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9年12月9日 (三) 04:34 由 CYUT9629117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以團體的組織結構來分)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所組成的,他們彼此互動、相互依存、自認他們自己也被其他成員認為屬於該團體、遵守團體的共同規範並參與在相互連結的角色系統、彼此影響、尋求團體的酬賞益處以及追求共同目標。 〈Johnson&Johnson‧1991‧P14〉

4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進 
4
請移除標題,將定義的內容放到最上面
參考文獻格式不正確
部份段落沒有見到文獻引用,這樣有抄襲之嫌,請在文內使用他人意見之處放上作者及年代(並頁碼)
版面不易閱讀,請看一下編輯手冊
我只記得你下課時提醒我某事,名字記得了,但內容想不起來。先給你建議好了。
我直接幫你改一些東西,你可以由沿革中看到,其他的自己改。不喜歡的話,回復就好了。
標題請由==開始,不要用=。 數字、列點,都有相應的符號,不用自己打
不是自己看過的文章,不能放在文獻引用或參考文獻上。

老師辛苦你了,真的謝謝你的指導,有些部份如果要修改,可能時間會來不及,我怕我可能沒什時間做,很抱歉 現在我只能盡力,老師這樣好嗎?

人不能離開群體獨自生活,甚至是生存,因為人是群居性的動物,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就已開始家庭 式的團體生活,從小與家人相處及被呵護,長大到了學校與同學間有了互動,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除了我本人之 外,還有別人的存在,這時也會感覺、體會到團體的存在,從嬰兒期到青少年,他們的思想、認知、觀念、行為 及態度上,也會身受同學團體間的影響,到了成年人時,他們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會受社會上不同類型團體的 影響,在人的成長中,不同的階段,都需要有不同的團體來支持,尤其當人們遇到困難不知所措,團體這時可以 好好發揮幫助人的功能,也因如此,個人與團體是隨時相互依存、牽絆著、互動著。

團體的類型

傑斯托(Zastrow,1992)在社會工作務實(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一書,曾依團體工作目標將團體分類,其中社會工作較常運用的團體,包括:(林勝義,1999,p63-66)

一.娛樂性團體:娛樂性團體是社會團體工作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團體,其主要的目的乃是在提供團體活動,讓團體成員從活動中得到休閒的樂趣.例如:YMCA男青年會,YWCA女青年會等.

二.學習休閒技術團體:學習休閒技術團體,是一種任務取向的團體.這類團體有時也帶有社會化的作用,一方面達到休閒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其他成員建立良好的關係.例如橋牌,直排輪,花藝,舞蹈等類社團活動.

三.教育性團體:在教育性團體中,通常能達成學習比較複雜的技巧,類似學校裡的班級團體.教育性團體也含有社會化的作用,此外相當重視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討論,社會工作者須具備專門的知識,團體溝通技巧和引導討論的能力,以便營造一種相互學習的氣氛.例如:父母效能團體訓練團體,退休生涯規劃團體,婚前研討團體等.

四.自助性團體:自助性團體,一般是指志願參與且能夠互相幫助的小團體結構.這類團體通常有某種特定的目標.例如單親家庭團體,戒酒團體等.

五.治療性團體:治療性團體的成員往往有嚴重的情緒困擾或適應欠佳,所以團體領導者必須具有高度的領導技巧.

以團體的組織結構來分

團體可以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吳秉恩,民75;Dalton, 1959〉

  • 正式團體
正式團體是指在組織結構的定義下,有明確工作的指派之工作團體。
  • 非正式團體
非正式團體是指無正式結構也無組織決定的連結關係,在工作環境下自然行成,基於社交之類的活動接觸,因需求而結合的團體。

以成員關係來分

這些老師上課的時候有講吧!
如果沒記下來的話,可以去找徐震、林萬億老師的「當代社會工作」。

以團體的導向來分

以團體的組成來分

以成員進出自由程度來分

以團體工作的目標來分

Klein認為:協助個人來適應環境所遇到的人際關係及遭遇到的問題,以團體工作區分為八個明確目標-

  • 復健

◎恢復成員達到先前能力或狀況過程,像似情緒、認知、行為、態度或價值觀的改變。

  • 建立

◎因成員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造成無法恢復功能損害,形成謀些困難,如同復健所代表含意。

