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與家庭環境"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7 次修訂)
行 1: 行 1:
<!--同學,通告要自行移除的~否則三天後會扣分哦~~切記!!-->
+
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style="width:30%;height:40px" border=0 align=right
+
所謂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命形成(受孕)開始,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依我國托兒所設置辦法第三條中規定:「滿一月至未滿二歲者為托嬰部,滿二歲至未滿六歲者為托兒所。
|bgcolor=#6495ED|<font color = black>'''缺'''<br/>'''失'''<br/>'''通告'''<br/>
+
|style="background:#E0FFFF;color:black"|同學,已經是第十週囉,要注意一下您的進度吶~~<font color=red>注意</font>,請於三日內自行移除此通當,並於七日內進行改善,否則將影響您的分數。
+
|}
+
  
{|style="width:30%;height:40px" border=1 align=right
+
兒童期是人生的基礎時期,兒童期所建立的身體與心靈特質是影響其未來一生發展所不可抹煞的事實,也就是說,發展的上一個階段,是延續到下一個階段的,各方面發展得愈完全,則其對生活及社會的適應上愈顯優越。
|bgcolor=#6495ED|<font color = black>'''缺'''<br/>'''失'''<br/>'''通告'''<br/>
+
|style="background:#E0FFFF;color:black"|您的大綱及定義未按照進度進行,近期內請改善。於三日內自行移除此通告,並於七日內進行改善,否則將影響您的分數
+
|}
+
  
兒童發展與家庭環境之定義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兒童期是人生的基礎時期,兒童期所建立的身體與心靈特質是影響其未來一生發展所不可抹煞的事實,也就是說,發展的上一個階段,是延續到下一個階段的,各面發展得愈優越,則其對生活及社會的適應上愈顯優越。
+
1.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歲)
 +
主要藉本能反射性動作為目的性活動,此階段產生物體恆存概念。
  
1
+
嬰幼兒經由感覺、知覺、動作來認識周圍的環境。縱合感覺動作期主要發展嬰兒有主動收尋物體的能力以了解物性。
  
◎本文摘錄自《基督教兒童教育》;福音證主協會出版;1988年10月增訂版;頁13-23。
+
例:看到東西習慣性,往嘴巴塞。→反射性活動
◎作者:鄧敏。
+
    就算球掉到椅子下被擋住,知道球還存在。→物體恆存
 +
 
 +
2.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Stage(2~7歲)
 +
*2~4歲 運思前期
 +
*4~7歲 前運思期
 +
 
 +
(1)具體化 :只能了解具體化的事物,缺乏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
 
 +
(2)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而沒有顧慮到其他人的感受。
 +
 
 +
(3)直接推理:幼兒憑直覺思考與推理,不合邏輯。
 +
 
 +
 
 +
3.具體運算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7~11歲)
 +
 
 +
(1)利用具體經驗去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可逆性概念
 +
 
 +
例:7=2+5。→可逆性
 +
 
 +
(2)有序列的能力:例如胖到瘦、大到小、高到矮。
 +
 
 +
 
 +
4.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11歲以上)
 +
抽象思考,運用科學有邏輯性思考解決問題
 +
 
 +
《n.b.(n.d.)。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
4 你的題目比較像「兒童發展」
 +
 
 +
== 一、兒童個性發展 ==
 +
 
 +
'''人格結構的形成'''
 +
佛洛伊德設想一個人的人格由三個方面組成,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
 
 +
(1)口腔期
 +
 
 +
    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透過吸允、吞嚥、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動,獲得性的滿足。如果在這個時期發生性的不滿足(太多或太少),就會產生"口部類型"人格。吸允、哺食、哭叫過多,會有可能發展成一種較依賴人或糾纏別人的特殊人格。如果口慾之滿足不佳,就可能形成一種較緊張和不信任之人格。就佛洛伊德的觀點而言,成人的樂觀、開朗等積極人格特點和悲觀、被動、猜忌等消極的人格特點都可以從這個發展階段偶然產生的事件找到根本原因。
 +
 
 +
(2)肛門期
 +
 
 +
    8個月-4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此肛門一帶成為快感中心。兒童對肛門糞便的滯留與排泄動作,能得到快感,但無論排泄與否,兒童都有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而強烈的衝突可能導致所謂的"肛門期人格"。對兒童來說,父母對於兒童的大小便訓練不適合太早或是過於嚴格。
 +
 
