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畫——以基督教救助協會為例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7月8日 (日) 13:37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在台灣平均每一天有187對夫妻離婚。每8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新移民之子。

  • 在社會生態急速變遷衝擊下,離婚造成單親兒童及隔代教養兒,加上新移民之子女、受刑人子女、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等經濟弱勢家庭之兒童經歷貧窮、照顧不週,不易克服社會適應之困境,導致孩童經常發生課業學習落後遭受同學歧視、人際關係不協調、人格發展偏差等各種問題,基督教救助協會自2004年7月起,為弱勢家庭之國小學童設立課後陪讀班,以課業輔導、品格及生命教育與關懷兒童家庭,同時使經濟情況較差的家長無後顧之憂,得以安心工作,進而改善家庭經濟與生活品質。
5 做的不錯,但有幾個明顯的瑕玼。
我知道你們的重點不在於基督教救助協會及課後陪讀方案之簡介,但不能照章全引。
(又沒有說明你全引。)除非別人授權,否則會有抄襲之問題。
合宜的方式,你們應知道。
舉個例子,「課後陪讀方案的影響力」,應可以用文字描述一下,
很有意義的事,不要弄的像是宣傳廣告。
要注意錯別字。
如之前所說,菜買的太多,但擬菜單,炒菜的功力,不足應付。
不過不急,還有幾年可以練習,對於現在的你們,做的算是很有水準了。

訪談大綱

Q:請問你們最早開始想成立課輔班的想法是什麼?

Q:請問在初步執行是否遇到什麼困難(教會不同於機構)?是如何克服的?

Q:課輔班的成立為家庭帶來什麼幫助?為這些家庭又提供了什麼服務?

Q:對兒童本身帶來什麼幫助(品格教育/生命教育)?

Q:家長的反應?對一些部認同或不信任的家長是如何說服他們?

Q:學校對這項服務提供了什麼幫助及支持?

Q:在政府的角度又如何看待?提供的協助又是什麼?

Q:在服務提供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非政府資源?是如何開拓的?

Q:可以談談經費的來源及其比例、責信?

Q:請問目前在台中市你們幫助多少教會成立課輔班?

Q:除了台中市,還有哪些地方是你們推行的重點?


基督教救助協會簡介

基督教救助協會成立於1998年,由孫越擔任創會榮譽理事長,以「重大災難救助」及「社區服務」為兩大重點。本會與台灣人民一同走過象神風災、921大地震、SARS等重大災難,並透過整合全台灣400多間教會,建立社區型關懷網絡,以協助社區於急難救助、家庭發展與健康社區三方面發展深度的在地關懷服務。

課後陪讀方案簡介

計畫目標

  • 兒童完成當天學校作業
  • 孩子學習品格/生命教育
  • 降低負面情緒對別人的干擾
  • 幫補家長指導子女課業之功能
  • 關懷訪視弱勢家庭
  • 增加老師教學知能及關懷家庭的能力

服務對象

  1. 家境清寒之弱勢家庭。
  2. 家庭功能發生問題之弱勢家庭。例如:隔代教養(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祖父母負擔教養之責)、單親、外籍配偶之子女等。
  3. 父母因離婚、家暴、欠債、或者酗酒吸毒而不克盡責者,甚至交錯綜合以上各類現象。
  4. 家庭中途變故,一時失去家庭功能者。

服務內容

  • 課業輔導:
    • 輔導孩童完成課業,協助在知識上之理解力。
  • 生命教育、品格教育:
    • 教導孩子認識自我、性別差異與相處、自我保護、問題解決、生活適應技巧、人際溝通,人與環境等學習,以塑造良好的品格,提升兒童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適應。
  • 家庭關懷訪視:
    • 透過訪視、關懷家庭成員之互動,協助面對危機及生活調適,增進其家庭功能,並形成支持系統。


訪談心得分享

協會與教會的合作角色

協會與教會的合作角色為夥伴關係,而非完全支助者。

在合作過程中救助協會的角色是一個中介者(類似中華聯合勸募協會),empower而非控制,採教會策略聯盟而非機構模式,工作方法以社區服務為主要思考模式,直接服務的提供均透過教會,在此服務模式下教會由非專業走向專業,教會中亦有許多基督徒進入社會工作系深造,成為一個專業助人者(這部份十分植得探討,因為在88.09.21的世紀大地震,災後也因為教會大力投入,為培植專業人力,東海大學社工系開辦社會工作學分班,89年學分班的同學均非社工相關科系,目前仍有60-70%的人仍投入在此領域且持續增加中)。