  • 矯正

◎協助成員因無法遵守社會道德規範,侵犯他人造成犯罪過程,而進行矯正。

  • 社會化

◎協助退化需在學習的成員,重新學習符合社會標準和人際關係技巧。

  • 預防

◎防止成員遭遇到個人或社會功能退化的危險,像似可能發生的困難,來提供所需要環境支援。

  • 社會運動

◎讓成員學習領導、參於決策、擔當責任、、等,這一系列都是為了讓成員學習如何改善所處的環境過程。

  • 問題解決

◎透過團體來達成任務,使成員學會做決定,並解決在社會上所面對問題。

  • 社會價值

◎協助成員發展與生活相關,能符合實際需要的社會價值。

(Kenneth E.Reid著,劉曉春、張意真釋, 曾華源教授校閱,1997年 )

團體的功能與限度

團體的功能

  • 抒發成員的情緒
當成員能被其他成員全然接納時,他便能很自由的公開發表及表達他的情緒、經驗、感受和想法、這對成員焦慮的減低與目標的達成有相當大的幫助。
  • 團體凝聚力
由於成員間相互的接納、尊重與協助,會因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團體吸引力,進而衍生出對團體強力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且會以能成為團體的一員引以為榮。
  • 彼此提攜,相互成長
透過成員間相互的支持和保證,讓成員不會有無法抵抗或害怕的感覺,反而更有信心去接受新的思想挑戰,並徹底去嚐試和冒險,去做一些新的行為表現,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生活。
  • 了解問體的普遍性
透過團體成員經驗的分享和討論,結果會發現其實大家所面臨的問題或困難都很類似,甚至相同,有所謂的普遍共同性,而不會讓自己覺得孤獨無依的感覺。
  • 樂觀進取,常懷抱希望
團體成員在團體過程中,經由彼此的鼓勵,常充滿希望,保持信心,朝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
  • 在團體過程中,從別人身上所得到的觀察,加上自己的反省,以及別人給你的回饋中,讓成員對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有更深入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覺知,可作為自我改進的參考依據。

團體的限度

  • 團體一致性的壓力形成

團體因著重共同目標的追尋,相當要求團體的一致性,當成員有不同意或異樣的行為表現時,往往會被視為異 類而排拒,在團體之外這種的一致性,會給成員帶來相當程度的壓力,也會因此抑制了個人自由表達思想和意 見的機會。

  • 過度自我坦露的困擾

團體過程中往往會鼓勵成員適度的開放自己,與其他成員彼此交換經驗分享感受,但是過度的自我坦露或過份 的情緒宣洩,對某些成員來說會容易受傷害的,因為可能會觸及當事人的傷心處,或者事後當事人會後悔接露 的太深讓別人知道的太多。

  • 人多口雜解決問題時耗時費力

團體工作時因須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多方考慮事情的各種因素,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耗時費力,尤其是在 探討比較專業性方面的問體時,團體討論的方式便不甚實際。

  • 過度保護團體成員或成員過度依賴團體

個人在團體中的那份安全感覺,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那就是躲在團體中的感覺真好,團體會成為 成員擋風避雨的港口,而讓成員忘記了,他對團體也應負有共同參與積極經營的責任。

團體的特性

  • 背景

每個團體大都擁有足以影響團體行為的歷史背景,因此當新團體成立時,都要花點心力去促使成員相互熟識,了解 團體的主要目標,並建立可行的活動方式,團體聚會的次數多了以後,成員彼此認識的慾望更殷切,對需求的滿足更熱衷,對團體進行的方式也更熟悉,但這時也可能發展出足以干擾團體效能的一些習性,如:辯論、小圈圈或讓費時間等成員在加入團體的初期,多少對團體抱著一些期望,之後他們或者對團體聚會會有清楚的概念,或這對團體即將發生的一些事感到迷茫或困擾,他們可能渴望著團體聚會的來臨,也可能很擔心,他們深深的關切著團體,也可能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在某些情形下,團體行動自由的界限,往往被限定在團體所塑造出來的基本條件之中,也許根本沒有界限的存在,成員可以毫無拘束的進出團體。