 +
(3)性器期
 +
 
 +
    3-7歲,性器官成了兒童獲得性滿足的主要來源,表現出這個時期的兒童喜歡撫摸生殖器和顯露生殖器,以及性慾幻想,男女兒童在行為上也開始有了性別之分的差異。佛洛伊德斷定在這個階段的男女兒童分別出現了戀父情結以及戀母情結。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這個時期的男孩十分愛戀自己的母親,而忌恨自己的父親,可是又害怕父親的懲罰,因而把對父親的恨轉而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對他的愛,女孩的情況則反之。
 +
如果父母對兒童的戀母或戀父情結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後來產生「同性戀」的異常人格。
 +
 
 +
(4)潛伏期
 +
 
 +
    5-12歲,兒童從五、六歲後,性衝動開始進入暫時停止活動的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後開始。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的界線已經很清楚,常常分開作遊戲,甚至互相不往來,直到青春期開始,這種現象才有所轉變。
 +
《劉金花(民88),頁二九七》
 +
 
 +
 
 +
心理分析論的創始人佛洛伊德(S.Freud)認為人格是「本我」、「自我」與「超我」三部份所構成,所以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由這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支配的:
 +
*「本我」:
 +
 
 +
本我乃未分化的本能的衝動,居人格的最低層,受「唯樂原則」的支配。所以又稱「生理性的自我」,佛洛伊德稱之為「慾力」。
 +
 
 +
*「自我」:
 +
 
 +
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人格的核心,受「現實原則」的支配。 自我有四個主要的功能:
 +
 
 +
1.管制本我的原始性衝動,以符合現實環境之條件。
 +
 
 +
2.協助本我使它基本需求獲得滿足。
 +
 
 +
3.仰制不能為超我所接受的衝動。
 +
 
 +
4.調節並解決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
 
 +
 
 +
*「超我」:
 +
是人格的最高層,受社會規範、良心貨良知所支配,
 +
所以超自我又稱「社會性的我」或「理想性的我」。
 +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彼此交互作用,構成人格的整體,一個成熟正常的人格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乃是三折互相作用的總結果。
 +
《王克先(民76),頁六七》
 +
 
 +
 
 +
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因素
 +
 
 +
一、生理因素
 +
 
 +
1.體型-胖瘦程度
 +
 
 +
2.身體的健康狀況
 +
 
 +
3.身體的缺陷
 +
 
 +
4.甲狀腺素
 +
 
 +
二、智力與性向
 +
 
 +
天資的聰潁或愚笨固然會影響人格發展,但聰明的兒童較具有反抗性、自信等。
 +
愚笨的兒童  因被嘲笑,往往就會產生自卑感等。
 +
性向(興趣之傾向)更會影響人格的發展。
 +
 
 +
三、名字
 +
 
 +
不論真名或小名都會影響人個的發展,例如名字易引起相似音的聯想而產生錯號等。
 +
名字不僅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也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
(許惠欣,頁180)
 +
 
 +
== 二、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因素-家庭 ==
 +
 
 +
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一個主要之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
 +
其最關鍵的幾年都是在家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係的性質對兒童以後個性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社會的信仰、價值觀念等社會化目標都是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以高度個體化的、有選擇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父母本身的個性特徵、社會地位、較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動機、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有可能會強烈影響他們的後代。
 +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徵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此種特徵無礙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之大小、家庭社會的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的影響也不同。兒童間原先保存的先天差別,隨著與家庭成員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近一步擴大。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養成所。有人說:「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由此可見家庭的重要性《林盛義(民88),頁一二七》
 +
 
 +
 
 +
 
 +
 (1)父母的管教活動
 +
  社會化是一個個體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體系的過程。父母親會根據自己對社會化目標的理解,運用各種教養技術使自己的小孩社會化,並且使他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
 
 +
 (2)家庭結構
 +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很多的家庭結構發生很大的轉變,大家庭大幅度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而離婚家庭也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重組家庭也將增加。對家庭結構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離異的單親家庭。
 +
 
 +
 (3)家庭的物理環境
 +
  派克(R.D.Parke,1980)將家庭環境分成兩種變量:社會變量和物理變量。社會變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對兒童;成人對兄弟姐妹對兒童,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物理變量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質條件及其組織和安排。父母本身不僅是兒童的社會刺激來源,也是物理環境的中介物,是兒童物理環境的提供者和組織者。
 +
 
 +
 (4)電視的影響
 +
  心理學家稱電視為"家庭的成員",因為它的存在已經影響不少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及所選擇從事的活動。馬可比(Maccoby,1951)的先驅性研究指出,有電視的家庭,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度過的時間大於無電視家庭,但是非電視參與的家庭活動前者少於後者。馬可比還發現,家庭成員在一起看電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相互作用,往往是一種"平行關係"。研究認為,電視可以減少家庭成員的衝突,但是有的研究指出,電視會增加家庭成員間的緊張度。
 +
 
 +
《劉金花(民88),頁三二零》
 +
 
 +
== 三、自我意識的發展 ==
 +
 
 +
  自我意識是個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衡量個性成熟水平的標誌,是整合、統一個性各個部份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認識。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
 +
 
