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人際關係基於人們對於愛、歸屬和控制的慾望,有影響力的作用,一種行為模式,並經由學習、經驗加以塑造、增強和改變的社會化歷程。(周談輝和吳文憲合著,民國94)

3 定義可再深入些
你修的是社概,所以請留意你所借的書是合於社工領域的。
3 內容沒有解釋好什麼是「人際關係」。同時,條目尚未完成
很多地方都沒見到文獻引用,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有抄襲嫌疑。
沒有英文文獻

人際關係的理論

  • 人際需求論

Schutz認為人際關係中的互動行為,依雙方需求配合程度的好壞,進而建立和維持關係,並透過三種人際需求加以詮釋。
情感需求(affection need):反映出一個人釋放和獲得的情感慾望。
歸屬需求(inclusive need):希望在團體中能被接納、認同的慾望,藉由參與獲得在團體中被認同的感覺,進而產生歸屬感。
控制需求(control need):成功地影響周遭的人與事的慾望,希望在團體中佔有較高權利地位。 人們常藉由對這三種人際需求的強弱,來進行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呈現出不同的人際行為,以建立與他人的關係。

  • 社會交換論

Homans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商品交換;其前提是假設個人所付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報酬,和逃避懲罰,個人是採取盡量降低出的代價和提高回收利益的方式去行動,並強調互動過程中的公平原則。

  • 代價與報酬的關係理論

Thibuat和kelly發展出代價與獲得報酬的情形,認為在人際互動模式中,人際關係付出代價與獲得報酬,是比個人的人格特質更為重要。人們期待低代價高報酬的互動,因此人們會被自己認為最能夠提供報酬的人所吸引,並且會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權衡得失,以維持人際關係的平衡。

人際關係的技巧及工具

  • 溝通

自己與他人、或團體之間訊息的傳遞、交換與互相影響的過程。影響人際之間意見的交流和資訊交換,同時也改變人際互動品質與工作的效率,成為促進個人成長,增進人際情感和提高工作效率等。

  • 傾聽

集中注意力、表現出關懷的姿態, 學習沉默讓對方思考如何陳述,讓對方能瞭解到內心世界,並留有空間,澄清自己問題的所在。
接收:傾聽不僅包括接收對方所傳遞的訊息,也包括注意到非語言的訊息。
理解:瞭解對方傳遞訊息的意義,並也觀察到對方的情緒狀態。
記憶:將我們所接收和理解的訊息,停放至腦海中一段時間。而人們的記憶訊息,不會像是複製品,而是重新建構所接收的訊息。
評估:判斷對方傳遞訊息表面意義外,並進一步推測訊息的潛藏意義。
反應:當接收到對方的訊息,我們對訊息的意見和感受,也就是所謂的回饋。

  • 同理心

為了瞭解對方心裡,和增強彼此的情感連結使對方感到被認同。而同理心需注意到避免主觀,跟辨識對方的感受。

  • 非語言溝通

強調語言之外的技巧,有時透過肢體、音調更能表達訊息,而與語言溝通相互配合人際溝通更為有效。
肢體動作:注視的眼神、身體略微的前傾、愉快的臉部表情和身體的接觸(拍背、擁抱、握手)能是對方感到尊重及放鬆。
音調:因聲音的抑揚頓挫、速度、音量和重音強調的不同,會影響語言訊息的意義。
環境的經營:雙方的距離、環境佈置和交談的時間,這些是較常忽略的細節但容易影響對方的心理及情緒。

人際關係的障礙及衝突

人際衝突

  • 衝突

是一種雙方在互動的歷程中,人與人之間因為外在的行為、內在的特質, 或是競爭稀少資源,而雙方需求、目標不一致,導致出現對立與干涉行為的現象。
利益因素:因有限的資源,無法妥善分配,為了保護利益而產生衝突。
價值觀因素:因年齡、性別、宗教、環境,培養出的價值觀,影響了對事物的想法,所以個人所站的立 場不同而產生衝突。
目標因素:雙方想要的目標不同時,為了達成目標,而產生衝突。

  • 處裡衝突的模式

退縮(with-drawal):,將自己抽離衝突現場或忽視衝突問題,暫時忘記衝突。有些人是因為害怕或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抽離情境;也有人是利用抽離情境,讓彼此冷靜思考衝突的問題。
妥協(compromise):讓步或放棄自己原有的想法,因有些人覺得面對衝突很不舒服,所以壓抑自己的想法,而順應他人的要求。
攻擊(aggression):運用肢體或語言的脅迫,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以犧牲他人已達成自己追求的目標。
說服(persua-sion):試圖改變他人想法,以解決衝突,較不關心他人反應、需求。
問題解決式的討論(problem-solving discussion):雙方的立場是平等的,仔細地思考問題的正反兩面,雙方客觀表達自己的想法,找出最佳的解決突方式,是雙方都能獲得最大利益。

  • 退縮、妥協與攻擊的不適當性
  • 衝突中的競爭與合作

(陳皎眉,民86;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民91;魏德夫,民85;周談輝、吳文憲,民94)

人際障礙

  • 焦慮
  • 心理防衛機制

當焦慮來源無法去除,會轉而產生一些不適當的防衛措施,

人際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 周談輝、吳文憲(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 台北,全華出版社。
  • 魏德夫(Verderber、Rudolph F.)著;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