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適應的意義)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行 17: 行 17: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發展自我實現,從經驗中成長。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發展自我實現,從經驗中成長。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肯定自我獨特性,發展自我特色。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肯定自我獨特性,發展自我特色。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第一級預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二級預防: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三級預防:以協助精神復健為主。
+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第一級預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二級預防: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三級預防:以協助精神復健為主。(劉若蘭,2007;陳英三,1994)
  
 
==挫折與衝突==
 
==挫折與衝突==

於 2008年1月7日 (一) 16:59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心理衛生一般視為心理健康,則是指對各類心理疾患的研究,以及在個體身心正常的狀態下,應用於人類心理方面的衛生知識,促進心理健康與防治心理疾病之原理與技術的科學,讓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保持合諧的良好狀態,能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

4 首句不要打標號
想一下內容要呈現那些,怎麼呈現,不要沒頭沒尾的蹦出來。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 環境不斷的變化,個人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價值關係、知識體系,也是需要不斷的變化;環境在變,個人的心理生活也可能隨著改變,所謂心理生活,簡單來說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它是個人與環境的一種互動關係,而心理衛生就是為了促進心理健康,增進生活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目的,心理衛生是心理健康的技術,要深切了解心理衛生的內涵,應進一步釐清心理健康的意義。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的健康定義是:「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良好狀態。」
  • Dubos(1965)他主張:「健康是一種努力,是個人生活在某特殊環境中,擁有或努力獲得的一種身心狀態,能使他本人長期地且有效地因應該環境,也使他本人免除相當程度的不舒適或痛苦。」
  • 心理健康不單是注意個人,而是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人在成長中持續在生理、思想與行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及週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能顯現自我接納、自我開放和高度自我肯定,並具有社會接納、社會規範及服務的社會自我實現。
  • 修爾茲(Schultz,1977)歸納出五項心理健康的人格指標:
    • 能意圖控制自己的生活:所謂健康的人,能有意的引導自我的行動,並接納自己。
    • 能認清自我的特質: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悅納自我,讓自己保持本然之面貌。
    • 能與現實緊密相連:能面對現實,不逃避過去。
    •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發展自我實現,從經驗中成長。
    •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肯定自我獨特性,發展自我特色。
  •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第一級預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二級預防: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三級預防:以協助精神復健為主。(劉若蘭,2007;陳英三,1994)

挫折與衝突

  • 挫折含有兩種意義:一.係指阻礙個體動機性活動的情境。二.指個人動機性行為受到阻礙後,產生的情緒反應。
  • 挫折的來源是來自個體追求某個目標的動機受到阻礙,而阻礙可能是來自社會環境,個人因素等。
  • 羅森威(Rosenzweig)根據挫折的原因,把挫折分為下列三類(Rosenzweig,1938):
    • 缺乏挫折:個人無法得到想擁有的的東西而產生的挫折,所謂缺乏大略可從物質、能力、生理、感情等方面。
    • 損失挫折:個人失去原以擁有的東西而產生挫折,像是離婚、破產、與好朋友因故而分離。
    • 阻礙挫折:個人動機性行為遭到阻礙,而無法完成目標的挫折,亦即阻礙介於需求與目標之間,個人希望被滿足的動機受到挫折。
  •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受到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經得起錯折的能力,也是適應環境的能力之一,而挫折容忍力的高低又會受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過去的學習經驗與挫折的內在解釋歷程因素影響。受挫折後的反應有正向和負向的處理方式;積極去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和消極逃避問題,無助解決困難。因而產生克服阻礙、迂迴前進、退而求其次或壓抑等反應。
  • 衝突是在兩種或多種動機衝突下,只能選擇其一而放棄其他,就會無法在其他目標得到滿足,行成挫折,故衝突也是個人產生挫折的來源之一。
  • 衝突的情境比較複雜,心理學家為了便於分析起見,常把衝突的情境分為四類:
    • 雙趨衝突:個體同時位兩個目標所吸引,都希望能完成以滿足需要,但因事實現制,只能選擇之一,而產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衝突心境。
    • 雙避衝突:個體面對兩個具威脅性的目標,都想躲避,但迫於現實,必須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情境,而產生雙避衝突的困擾。
    • 趨避衝突:個體面對某單一目標,同時產生趨近與逃避的衝突心態。
    • 雙重或多重趨避衝突:個體面對兩個以上的目標,同時產生趨避衝突的狀態。
  • 衝突是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帶來挫折、不安的感受,會使個體設法消除它。

