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挫折與衝突)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行 5: 行 5: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環境不斷的變化,個人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價值關係、知識體系,也是需要不斷的變化;環境在變,個人的心理生活也可能隨著改變,所謂心理生活,簡單來說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它是個人與環境的一種互動關係,而心理衛生就是為了促進心理健康,增進生活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目的,心理衛生是心理健康的技術,要深切了解心理衛生的內涵,應進一步釐清心理健康的意義。
 
*環境不斷的變化,個人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價值關係、知識體系,也是需要不斷的變化;環境在變,個人的心理生活也可能隨著改變,所謂心理生活,簡單來說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它是個人與環境的一種互動關係,而心理衛生就是為了促進心理健康,增進生活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目的,心理衛生是心理健康的技術,要深切了解心理衛生的內涵,應進一步釐清心理健康的意義。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的健康定義是:「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良好狀態。」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的健康定義是:「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良好狀態。」
**Dubos(1965)他主張:「健康是一種努力,是個人生活在某特殊環境中,擁有或努力獲得的一種身心狀態,能使他本人長期地且有效地因應該環境,也使他本人免除相當程度的不舒適或痛苦。」
+
*Dubos(1965)他主張:「健康是一種努力,是個人生活在某特殊環境中,擁有或努力獲得的一種身心狀態,能使他本人長期地且有效地因應該環境,也使他本人免除相當程度的不舒適或痛苦。」
*影響健康有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
+
**生物因素
+
**心理因素
+
**社會因素
+
 
*心理健康不單是注意個人,而是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人在成長中持續在生理、思想與行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及週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能顯現自我接納、自我開放和高度自我肯定,並具有社會接納、社會規範及服務的社會自我實現。
 
*心理健康不單是注意個人,而是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人在成長中持續在生理、思想與行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及週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能顯現自我接納、自我開放和高度自我肯定,並具有社會接納、社會規範及服務的社會自我實現。
 
*修爾茲(Schultz,1977)歸納出五項心理健康的人格指標:
 
*修爾茲(Schultz,1977)歸納出五項心理健康的人格指標:
**能意圖控制自己的生活
+
**能意圖控制自己的生活:所謂健康的人,能有意的引導自我的行動,並接納自己。
**能認清自我的特質
+
**能認清自我的特質: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悅納自我,讓自己保持本然之面貌。
**能與現實緊密相連
+
**能與現實緊密相連:能面對現實,不逃避過去。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
+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發展自我實現,從經驗中成長。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
+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肯定自我獨特性,發展自我特色。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
+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
**第一級預防
+
*第一級預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二級預防: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三級預防:以協助精神復健為主。
**第二級預防
+
**第三級預防
+
  
 
==挫折與衝突==
 
==挫折與衝突==

於 2007年12月9日 (日) 13:33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 心理衛生一般視為心理健康,則是指對各類心理疾患的研究,以及在個體身心正常的狀態下,應用於人類心理方面的衛生知識,促進心理健康與防治心理疾病之原理與技術的科學,讓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保持合諧的良好狀態,能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

心理衛生的概念與意義

  • 環境不斷的變化,個人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價值關係、知識體系,也是需要不斷的變化;環境在變,個人的心理生活也可能隨著改變,所謂心理生活,簡單來說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它是個人與環境的一種互動關係,而心理衛生就是為了促進心理健康,增進生活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目的,心理衛生是心理健康的技術,要深切了解心理衛生的內涵,應進一步釐清心理健康的意義。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的健康定義是:「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良好狀態。」
  • Dubos(1965)他主張:「健康是一種努力,是個人生活在某特殊環境中,擁有或努力獲得的一種身心狀態,能使他本人長期地且有效地因應該環境,也使他本人免除相當程度的不舒適或痛苦。」
  • 心理健康不單是注意個人,而是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人在成長中持續在生理、思想與行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及週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能顯現自我接納、自我開放和高度自我肯定,並具有社會接納、社會規範及服務的社會自我實現。
  • 修爾茲(Schultz,1977)歸納出五項心理健康的人格指標:
    • 能意圖控制自己的生活:所謂健康的人,能有意的引導自我的行動,並接納自己。
    • 能認清自我的特質: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悅納自我,讓自己保持本然之面貌。
    • 能與現實緊密相連:能面對現實,不逃避過去。
    • 向新目標或新經驗挑戰:發展自我實現,從經驗中成長。
    • 具有人格的獨特性:肯定自我獨特性,發展自我特色。
  • 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導與預防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並能維持心理健康進而發揮自我潛能;為了達成全民心理衛生的理想,積極的三級預防變成為重要的工作原則:
  • 第一級預防:以預防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二級預防: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活動為主。第三級預防:以協助精神復健為主。

挫折與衝突

  • 挫折含有兩種意義:一.係指阻礙個體動機性活動的情境。二.指個人動機性行為受到阻礙後,產生的情緒反應。
  • 挫折的來源是來自個體追求某個目標的動機受到阻礙,而阻礙可能是來自社會環境,個人因素等。
  • 羅森威(Rosenzweig)根據挫折的原因,把挫折分為下列三類(Rosenzweig,1938):
    • 缺乏挫折:
    • 損失挫折:
    • 阻礙挫折:
  •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受到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經得起錯折的能力,也是適應環境的能力之一,而挫折容忍力的高低又會受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過去的學習經驗與挫折的內在解釋歷程因素影響。受挫折後的反應有正向和負向的處理方式;積極去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和消極逃避問題,無助解決困難。因而產生克服阻礙、迂迴前進、退而求其次或壓抑等反應。
  • 衝突是在兩種或多種動機衝突下,只能選擇其一而放棄其他,就會無法在其他目標得到滿足,行成挫折,故衝突也是個人產生挫折的來源之一。
  • 衝突的情境比較複雜,心理學家為了便於分析起見,常把衝突的情境分為四類:
    • 雙趨衝突
    • 雙避衝突
    • 趨避衝突
    • 雙重或多重趨避衝突

壓力與健康

生活環境與心理衛生

防衛機轉

異常行為及心理治療

適應的意義

參考文獻

  • 劉若蘭。2007年。《心理衛生概要》。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陳英三。1991年。《心理衛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駱芳美、林淑玲、王以仁。《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