幹部、政治領袖人物與工商企業人士等均屬之;(三)物力資源:包括社區活動所需器材、工具、房舍、物料與設備等;(四)財力資源:例如活動經費、捐款、補助與經費等;(五)組織資源:包括社區內的學校、社團、工商企業、公司團體與基金會等。社區資源能否充分運用,有賴社區資源的發現、規劃、整合與動用。然而,社區資源的整合不限於社區內,也可超越社區。藉由各種社區活動與組織的運作,可以促使資源網絡的形成、茁壯與擴大,並且有助於達成整體社區發展的目標。

社區的資源我分為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2項!

非正式資源非正式資源是從個人支援網路延伸而來。個人支援網路是指案主本身的家人、朋友、師長等自然助人者〈nature helper〉所提供的服務。其實個人資源網路的功能比較小,有時無法提供適時的服務,此時就需要延伸為社會社區網路連結或稱社會網路。社會工作者可運用幾種非正式照顧資源去幫助案主。

個人網路:包括家人、鄰居、朋友、師長等。身為社工就要和案主日常生活接觸的身旁這些人有所接觸、聯繫。運用這些資源來解決案主本身的問題,適當的時候社工可以提供是當的心理諮商、協助,並且也可以同時協助案主。

志工:需分配志工定期的探訪、送餐服務、醫療協助等服務,社工要為志工提供訓練,並給予督導、支持。

鄰居:社工人員必須和案主的鄰居保持良好的關係,而非專業關係。要不有時臨時性的突發狀態和危機無法應對。

互助網路〈mutual aid network〉:簡單來說就是組成ㄧ個小團體,讓有相同問題的案主組織起來,而可以互相支持、交流、增加夥伴的關係,集合大家的力量彼此面對問題,共同解決問題。

結合以上非正式的資源可發揮多種功能,最現實的就是提供了實質且直接的服務,也有感情的支持,多方面資訊的提供和服務的轉介、權益的倡導等五項功能,適時也可幫助案主解決他們的問題,且也較人性化,容易讓案主接受,讓我們社區內的民眾有更多的互動和關懷。

二、正式資源正式社區照顧資源指的是正式立案的照顧機構〈組織〉所提供的服務。Payne(1995)列述了三類提供正式照顧服務的部門:1.政府部門。2.志願部門。3.私有營利部門。而正式社區照顧資源很重要的是提供案主/受照顧者,有的則是提供給案主的家人/照顧者。

提供給案主的照顧服務包含: 1.日常生活的照顧,例如整理家裡環境整潔、送餐服務、輸送服務等。 2.醫療照顧,居家護理、定期身體檢查。 3.精神支柱,問安電話、心理輔導、諮商,很重要的是以協助案主或得短暫的喘息和長期照顧的緊張、焦慮。

其實有需要長期照顧的人主要來源是家庭,但家人因為工作、環境或其他因素的關係而心有餘而力不足。社區照顧正是連結政府和社區的力量去協助有需要家庭照顧的人,使有需要的案主可以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當中,生活在社區內又能妥善的得到照顧,這是十分妥善的作法,也很符合人性,這是必須繼續推展下去的福利措施。

社區營造

對於台灣社政單位與社區居民而言,「社區發展」或「社區工作」幾已耳熟能詳,但「社區總體營造」(tot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則是一個新概念與新名詞。民國八十三年,該概念由行政院文建會提出並作為一種施政計畫。這個外來名詞主要結合日本「造町」、英國「社區建造」(community building)與美國「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等三個概念,尤其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社區參與和社區文化。

  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大致採取日本的觀念與作法。換言之,它先依據社區特色從各種角度切入,然後帶動其他相關項目,例如地方產業文化包裝、民俗活動開發與街道景觀整理等,最後整合成總體的營造計畫。然而,這種強調社區景觀、地方產業與文化展現的作法,也使部分人士懷疑社區發展政策是否轉變?社區文化活動是否要由另一批人辦理?社區發展與文化建設如何相輔相成?均是政策、人力與執行上的重要課題。就此而言,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代表的是一種寧靜的革命或思想模式的轉變,其結果不僅在營造新社區的形成,也要營造新個人、新社會與新文化的風貌;不但要找回個人的感性,也要營造可以永續經營的家園。譬如說,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的文化重建與嘉義縣新港鄉的造街計畫等皆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範例。

七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涵蓋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也是社會工作專業者協助社區居民凝聚社區意識與推展社區事務的一種專業活動。早期,先進國家的社區工作常與教會和醫院結合。近年來,則積極運用義工以協助多樣化的社區工作,例如戒毒宣導、義賣募款與社區運動等。至於我國的社區工作發展,早期是以成立團體組織為主,例如媽媽教室與社區童子軍等。繼之,藉由社區活動以增加社區意識與社區認同,例如民俗技藝活動與社區園遊會等。近年來,若干資源較豐富的社區,更積極舉辦社區環保與美化環境等有關的社區工作。