  • 參與的型態

在任何時間裡,每一個團體都會呈現一些特殊的參與型態,例如:它可能由團體領導者的成員進行單項的溝通,也可 能是領導者對成員說話,成員做反應的雙向溝通,或者是全體成員對成員,或對團體做多向的溝通,一個團體的溝通型態 很可能自始至終都很一致,也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著,至於那一種參與型態是最好?這取決於團體情境的需要,然而就 整體而言,許多研究顯示,團體中成員參與愈廣泛,則參與的興趣也就愈高。

  • 溝通

從溝通的性質可以看出成員彼此了解的程度,例如:他們如何清楚地溝通他們的觀念、價值觀和感受,如果團體中 某些成員習慣於使用特殊的用語,這可能說明這團體的發言情況很踴躍,有時一個團體會發展出屬於他們的特殊字彙、 習慣語或笑話,這些對於新團員和外人是難以了解的,成員的非語言溝通也十分重要,值得進一步去了解,ㄧ個人的身 體、姿勢、臉部表情、神態,都表明其內在的思想和感受。

  • 氣氛

雖然氣氛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他卻很容易被感受到,團體氣氛指的是團體的社交氣氛。

它具有兩種相對立的特質:

1.溫暖、友善、放鬆的、不拘束的、寬大的、自由自在的。

2.冷淡、敵對、緊張、嚴肅、控制等。 團體氣氛影響團體成員的感受,並且左右了成員的自發参與程度。

  • 規範

每ㄧ個團體遲早都會發展出一些倫理規範,或樹立一套適用的、可以接受的行為規範,例如那些主題可以討論,那 些是被禁止,成員如何開放地表達他們的感受,成員義務服務的可能性,發言的長短與次數,討論中斷是否被允許等, 有時團體規範經常是隱蔽的而非公開的,因此有些曾經参加過不同團體的新成員,可能ㄧ時難以理解並適應新團體的規 範,事實上ㄧ個團體也可能爲它已存在的規範而困擾著,這些很可能導致團體中出現更多的困窘、煩躁和缺乏動力等現 象。

  • 團體程序

所有的團體都需要某種方式的工作程序,並藉此完成團體目標,在非正式團體中經常使用較不嚴謹的團體程序,團 體程序的選擇,對團體生活的某些方面,具有直接的影響效果,如氣氛、参與型態,選擇適合某情境和工作的團體程序 需要某些程度的彈性和因應的措施。

  • 目標

所有的團體都有特定的目標,有些目標是長期性的,有些目標是短期的,有的甚至是立即性的,在一般情況下這些 目標被界定的很清楚、很具體和大眾化,但有時候它可能是籠統的、一般性的,或是模糊不清的,成員也許能真正了解 目標的意義,並想努力達成目標,但也可能只是附隨目標而已,因為團體目標對團體最後的成效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團體的瞬變性

團體在互動過程中,會從內部產生改變,沒有一個團體是全然靜態的,大部分的團體在開始運作之後都會持續不 斷的發展和改變,依據Dill&Grun〈1973〉和Shambaugh〈1978〉的看法,團體的瞬變性有兩種理論模式:〈引自 Forayth,1990,P11〉

這應是是屬於團體的特性嗎?還是是另一標題?
這是另一標題
  • 循環模式論〈cyclical models〉:

在團體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中,某ㄧ些事件會操控著整個團體的互動,且這些事件因素後來在團體的發展生命中, 會又回頭再發生,團體成員會試圖在任務導向的行動與情緒性地表現行為之中,力圖保持平衡,團體就在這兩種因素之 間震盪擺動,有時候會有高團結性的行為表現,但有時候只會有以工作為中心的行為表現。

  • 連續階段論

該理論則強調團體的發展連續幾個階段的,例如Tuckman〈1965〉所倡導的團體發展五階段論便是很清楚的例子, 總之不論那一種理論模式都顯示出團體瞬變性的特徵,這也說明了團體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團體,工作者在帶領的時候 宜全程掌控,知所應變。〈李郁文2001‧P33〉


參考文獻

潘正德編著〈1999〉‧團體動力學;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郁文著〈2001〉‧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萬育維編著〈2005〉‧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出版社

林萬億主編〈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許臨高、莫黎黎譯者〈2000〉‧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

Kenneth E.Reid著,劉曉春、張意真釋,曾華源教授校閱(1997年),社會團體工作;臺北:揚智文化

林勝義著<199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