在推動過程中,救助協會的角色是成為一個平台,若有教會想發展一特定服務,協會可憑著資訊平台的建構,媒合不同的需求,平台的架構除資訊提供及媒合外,未來將會伴隨著教會社區工作發展,並協助教會社區工作諮詢的需求。

成立過程與推動

在成立過程中,有需多不為人知的歷程,成立之初中部地區補教業者聯合到市政府抗告教會,市府並開出十萬元的罰單,但在了解教會成立課輔班的目的,不是為賺錢,而是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政府無法做的事之後,撤銷了告訴並收回罰單。

以中部地區來談,弱勢兒童課輔班的成立是由在地的教會首先推動的社區服務模式,力行路長老會、台中思恩堂設立之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在91.09.08開始成立)、旌旗教會、忠孝路長老會、中部地區教會策略聯盟等都參與在其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曾在街上看見ㄧ個母親帶者兩個雙胞胎的幼子在賣玉蘭花,兩個孩子在車陣中穿梭,只因家庭付不起幼稚園的費用,這樣的需要家庭陸續出現,帶給我們幫助這些家庭脫離無助想法,當時的負責人黃清塗秘書長及楊惠琳校長這麼說。

社會中有許多家中經濟問題嚴重、單親或外籍配偶家庭等,父母親因為經濟困難無力負擔安親班費用或無暇陪伴照顧孩子,祖父母亦無力教養或管教孩子,因此希望提供孩子下課有個安全的地方,並幫助孩子完成當日功課,讓父母親可以安心工作。當然教會確有一些不同於機構之處,初期或許會有懷疑教會的功能,但因為堅持與不懈的努力,許多孩子在課輔班中課業進步、生活品格也進步中,獲得了學校與家長的肯定,過去是拿者簡介去找需要的孩子,現在是學校主動要求合作。當然也不是要與一般補習班或安親班競爭或搶生意,而是針對付不起補習費的孩子給予幫助,當然一定有收案標準(依據政府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而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數為1:10或1:15,目前除了台中市,在台中縣、彰化、雲林、南投部分,也先後資助了十七間教會成立課輔班。

輔導困境及突破

藉輔導兒童課業中發現,孩子的需要不僅是課業的問題,而是家庭缺乏關心,不少孩子缺乏求學動力,是因隔代教養、家中經濟問題嚴重或外籍配偶家庭等。祖父母無力教養或管教孩子,父母親因為經濟困難無力負擔安親班費用或無暇陪伴照顧孩子,這樣的環境常造成兒童無法專注在課業上。因為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學習動力也就相對低落;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出現問題,為此「課後陪讀班」的主要目的除了增進孩子們的課業成績外,也希望培養孩子健全品格,調整不良習慣及建立自我自信心。

  • 「但是,回家之後呢?」如果孩子下了課回家後,家裡依舊不對孩子給予正面回應,反而加以駁斥,如此又會使得孩子回到原點。
  • 由於家庭情況大多不會有很大的改善,孩子回到家裡,所要面對的難處還是一樣,所以常常在寒、暑假過後,便會發現孩子又出現一些情緒、行為的偏差,使身為課輔班的老師,十分難為。
  • 「孩子課業問題的根本是家庭的親子關係」清塗主任是這麼說的。而改善親子關係是一般安親班難以顧全的,因此陪讀班在照料孩子的課業、生活之餘也會探訪各家庭了解問題,再給予幫助。有時也會開辦親子課程增進親子關係。

在屏東的枋寮信義會為了讓親子之間關係改善,所成立的「親子成長營」已經舉辦一年多了。每個月密集邀請家長參與,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進而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增進親子關係。就像成長營中有兩位小孩,分別是晶晶與皮皮,他們的爸爸原先不理會孩子的感受與要求,參加幾次成長營之後,認為學到不少東西,也改變了不少親子關係。現在晶晶邀爸爸一起參加成長營時,爸爸都會盡量抽空趕來。

