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與家庭環境"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2: 行 22:
  
 
5.參考文獻
 
5.參考文獻
 +
 +
ㄧ、兒童個性發展
 +
 +
*人格結構的形成
 +
 +
佛洛伊德設想一個人的人格由三個方面組成,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
 (1)口腔期
 +
    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通過吸允、吞嚥、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動獲得性的滿足。如果在這個時期性的滿足不適當(太多或太少)就會產生口部類型人格。吸允、哺食、哭叫過多,就可能發展成一種依賴人或糾纏別人的人格。若口慾的滿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種緊張與不信任的人格。在佛洛伊德的觀點而言,成人的樂觀、開朗等積極人格特點和悲觀、被動、猜忌等消極的人格特點都可以從這個發展階段偶然產生的事件找到原因。
 +
 +
 (2)肛門期
 +
    8個月-4歲,這個時期兒童肛門一帶成為快感中心。兒童對肛門糞便的滯留與排泄能得到快感,但無論排泄與否,兒童都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強烈的衝突可能導致所謂的肛門期人格。對兒童而言,父母對於兒童的大小便訓練不宜過早、過嚴。
 +
 +
 (3)性器期
 +
    3-7歲,性器官成了兒童獲得性滿足的住要來源,表現為這個時期的兒童喜歡撫摸生殖器和顯露生殖器,以及性慾幻想,男女兒童在行為上也開始有了性別之分。佛洛伊德斷定在這個階段的男女兒童分別出現了戀父情結以及戀母情結。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這個時期的男孩十分愛練自己的母親,而忌恨自己的父親,可是又害怕父親的懲罰,因而把對父親的恨轉而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的對他的愛,女孩的情況則反之。
 +
 +
 (4)潛伏期
 +
    5-12歲,兒童從五、六歲後,性衝動開始進入暫時停止活動的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開始。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的界線已經很清楚,常常分開作遊戲,甚至互相不往來,直到青春期開始,這種現象才有所轉變。
 +
 +
(資料來源:劉金花主編、林進材校訂,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民88,頁二九七。)
 +
 +
二、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因素-家庭
 +
 +
  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其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係的性質對兒童以後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信仰、價值觀念等社會化目標都是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以高度個體化的、有選擇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父母本身的個性特徵、社會地位、較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動機、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會強烈影響他們的後代。
 +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徵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此種特徵無礙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大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的影響也不同。兒童間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別,隨著與家庭成員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近一步擴大。
 +
 +
 (1)父母的管教活動
 +
  社會化是個體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體系的過程。父母親會根據自己對社會化目標的理解,運用各種教養技術使自己的小孩社會化,並且使他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
 +
 (2)家庭結構
 +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很多的家庭結構發生很大的轉變,大家庭大幅度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而離婚家庭也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重組家庭也將增加。對家庭結構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離異的單親家庭。
 +
 +
 (3)家庭的物理環境
 +
  派克(R.D.Parke,1980)將家庭環境分成兩種變量:社會變量和物理變量。社會變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對兒童
 +
;成人對兄弟姐妹對兒童,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物理變量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質條件及其組織和安排。父母本身不僅是兒童的社會刺激來源,也是物理環境的中介物,是兒童物理環境的提供者和組織者。
 +
 +
 (4)電視的影響
 +
  心理學家稱電視為"家庭的成員",因為它的存在已經影響不少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及所選擇從事的活動。馬可比(Maccoby,1951)的先驅性研究指出,有電視的家庭,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度過的時間大於無電視家庭,但是非電視參與的家庭活動前者少於後者。馬可比還發現,家庭成員在一起看電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相互作用,往往是一種"平行關係"。研究認為,電視可以減少家庭成員的衝突,但是有的研究指出,電視會增加家庭成員間的緊張度。

於 2006年12月5日 (二) 12:58 的修訂

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兒童期是人生的基礎時期,兒童期所建立的身體與心靈特質是影響其未來一生發展所不可抹煞的事實,也就是說,發展的上一個階段,是延續到下一個階段的,各方面發展得愈完全,則其對生活及社會的適應上愈顯優越。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1.感覺運動期 2.前運思期 3.具體運算期 4.形式運思期


目錄

1.兒童個性發展

2.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因素-家庭

3.自我意識的發展

4.父母親和兒童行為的成長

5.參考文獻

ㄧ、兒童個性發展

*人格結構的形成

佛洛伊德設想一個人的人格由三個方面組成,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口腔期     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通過吸允、吞嚥、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動獲得性的滿足。如果在這個時期性的滿足不適當(太多或太少)就會產生口部類型人格。吸允、哺食、哭叫過多,就可能發展成一種依賴人或糾纏別人的人格。若口慾的滿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種緊張與不信任的人格。在佛洛伊德的觀點而言,成人的樂觀、開朗等積極人格特點和悲觀、被動、猜忌等消極的人格特點都可以從這個發展階段偶然產生的事件找到原因。

 (2)肛門期     8個月-4歲,這個時期兒童肛門一帶成為快感中心。兒童對肛門糞便的滯留與排泄能得到快感,但無論排泄與否,兒童都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強烈的衝突可能導致所謂的肛門期人格。對兒童而言,父母對於兒童的大小便訓練不宜過早、過嚴。

 (3)性器期     3-7歲,性器官成了兒童獲得性滿足的住要來源,表現為這個時期的兒童喜歡撫摸生殖器和顯露生殖器,以及性慾幻想,男女兒童在行為上也開始有了性別之分。佛洛伊德斷定在這個階段的男女兒童分別出現了戀父情結以及戀母情結。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這個時期的男孩十分愛練自己的母親,而忌恨自己的父親,可是又害怕父親的懲罰,因而把對父親的恨轉而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的對他的愛,女孩的情況則反之。

 (4)潛伏期     5-12歲,兒童從五、六歲後,性衝動開始進入暫時停止活動的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開始。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的界線已經很清楚,常常分開作遊戲,甚至互相不往來,直到青春期開始,這種現象才有所轉變。

(資料來源:劉金花主編、林進材校訂,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民88,頁二九七。)

二、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因素-家庭

  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其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係的性質對兒童以後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信仰、價值觀念等社會化目標都是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以高度個體化的、有選擇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父母本身的個性特徵、社會地位、較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動機、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會強烈影響他們的後代。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徵或氣質類型各不相同,此種特徵無礙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大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的影響也不同。兒童間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別,隨著與家庭成員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近一步擴大。

 (1)父母的管教活動   社會化是個體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體系的過程。父母親會根據自己對社會化目標的理解,運用各種教養技術使自己的小孩社會化,並且使他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2)家庭結構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很多的家庭結構發生很大的轉變,大家庭大幅度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而離婚家庭也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重組家庭也將增加。對家庭結構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離異的單親家庭。

 (3)家庭的物理環境   派克(R.D.Parke,1980)將家庭環境分成兩種變量:社會變量和物理變量。社會變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對兒童 ;成人對兄弟姐妹對兒童,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物理變量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質條件及其組織和安排。父母本身不僅是兒童的社會刺激來源,也是物理環境的中介物,是兒童物理環境的提供者和組織者。

 (4)電視的影響   心理學家稱電視為"家庭的成員",因為它的存在已經影響不少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及所選擇從事的活動。馬可比(Maccoby,1951)的先驅性研究指出,有電視的家庭,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度過的時間大於無電視家庭,但是非電視參與的家庭活動前者少於後者。馬可比還發現,家庭成員在一起看電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相互作用,往往是一種"平行關係"。研究認為,電視可以減少家庭成員的衝突,但是有的研究指出,電視會增加家庭成員間的緊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