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觀點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月20日 (六) 15:23 由 CYUT9529066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工作者對女性主義的觀點主要是訴求女性在社會、家庭、團體、能與父權主義的結構下平起平坐,建立起社會結構、支持性系統與組織化,然而女性主義思想最主要還是以社會女性主義與自由女性主義,兩大主義為最具影響力。(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

兩大女性主義

社會女性主義

  • 社會女性主義者反對自由主義的女性者對於婦女福利的排斥,只要求獨立自主,對於社會福利資源平均分攤,並無積極增取。社會女性主義者認為在社會上女性遭受資本主義的排他性,在經濟層面上屬於次級勞工,於家庭中必須負擔兒童與少年的教育,生活,這種負擔更加重於各家庭,尤其以單親的婦女家庭更為嚴重。於是社會女性主義者提倡[公共責任化},讓社會有所認知資本主義下父權主義壓抑女性工作者,讓許多貧窮與單親經濟負擔過重的家庭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要政府共同負擔。(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
  • 社會女性主義的觀點在近幾年來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女性福利政策,基本上也可以說台灣女性福利政策皆是以自由女性主義的觀點為主,社會主義為輔,好比說家暴,性侵害,性騷擾,幼兒托育,婦女產假,各項政策出發點都是以女性為主。
  • 福利的爭取有助於婦女參政機會與社會地位的提昇

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婦女團體與女性主義者對於福利的爭取,正是婦女學習正政治動員的大好機會,藉著對福利的爭取,改造社會,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和平地轉換到社會主義社會,正是福利制度對於婦女的最大貢獻。

自由女性主義

  • 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反對社會女性主義婦女福利的理由則是,認為福利是婦女改變父權壓迫體系的工具與途徑福利措施是國家進行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的一種工具,人們用「社會的父權」或是「公共的父權」來形容婦女福利,並認為婦女若是依賴福利,會使的婦女依賴於國家,永遠無法獨立自主。所以自由主義者就提倡男女根本並無差異,女性必須爭取自我實現的機會,社會女性主義對這種觀點提出反駁,被認為人存在於社會中,彼此必然有依賴的社會關係(social realation-ship),權力(power)的獲得,即來自於社會關係幫中,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存在。
  • 從華人的歷史來看,父權與男權的主義思想,影響了中國人約幾千年的歷史,跟西方國家在18世紀就開始來比較,女性主義的抬頭相當的晚,對現代女性來說女性主義對於女性的社會地位上有顯略的成長,而自由女性主義者所要要求的就是與男性在社會上都是同工同酬。社會上女性處弱勢所以政策要需保護應有的各項權利,並不是剝削。(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

兩性平等

  • 父權的觀念一直在女性的意識形態上都是崇高的,過去男人就是在外工作,必須負擔家庭一切的經濟基礎,女性則在家當個賢妻良母,現今已非如此,時代的變遷,女性也走出門外,讓自己的想法可以受到別人的認同,努力的工作。(蔡文輝;p41)社會中,女性至始至終都是弱者,所以政府也為了提倡兩性平等,更使政策有所了偏向保護女性的法律,好比說兩性平等法、家暴法、性侵害防制法等讓婦女有更多的保障,更有許多對於女性福利支持的民間機構,構思了許多專案、專線與諮詢服務,讓女性主義可與父權主義相互抗衡達到兩性平等。(萬育維,2001)

民俗觀點

政府政策

社會差異

  • 台灣的女性主義意識近幾年來,慢慢跟上了歐美各國的腳步,存留在過去父權時代的思想模式;因產生第一位女性的副總統而有所了改變,更提倡於兩性平等,目的則是先做人再來問做女人還是男人。雖然政府正積極的推廣,因無相對完善的機制,使得步調緩慢了許多,而台灣男性40歲中年以上的人,對於女性出頭在外工作還是有需多不認同,但在多數的青少年中,卻同意女性有自主權,可以為了自己的生活與行為負責,並可以共同承擔雙方的事物,達到溝通中的兩性平等。所以現在台灣吹起一股新潮流的現代女性主義,主要目的是讓女性同胞做自己,不需要男人的依賴也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女性福利分析

  • 女性主義的抬頭,對於欺辱女性同胞施壓暴力、性侵害的人有了政策上的保護,與福利諮商的服務,如婦女專線(113)、婦女協會、與各項福利措施。1998年6月24日總統頒布[家庭暴力防治法],簡稱家暴法。台灣地區至少有十四萬六千名婦女遭受到家庭暴力,更多人卻不了解有關家暴法的內容和方向。(行政院主計處)各地方政府皆設有[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讓婦女同胞可以有資源幫助,情勢重大者,還可以向法院訴請[保護令],對於自身的安全保護都是法律所給於的保障(林麗珊,五南)

女姓主義九大流派

  •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 基進女性主義
  •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女同志理論
  • 後殖民女性主義
  • 生態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

一九九五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期間,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婦運者之間有很大的歧見,例如:第一世界女性主義運動側重性/性別分析,而第三世界則是重視安全飲用水和健保。這凸顯了後殖民女性觀點與西方女性的關卡重點不同。

後殖民女性主義在1980年代之後才蔚為風潮,這並非表示以往無此類的論述,而是反映出非白人女性學者在傳統權力架構中的弱勢地位。後殖民女性主義論述者,並不同意引用「女性主義」一詞,認為這個名詞是源自西方白人婦解運動過於狹隘,忽略女性主義的抗爭不必然是男人與女人的戰爭,也忽略複雜的經濟剝削問題。對許多非白人女性而言,性壓迫的問題核心不在男性對女性的剝削,殖民壓迫才是問題的癥結。性意識的批判不能只放在兩性關係來思考,更與特定女性族群在全球經濟、政治、殖民結構密切關聯。只是女性主義一詞尚無其他較好的名詞替代,仍沿用之。

個人

家庭

社會

結論

參考文獻

  •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林麗珊著,台北市,五南(2003)[民92]
  • 家庭社會學,蔡文輝著,台北市,五南[民76]
  • 社會工作概論,萬育維著,台北市,雙葉(2001)[民90]
  • 社會司-社政年報(94)
  •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唐文慧、王宏仁《社會福利理論》p,90~93
  •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台北市,洪葉文化(2002)
  •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外部連結

  • wikipedia女性主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