課後陪讀方案的影響力

  • 品格建造:影響孩子一生
  • 課後陪讀:補足學校教育
  • 家庭關懷:強化家庭功能
  • 教會投入:改善社區環境
  • 陪伴輔導:降低社會成本
  • 師資受訓:提升教學知能
  • 整合服務:建立社區網絡

資源連結及效益

而在教會辦裡確有其優勢,首先能動員的志工人力大,其中亦包括金錢,再加上主日講台牧師的信息,鼓勵教會中弟兄姐妹「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及受助者的見證,在在激勵人心,就「忠孝路長老教會」為例,該教會與中興大學黃老師配合,讓一些興大的學生志工進去幫忙,個別對他們的課業給予輔導,幫助他們突破課業的困境,由於這些弱勢的孩子,有些學習遲緩、有些過動,甚至拒絕學習等,所以盡量在可用資源與教會自主的情況下,予以協助。

以教會中的人際關係網絡募款是相當有效益的,期待不是依賴政府補助,救助協會與教會在募款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教會規模較大資源豐富的教會,則自行募款,救助協會不干預也不限制,而救助協會則支持一些位居偏遠地區弱小的教會,多年下來資源不但未減少反而逐年增加,服務經費的來源幾乎由100%的募款而來。

更直得一提的是,連學校也為課輔班捐款。

服務效益評估

救助協會會自2004年7月起,為「弱勢兒童」(貧困、單親、外籍新娘家庭兒童) 設立課後陪讀班,以照顧其課後生活、課業輔導與品格教育。每位兒童每月陪讀資助費為1000元,於2004年資助14班230位,2005年33班600位,2006年63班910位,預計2007年將增至80班1200位。

以社區傳愛服務協會資料顯示(95)陪讀計畫共資助了63個陪讀班,886人,但實際上受益的兒童達1477位。身份類別方面:單親家庭近50%,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家庭這三類各約佔12%。而服務投入人力549 位,除了36%為各班給薪的專職或兼職人力,有高達五成以上(52%)的志工參與!

在兒童學習成長方面

「運用表達情緒技巧」,學期初有79.8%(老師評估)或66.6%(家長評估)之學童會運用一種以上的技巧,學期末則高達95.6%(老師評估)或90.3%(家長評估) 皆顯示兒童的明顯學習及成長。

「學習好品格」,高達98.1%的學童在學期末學習到1種以上的好品格,學習到3種以上的有51.5%。

來到課輔般的孩子,由於長期受到忽視,缺少家庭溫暖,孩子大多自發性偏低,加上在家得不到讚美與支持,往往比一般小孩多一些偏差的行為,在弱勢課輔班一段時間,老師針對各個小孩所表現的行為,細心觀察,加以修正,並給予支持與鼓勵,隨著功課的進步,孩子也增加許多自信心。

在家庭/家長成長方面

舉辦親子活動或成果發表會等活動,增進親子互動。(95)共舉辦107場,有4,082人參加。只有17%的陪讀班沒有舉辦,改以家庭訪視方式代替。許多家長表示,自孩子參加陪讀班後,親子關係有所改善。過去許多家長在經濟、婚姻等多重壓力下,常對孩子採放任,對其課業漠不關心,然而當家長看到孩子在陪讀班的改變後,都很受激勵,對孩子的關心也跟著增加,甚至有些家長會主動參與陪讀班志工行列。

服務面的提供包括志工訓練。讀書會帶領人訓練,參與終生學習全民運動,以讀書會接觸社區居民,進而帶領人認識基督信仰。婚前停聽看,採用美國極富盛名的FOCCUS系統,協助教會發展社區青年婚前檢測,婚前輔導工作,及婚姻成長輔導工作。青少年兩性教育,幫助青少年認識接納自己、認識尊重他人、建立正確的兩性交往模式、持守婚前貞潔。親職成長團體。

真實案例分享

  • 案例一

阿則(化名)的媽媽是越南新娘,在他兩歲的時候回越南就沒有再回來了。爸爸因車禍有精神障礙,家中還有叔叔留下的三個孩子(叔叔因卡債問題已離家),全家經濟來源只靠父親的中低殘障生活津貼,以及奶奶撿拾資源回收維持生活。因在家中得不到愛和關心,又常受表姊欺負,雖然奶奶對他期望很大,但也愛莫能助;來到安親班後,為了吸引注意,常會對其他人告狀,加上本身專注力不夠,又有點過動,所以功課常常跟不上;但是經過遊戲治療與課輔班老師的陪伴與輔導,其各種偏差行為、專注力已漸漸改善。

