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 與貧窮(poor)會晤


貧窮 = 缺乏。


何謂「貧窮」呢?貧窮是指無法維持生存「基本需求」的生活狀態。(李明政,1982)


所謂「基本需求」: 包括了缺乏足以維持生活收入及資源、飢餓、營養不良、健康欠佳、教育與人文發展水平偏低、生病率及疾病、死亡率上升、沒有棲身之地或居住不佳與不安全的環境;也可說是缺乏 " 有尊嚴的生活 " 挨餓受凍、低的教育水準、被歧視、站在弱勢的一方、遭到社會的排斥,在面對一些危險及不明因素的狀態時,自我保護、防衛能力及應付能力較低;更加容易受到災難、衝突的影響與打擊。


孫成熀 譯(1985)。群體貧窮本質之探討:1~39

李明政(1982)。貧窮問題與社會工作:45~50


来源:貧窮 解决方案


貧窮的定義經常因經濟、社會、文化、身體、心靈(精神)與個人的認知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因此擬定「貧窮線」作為一個判斷的標準來區分貧戶與非貧戶,以及貧窮人口與非貧窮人口。


5 文獻引用格式不甚正確。
3
定義需要改進。用一段的文字,就可以讓人瞭解80%的那種
不用打「大綱」啦!它會自己產生
沒有見到文獻引用,這樣有抄襲之嫌,請在文內使用他人意見之處放上作者及年代(並頁碼)
把它變得更像是一篇小文章會多得到一點哦!
那個葉說,我看到了,不過放在自己的BLOG上應會較合適
有4點的水準了。
要是可以把葉氏語法移除,看起來會更專業哦!


Poverty Line 貧窮線 :

  • 貧窮線概念之提出者:Booth & Rowntree ( 指判別生活水準是否符合貧窮的基準線 )


要將貧窮的定義劃分清楚並不容易,因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對貧窮概念難有一致的看法;同時,貧窮常被視為是一個社會問題,既然是社會問題,就隱含著需要政府的介入與處理。因此政府界定貧窮的方式,也反應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以及願意投入多少經費。以台灣而言,政府將「最低生活費用」的概念視為貧窮線,低於此線者即為貧窮人口。


  • 制定「貧窮線」,可以讓我們以簡單、清晰而可以量化的標準方法,來界定及衡量出貧窮的問題量度。
  • 以生活費(薪資)訂定標準,來區分 "貧窮者" 與 "非貧窮者" 作為決定社會救助對象的依據。
  • 簡單的說:以「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資格作為「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宜先對「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的概念釐清。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貧窮與社會救助48~50

王維林等(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208~212

貧窮的成因

將貧窮從「個人的問題點」及「特質」出發的話:

  • 大多數的貧窮者患有身心障礙,或忽視衛生及保健而體弱多病。
  • 擁有豬的精神=懶惰,缺少工作動機。
  • 酒鬼般的酗酒法、賭博等生活惡習、嗜好不良、爆發戶般的消費…等。
  • 缺乏維持家庭經濟的觀念和知能。
  • 欠缺教育及謀生的相關知識技能。


從「社會因素」來看貧窮的成因 : 指個人受到沒有能力改善的環境所限制

ex:

  • 結構性的失業。
  • 薪資結構不合理。
  • 社會變遷導致經營失敗。
  • 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


從「事件因素」來分析貧窮的成因: 因「個人不可控制」的生活事件,對個人經濟造成嚴重威脅或傷害

ex:

  • 疾病、車禍,使人無法工作。
  • 天災,使人們受到嚴重損失 。
  • 老人,因配偶死亡、子女遺棄他們、子女無法扶養而陷入貧窮。


總而言之,無論是體力、知識、技能方面,自身的能力及資源單薄甚至欠缺,以致無法以自身的能力獲得(賺取)生活所得。如果說,社會上許多人都這樣的話,這將會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王維林等(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229~238

林麗雲(1991)。『中國人的貧窮文化』:18~113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貧窮與社會救助50~52

貧窮的分析

Subjective Poverty主觀貧窮

  • 主觀=自己。
  • 透過對家庭或個人的調查,由受訪者來認定「生活必需」之所得與消費水準。


  • 優點:能夠反應社會最低需求的意見。
  • 缺點:此反應易受回答者的家庭特徵、所得、偏好以及所處環境的影響,此觀念作為貧窮測量很不穩定,很少作為台灣及全球的官方貧窮門檻。

Absolute Poverty 絕對貧窮

  • 絕對=立刻。
  • 指個人嚴重缺乏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源,以致可能於短期內危害個人存活。通常我們會劃下貧窮線去理解絕對貧窮。


  • 優點:台灣官方認定方便明確,有利於評估長期的政策效果。
  • 缺點:容易忽略整體社會的所得分配狀況;未能反應地區差異與消費型態的改變。


Relative Poverty 相對貧窮

  • 人們如果缺乏資源享有社會上一般人的慣常生活方式,例如:食、衣、住、行、生活條件以及享受,便算是生活在相對貧窮中。
  • 以一般人們生活水準為參照點,取某個比例作為可忍受的最低生活標準,其計算方式是從當下社會整體來考量,較適於地區間之比較。


  • 優點:凸顯社會不平等現象;可作跨區域、時間之比較研究。
  • 缺點:在無明顯貧富差異及財富分配不明顯時(如社會普遍貧窮),則會失去其意義。


☆這三種貧窮都具有優缺點,絕對貧窮雖然明確,卻無法充分反映地區差異與消費型態的變化。相對貧窮較能突顯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但對於財富分配不明顯(普遍貧窮)的地區,則失去其意義。至於主觀貧窮,雖直接反映當事者之經濟判斷,卻會受到環境變遷、家庭特徵、個人所得或偏好等之影響,而無法建立標準來衡量一個社會的情形;我們從這裡可以知道,無論是學術界測量貧窮或是政府建立「貧窮線」(poverty line)都是採用相對貧窮或絕對貧窮的概念較為普遍。