  未來,台灣都市化程度勢必與日俱增,因此,要使現代都市社區生根化、組織化與長期化發展,社區工作應從幾個方向努力:(一)硬體與軟體設施相互配合:過去,社區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興建完成後,往往缺乏專業人員管理與維護,致使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殊為可惜。今後,在籌建社區硬體設施時,也需相關軟體與人員的配合;(二)重新釐訂社區範圍:過去,社區常依行政區域劃分,難以激發居民社區認同。未來的社區範圍應加以檢討,或可透過居民自覺、自動參與和組織社區以發揮凝聚力,自然形成明顯的社區界限;(三)社區規劃應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理念:國土計畫已將台灣地區劃分成十八個生活圈,未來的社區事務應儘量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才能方便民眾生活與就醫;(四)亟待社工員發揮專業服務功能:過去,若干縣市首長對社工員定位不清且未能善加利用,因此,今後,妥善規劃與應用社工員以從事社區工作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環節;(五)妥善利用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社區內外的公共或私人設施與機構均是社區可利用的豐富資源,今後,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的結合是社區發展的的重要工作。  

八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一種社區居民自我覺醒的過程,也是居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關心與投入程度的標誌。透過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參與,除了可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改善現代都市社區的冷漠面貌。因此,社區參與不僅反映出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也進一步形成以社區為行動單位的集體力量。然而,社區參與並無一定的模式可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相關經驗的學習與傳承,確認社區的問題與資源,以及尋求適切的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參與過程的所有組織、協調與執行都應由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他相關專業團體或組織則應以促成方式居間協調社區居民。

  1990年代初期,台灣活潑多樣的自力救濟與新社會運動漸趨沉寂。後來,一些以社區共同權益與環境意識為訴求的自發性社區參與運動開始接替。譬如說,從台北縣貢寮鄉民堅決阻止核四興建到台北市民生社區輻射鋼筋污染的自救運動等,皆為向內凝聚社區意識與資源,向外積極介入公共政策決定與執行的範例。其實,這些自發性的社區參與已開始扮演行動者的角色。回顧過去,居民參與初期可能因長久保守心態限制或組織運動經驗不足,有些在執行中即無疾而終,有些則變成長期抗爭或兩敗俱傷。展望未來,社區組織應發展出一套參與公共事務的策略,詳細規劃未來社區藍圖,期使將自力救濟式的行動轉變成公民社會的社區參與。

其不同論點! 民眾參與不足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大抵有兩個動機: (1)、因自身的權利受到威協而引起的自發性抗爭行動 (2)、由政府公部門介入,結合學界人士與地方團體等 民眾參與不足,動員力不夠:

目前社區工作推動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社區內的居民參與程度不高,動員不起來,那更不用說要實施社區志工推廣、社區照顧等照顧服務了。尤其在都市的社區中,社區間的互動更為冷漠,或許是忙碌於工作或考量到經濟的因素,而導至民眾參予社區內的活動少之又少,而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無法發揮功效。而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居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關心與投入程度的指標。透過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參與,除了可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改善現代都市社區的冷漠面貌。因此,社區參與不僅反映出居民對權利地重視,也進一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參與過程的所有組織、協調與執行都應由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包括社區規劃、福利措施、公共衛生等規劃,其他相關專業團體或組織則應以促成方式居間協調社區居民。

九結論

社區工作的初始往往因為「需要」而開始,有些社區因為面對迫切的需要而組織居民共同解決問題,台灣有名的例子像是台北的永康社區、奇岩社區,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因共同解決社區需要及問題而凝聚,居民因此而更願意走出家門為自己的社區盡一份心力。

以我做社區工作的困境論點,我有不同的觀點、結論。在社會工作理論上,社區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用來協助社區組織起來,並運用自己的力量、資源去解決社區的問題,滿足案主的需求。社區工作方法則是我們社會工作者用來協助社區從事發展與社區營造的。其社會工作者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前面有提到的重點有兩個,ㄧ是直接用來協助地方社區的發展,二是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到各種不同的領域上。但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是,臺灣的社區工作已面臨到瓶頸,這些瓶頸若未能有適當的政策和作為來化解而接續的發展,所有的努力可能為社區帶來更多的依賴和更多的不公平、更多的不正義。包含政府、專家、社區人士和關心臺灣社區發展的相關人士,假如沒辦法能察覺到臺灣社區發展所面臨的混亂現象,並試圖努力導正其發展方向,則臺灣的社區發展將慢慢的脫離社區發展的原理與本意。社區裡的民眾應該要覺醒了!替自己的社區意識抬頭,謀取福利,才能推展像社區照顧、社區福利化、案主的資源連結等功能。

參考書目

徐震, 林萬億同撰當代社會工作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出版年:民73

佩恩 Malcolm Stuart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 五南 出版年:民84

蘇景輝著社區工作 巨流 出版年:1996

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 五南 出版年:民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