  • 案例二

可可(化名)的父母親都是聾啞,三歲以前,可可交給保母撫養,三歲以後則送去學習手語,以便與父母溝通;父親雖然有上班,但因為可可下課後無人說話,關門開門母親也聽不見,造成可可下課後便到處「閒逛」,有時逛到百貨公司打烊才回家。剛到課輔班時,發現可可有說謊與偷竊的習慣,課輔班老師陪同他一起到商店,並表明身份,將偷竊之物歸還,以後便沒有再犯;但由於可可家庭生活大多無法用言語溝通,以致於她在國語文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咬字無法很正確,經過老師不斷指導,國語文能力明顯進步許多。

  • 案例三 夜歸少年成天才鼓手

小豪(化名)是原漢通婚的孩子,父母離婚後,小豪每天在外晃蕩,常過十點後才回家,母親因此差一點就成為憂鬱症的患者,之後,台北神愛教會(中山北路)顏牧師幫助小豪進入陪讀班,一開始,他不只不做功課,且常常破壞東西,還會再聯絡簿上回老師家裡發生這種事(父母離婚)讀書還有什麼意義,為了讓他發洩情緒,教會請老師教他打鼓,兩個月後老師發現他竟然是打鼓奇才,一般人要半年,他卻三個月就能與樂團一起在台上領敬拜,媽媽看見孩子改變非常欣慰,後來成為教會志工,更不可思議的是,離婚的父親也回來了,為了兒子現在在教會教電吉他,連酗酒的阿公也成為打鼓的志工,因為課後陪讀的介入,孩子改變了,家庭恢復了,這樣的品格教育全家老少均受惠。 (資料來源:救助月刊2007 1月號)

  • 案例四

牧師課輔 弱勢兒 心在飛揚(聯合報96.05.21 A11社會版)

博士情侶拒高薪 到漁村課輔 樊汝川和未婚妻到教會工作老媽罵書越讀越退步(聯合報96.05.23 A11社會版) 除了課業輔導每週還上ㄧ堂品格教育看見學校榮譽榜上都是課輔班的學生,感覺很欣慰

通報轉介方式

  • 透過學校輔導室或班導師轉介
  • 主動至教會求助
  • 主動聯絡救助協會中區辦事處(04-22977590)提供就近辦理課輔班之教會聯絡電話
  • 主動聯絡台中思恩堂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04-22984774)

結論

在台灣,平均每九十分鐘,就增加一名貧困兒童,平均每天增加十六、十七名經濟弱勢的小朋友,每十個小孩中,就有單親或隔代教養兒。根據九十二年度教育部統計,39.6%的中輟生來自單親家庭(單親家庭兒童不一定都是有問題,但較容易出問題)。貧困常伴隨著單親隔代教養家庭。

相信所有成立單親弱勢課輔班的機構都體認到,儘管當中有困難,儘管家長也不十分感謝,儘管家庭情況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孩子的課業進步也慢,但是只要是對孩子有益處,課輔班還要繼續走下去,而且刻不容緩,因為實在看到了社會有需求的區塊日益增大。讓這些孩子感受到「愛」與「生命的價值」,也是幫助家庭的一部份,更是透過孩子,讓家長沒有放棄的權利。

協助ㄧ個貧童、穩定一個家庭、播下一個希望、防止一個社會問題、培養一個未來的領袖!

參考文獻

  1. 救助協會(2006)。弱勢家庭服務-兒童課後陪讀方案說明會(95年度上學期成果報告)。
  2. 救助協會(2007)。弱勢家庭服務-兒童課後陪讀方案2007說明會(異象與注意事項)。
  3. 救助月刊(2007.01)。夜歸少年成天才鼓手。台北:救助協會。
  4. 基督教救助協會
  5. 基督教救助協會中區辦事處主任黃清塗先生口述
  6.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台中思恩堂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弱勢兒童課輔班負責人楊惠琳校長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