壓力與健康

  • 壓力是個人面對生活環境中內外在要求中,身心調適的過程,是人與環境不斷互動所產生的一種複雜系統。而不同的個人特質會因受到壓力而產生一些不同疾病;例如:容易焦慮的人,可能是習慣以吃甜食來抑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長期下來,就會導致糖尿病。許多的疾病來自壓力太大,負向的調適和資源不足;良好的健康狀況需要有正向的調適能力和足夠的資源,以對抗任何壓力。
  • 個人面對生活變動或一些壓力時,體內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免疫統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持續暴露在壓力刺激中,個體的防衛反應會經歷三階段,也就是所謂的「一般適應症候群」。
    • 第一階段是警覺反應期:當個體處於壓力刺激時,會很快的感受到這壓力,並選擇應付或逃避;而身體會發生一些改變,以加速身體的反應與增強力量。警覺階段又按生理上不同反應分為兩個時期:(1)衝擊期:刺激突然出現,個體產生情緒衝擊,隨之體溫與血壓下降,肌肉鬆弛,缺乏適應能力。(2)反衝擊期:假如壓力持續下即出現此第二期反應,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全身生理功能增強,進入應急狀態。
    • 第二階段是抗拒期:當個體持續的面對壓力並不斷的作調適,會使初期警覺反應的生理變化消失,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水準開始改變,此時對抗拒外界的力量會較正常的高,但身體應付其他壓力的能力卻降低,像是生病的人較缺乏足夠的精力有效應付挫折、衝突,而長期應付心理壓力時,個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減弱。
    • 第三階段是衰竭期:當持續面對壓力刺激,為了生活,個體需要使用更極端的的方法來應付,然而每個人的身心能源有一定的限度,如過持續的透支而壓力依然存在,將導致最後的崩潰。

防衛機轉

「防衛機轉」,是個人在生活經驗中學習到某些應付挫折與降低焦慮的行為方式,而這些行為方式主要的是在防衛自己免於受到焦慮的痛苦,保護自我價值觀,甚至有時會自我欺騙或扭曲事實,但有時這些反應行為也是正常有用的。防衛機轉可暫時紓解情緒,讓個人處於和緩的狀態,但如果過度的使用防衛機轉,來逃避現實,使問題依舊在,動機也無法滿足,使身心更加痛苦的。防衛機轉會因挫折的性質、個人經驗及人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我們大約會常用來處理情緒的行為方式有十三種:

  • 潛抑:潛抑是個人將具威脅性或不為社會所允許的想法、感受等,排除於意識之外的過程。
  • 壓抑:壓抑是個人有意識的的將一些想法或慾望排除在腦海中之外,但是如果有必要的話,仍能將他們敘述出來,屬於短暫的防衛歷程,當重複碰到同樣的刺激,仍可能會引起相同的反應。
  • 合理化:合理化作用又稱為「文飾作用」。當個人的動機未能滿足,行為不能符合社會規範或遭遇某種失敗時,為了降低焦慮並維護自尊,而對自己的作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又主要要可分為以下幾類:(1)酸葡萄:酸葡萄是對於想要得到的東西,卻因為無法得到而否定其價值的作法。(2)甜檸檬:甜檸檬是強調凡是屬於自己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企圖說服自己或別人擁有的已是最佳的選擇。(3)推諉或怨天尤人:推諉或怨天尤人是將自己的失敗或過失,歸咎於外在的環境或人事因素,而推卸自我應承擔的責任,來減輕內疚的一種適應方式。(4)援例:援例即為引用別人的行為或曾經發生過的案例,說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或為自己的過失辯護以減輕責任或罪惡感。(5)事實需要:事實需要是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確實有具體的需要,不得不如此作,讓別人覺得自己有苦衷,以獲得諒解或保持自尊。
  • 認同作用:所謂認同是指個人向比自己成功或地位高的人模仿學習,藉以在心理上可分享他人的成功,而滿足內心的某些慾望。
  • 投射作用:投射作用是指個人將不為自己或社會規範接受的情緒或動機,加諸他人身上的潛意識歷程。
  • 反向作用:個人在衝突的情境下,可能產生不能為自己意識所接受的動機或情緒,反向作用是指壓抑某一動機或情緒,而以誇張的方式對外表現出相反的行為,藉以解除因衝突帶來的困擾。
  • 補償作用:指個人受挫折或因某需缺陷而遭失敗時,改變方向從事其他能獲得成功的活動,或強調、發展其他良好特質,以彌補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
  • 移轉作用:將原先因某些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轉移至其他對象身上發洩。
  • 幻想:個人對生活不如意或而對困難挫折時,不直接去解決問題,反而陷入一種想像的境界,利用幻想使自己脫離現實,得到暫時性的心理滿足,即是所謂的白日夢。
  • 退化:個人運用一些幼稚不合宜的反應模式去應付事情或滿足自己的需要。
  • 抵銷:以某些象徵性的行為,來取消或彌補已發生的不愉快或不被社會許可的事情,以免除心理上的不舒服。
  • 否認:個人拒絕接受在知覺現實中一些不愉快或具威脅的事物。
  • 昇華作用:個人將內心不爲社會接受的動機或慾念,轉化為積極上進的動力,促使個人轉移心力投注於另一正向目標,努力發揮才幹,獲得成就滿足的過程。

適應的意義

  • 適應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指個人幸福的狀態,自我需求被滿足,也完成環境的要求,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在生活上的適應非常良好,能自由的做自己。另一種適應的定義是指改變的過程,個人因為追求和諧,應付環境的要求,不斷的改變,以積極的促進自我生存、成長的過程。適應也是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 一個適應良好生活的人,是能成熟、坦然面對過去的經驗、不需防衛自己的人,他們信任、接納自我,以獨特的行為來適應情境,並可以和諧的與人相處。
  • 在適應的過程中,人會因有需求,產生動機、採取行動,來達成目標,如果遇到阻礙就有可能會引起不同的反應,採取不同的防衛機轉,來達成有效的適應環境生活與健康、與他人相處融洽、肯定自我,促成個人與環境良好的適應。

參考文獻

  • 劉若蘭。2007年。《心理衛生概要》。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陳英三。1991年。《心理衛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駱芳美、林淑玲、王以仁。《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