 +
 1、嬰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
  *1有關嬰幼兒自我意識的實驗研究
 +
 
 +
  (1)對物(鏡子)
 +
  (2)鏡像"夥伴"遊戲
 +
  (3)相倚性探究
 +
  (4)自我認識出現
 +
 
 +
  *2幼兒自我評價的特點
 +
 
 +
   幼兒的自我評價尚處在學習階段,大致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
 
 +
  (1)依從性和被動性
 +
 
 +
  (2)表面性和局部性
 +
 
 +
  (3)情緒性和不確定性
 +
 
 +
《劉金花(民88),頁三二七》
 +
 
 +
== 四、兒童家庭心理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社會性發展關係 ==
 +
 
 +
  家庭是兒童學習社會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環境和錯誤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導致兒童的學習失敗,或是違反日常生活之常規和行為的異常,並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家庭的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環境等都是密切相關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行為之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會顯著影響學習不良兒童的進步空間。
 +
 
 +
== 五、參考文獻 ==
 +
*《劉金花(民8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
*n.b.(n.d.)[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cognition/Piaget01.htm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
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
Marilou Hyson,
 +
*經佩芝.杜淑美 (n.d.) 嬰幼兒發展與保育II。台北:龍騰文化
 +
*《許惠欣。幼兒發展與輔導。國有文化出本股份有限公司》
 +
*《王克先(民76)。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格致圖書有限公司》
 +
*《林勝義(民8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
{{Rank2}}

於 2007年10月13日 (六) 14:07 的最新修訂

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所謂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命形成(受孕)開始,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依我國托兒所設置辦法第三條中規定:「滿一月至未滿二歲者為托嬰部,滿二歲至未滿六歲者為托兒所。

兒童期是人生的基礎時期,兒童期所建立的身體與心靈特質是影響其未來一生發展所不可抹煞的事實,也就是說,發展的上一個階段,是延續到下一個階段的,各方面發展得愈完全,則其對生活及社會的適應上愈顯優越。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1.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歲) 主要藉本能反射性動作為目的性活動,此階段產生物體恆存概念。

嬰幼兒經由感覺、知覺、動作來認識周圍的環境。縱合感覺動作期主要發展嬰兒有主動收尋物體的能力以了解物性。

例:看到東西習慣性,往嘴巴塞。→反射性活動

   就算球掉到椅子下被擋住,知道球還存在。→物體恆存

2.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Stage(2~7歲)

  • 2~4歲 運思前期
  • 4~7歲 前運思期

(1)具體化 :只能了解具體化的事物,缺乏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2)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而沒有顧慮到其他人的感受。

(3)直接推理:幼兒憑直覺思考與推理,不合邏輯。


3.具體運算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7~11歲)

(1)利用具體經驗去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可逆性概念

例:7=2+5。→可逆性

(2)有序列的能力:例如胖到瘦、大到小、高到矮。


4.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11歲以上) 抽象思考,運用科學有邏輯性思考解決問題

《n.b.(n.d.)。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4 你的題目比較像「兒童發展」

一、兒童個性發展

人格結構的形成 佛洛伊德設想一個人的人格由三個方面組成,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口腔期

    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透過吸允、吞嚥、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動,獲得性的滿足。如果在這個時期發生性的不滿足(太多或太少),就會產生"口部類型"人格。吸允、哺食、哭叫過多,會有可能發展成一種較依賴人或糾纏別人的特殊人格。如果口慾之滿足不佳,就可能形成一種較緊張和不信任之人格。就佛洛伊德的觀點而言,成人的樂觀、開朗等積極人格特點和悲觀、被動、猜忌等消極的人格特點都可以從這個發展階段偶然產生的事件找到根本原因。

(2)肛門期

    8個月-4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此肛門一帶成為快感中心。兒童對肛門糞便的滯留與排泄動作,能得到快感,但無論排泄與否,兒童都有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而強烈的衝突可能導致所謂的"肛門期人格"。對兒童來說,父母對於兒童的大小便訓練不適合太早或是過於嚴格。

(3)性器期

    3-7歲,性器官成了兒童獲得性滿足的主要來源,表現出這個時期的兒童喜歡撫摸生殖器和顯露生殖器,以及性慾幻想,男女兒童在行為上也開始有了性別之分的差異。佛洛伊德斷定在這個階段的男女兒童分別出現了戀父情結以及戀母情結。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這個時期的男孩十分愛戀自己的母親,而忌恨自己的父親,可是又害怕父親的懲罰,因而把對父親的恨轉而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對他的愛,女孩的情況則反之。 如果父母對兒童的戀母或戀父情結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後來產生「同性戀」的異常人格。

(4)潛伏期

    5-12歲,兒童從五、六歲後,性衝動開始進入暫時停止活動的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後開始。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的界線已經很清楚,常常分開作遊戲,甚至互相不往來,直到青春期開始,這種現象才有所轉變。 《劉金花(民88),頁二九七》


心理分析論的創始人佛洛伊德(S.Freud)認為人格是「本我」、「自我」與「超我」三部份所構成,所以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由這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支配的:

  • 「本我」:

本我乃未分化的本能的衝動,居人格的最低層,受「唯樂原則」的支配。所以又稱「生理性的自我」,佛洛伊德稱之為「慾力」。

  • 「自我」:

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人格的核心,受「現實原則」的支配。 自我有四個主要的功能:

1.管制本我的原始性衝動,以符合現實環境之條件。
2.協助本我使它基本需求獲得滿足。
3.仰制不能為超我所接受的衝動。
4.調節並解決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 「超我」:

是人格的最高層,受社會規範、良心貨良知所支配, 所以超自我又稱「社會性的我」或「理想性的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彼此交互作用,構成人格的整體,一個成熟正常的人格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乃是三折互相作用的總結果。 《王克先(民76),頁六七》


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體型-胖瘦程度

2.身體的健康狀況

3.身體的缺陷

4.甲狀腺素

二、智力與性向

天資的聰潁或愚笨固然會影響人格發展,但聰明的兒童較具有反抗性、自信等。 愚笨的兒童 因被嘲笑,往往就會產生自卑感等。 性向(興趣之傾向)更會影響人格的發展。

三、名字

不論真名或小名都會影響人個的發展,例如名字易引起相似音的聯想而產生錯號等。 名字不僅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也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許惠欣,頁180)

二、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因素-家庭

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一個主要之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 其最關鍵的幾年都是在家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係的性質對兒童以後個性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社會的信仰、價值觀念等社會化目標都是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以高度個體化的、有選擇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父母本身的個性特徵、社會地位、較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動機、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有可能會強烈影響他們的後代。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徵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此種特徵無礙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之大小、家庭社會的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的影響也不同。兒童間原先保存的先天差別,隨著與家庭成員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近一步擴大。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養成所。有人說:「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由此可見家庭的重要性《林盛義(民88),頁一二七》


 (1)父母的管教活動   社會化是一個個體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體系的過程。父母親會根據自己對社會化目標的理解,運用各種教養技術使自己的小孩社會化,並且使他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2)家庭結構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很多的家庭結構發生很大的轉變,大家庭大幅度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而離婚家庭也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重組家庭也將增加。對家庭結構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離異的單親家庭。

 (3)家庭的物理環境   派克(R.D.Parke,1980)將家庭環境分成兩種變量:社會變量和物理變量。社會變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對兒童;成人對兄弟姐妹對兒童,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物理變量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質條件及其組織和安排。父母本身不僅是兒童的社會刺激來源,也是物理環境的中介物,是兒童物理環境的提供者和組織者。

 (4)電視的影響   心理學家稱電視為"家庭的成員",因為它的存在已經影響不少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及所選擇從事的活動。馬可比(Maccoby,1951)的先驅性研究指出,有電視的家庭,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度過的時間大於無電視家庭,但是非電視參與的家庭活動前者少於後者。馬可比還發現,家庭成員在一起看電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相互作用,往往是一種"平行關係"。研究認為,電視可以減少家庭成員的衝突,但是有的研究指出,電視會增加家庭成員間的緊張度。

《劉金花(民88),頁三二零》

三、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衡量個性成熟水平的標誌,是整合、統一個性各個部份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認識。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

 1、嬰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1有關嬰幼兒自我意識的實驗研究

  (1)對物(鏡子)   (2)鏡像"夥伴"遊戲   (3)相倚性探究   (4)自我認識出現

  *2幼兒自我評價的特點

   幼兒的自我評價尚處在學習階段,大致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依從性和被動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緒性和不確定性

《劉金花(民88),頁三二七》

四、兒童家庭心理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社會性發展關係

  家庭是兒童學習社會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環境和錯誤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導致兒童的學習失敗,或是違反日常生活之常規和行為的異常,並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家庭的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環境等都是密切相關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行為之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會顯著影響學習不良兒童的進步空間。

五、參考文獻

  • 《劉金花(民8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 n.b.(n.d.)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Marilou Hyson,

  • 經佩芝.杜淑美 (n.d.) 嬰幼兒發展與保育II。台北:龍騰文化
  • 《許惠欣。幼兒發展與輔導。國有文化出本股份有限公司》
  • 《王克先(民76)。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格致圖書有限公司》
  • 《林勝義(民8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