李明政(1990)。『透視台灣社會的貧窮問題』:42~44

王維林等(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207~248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2%A7%E7%AA%AE&variant=zh-tw


貧窮的觀點

社會學者對貧窮問題的觀點分析解釋,最常引用的研究架構有三種:(林松齡。台灣社會問題:p303)


功能論

  • 社會必需要有貧窮的存在,因為唯有貧窮的存在,才能夠使一般的社會大眾了解到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夠避免成為貧窮的狀態。


互動論

  • 貧窮主要是一種「標籤」label,刻意去劃分出,有哪些人屬於貧窮的種類;使得人們用異樣的角色與互動。


衝突論

  • 學家馬克思的衝突理論觀點中認為,貧窮現象的出現,意味著資產階級對於無產階級的壓迫所致;所以馬克思認為必須推翻資產階級,以達到及免除被剝削的命運。


楊國區、葉啟政(1995)『台灣的社會問題』:林松齡p303~305貧窮問題


貧窮是弱勢

貧窮是弱勢的。


  • 貧窮及弱勢兩者是互相影響的,他們會造成惡性循環。貧窮的人較容易受到經濟衝擊、物質上的損失及不能安居樂業。這些事件奪去貧窮人的「人文」及「物質資產」,不論在短期或長期,都可以輕易令貧窮的人「失去脫離貧窮」的能力,而這個過程可能是無法扭轉的。貧窮會令弱勢的情況更加惡化,再加上社會的緊張情緒,以及削弱(指情感方面、心靈的部分)在危機出現時預先制止及作出反應所需的社會凝聚力較不足的。另一方面,弱勢對貧窮人有更大的影響,因為他們面對危機(如疾病、死亡、失業及飢荒)的機會更大,而應付能力則較低。


  • 弱勢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成因來自社會、經濟、文化習慣及環境。弱勢的量度指標包括收入、失業、退休金供款、青年文盲及兒童營養不良等水平。因此,如能理解導致弱勢情形的多個範疇關係,將有助於制訂減低貧窮弱勢這方面的政策。


孫成熀 譯(1985)。『群體貧窮本質之探討』:1~14

林麗雲(1991)『中國人的貧窮文化』:18~113


現代社會的貧窮形貌

1970年以來,「貧窮女性化」、「貧窮老年化」已成為貧窮問題的新焦點: (Karger,Howard J. & Midgley,James,1994:215)


  • 「單身老人」的貧窮歸因主要是年邁,無法工作,其次是身心障礙或傷病;退出勞動力市場、積蓄不足、沒有良好的支持後盾(子女、親屬), 脫離貧窮的機率不高。年齡層越是後面(高)的人,發展機會更少,呂朝賢等(1999)說:發現台灣出生於1938年至1947年兩個人口年輪(層)男性戶長的貧窮率較平均為高,主要是因戰爭而無法擁有較高的學歷;因而帶來或無法脫離貧窮。


  • 「女性單親」主要因爲家計負擔者死亡而致貧,其貧窮持續時間較短,超過70%的家庭在九年內脫貧。在曾有脫離貧窮經驗的家庭戶中,超過半數是因子女長大而脫離貧窮。女性陷入貧窮的風險,一般而言,女性較容易受到家庭事件轉變的影響而陷入貧窮,例如:喪偶、離婚、養育子女;從這些方面我們則可以瞭解女性陷入貧窮與脫離貧窮的狀況,台灣婦女的貧窮多半是長期性的,在依賴社會救助的這段時間長短,取決於失去先生之後到孩子獨力長大。若單親母親在喪偶或離婚後落入貧窮,其領取社會救助往往就是十多年,需等到孩子長大賺錢,才能脫離貧窮。而老年婦女若於先生死後陷於貧窮,則需要終身依靠家族或政府來維生。


(Karger,Howard J. & Midgley,James,1994)。Controversial Issues is Social Policy.,Boston:Allyn and Bacon.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29~31

台灣地區貧窮問題的走向與對策擬議

我國社會救助秉持著「主動關懷,尊重需求,協助自立」的原則。


我們把它「簡單化」可以歸納爲:


  • 家庭教育方面
  1. 實施家庭教育
  2. 增強家庭功能,降低人們對貧窮政策的依賴
  3. 求學、教育機會均等化


  • 社會制度方面
  1. 發展經濟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
  2. 建立完整企業福利制度
  3. 提高社會服務人員的專業與素質,強化社會福利機構的效率
  4. 鼓勵民間(團體)自願參與社會工作(可補充公共機構的不足)
  5. 設置專門研究機構,藉以擬定出更加周全且有笑的對策
  • 救助服務方面
  1. 建立合理的貧窮線及認定標準
  2. 加強資料查證工作:由公正人士團體成立的「資產審查小組」
  3. 適當的安置貧窮、弱勢的人口
  4. 改善低所得地區的公共衛生與居家環境
  5. 與民間團體的結合,因應社會需被救助的對象
  • 貧窮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被緩和、抑制,但是卻未見到它真正的消失。自從人們開始有「社會工作」、「慈善活動」以來,濟貧的工作一直是「社會工作」、「慈善活動(救濟)」關切的焦點,而且它也成為了「社會福利」的前身。


  • 在傳統的慈善救濟出發點是基於「宗教教義的訓誡」,它是以個人、家庭或社區(教堂)爲中心,這些大致上勉強還可以應付當時少量的貧窮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結構的變遷,從工業、農業普遍的匱乏經濟社會轉型到以中產階級的富裕社會。然而,不合理的社會資源分配以及不健全的社會制度,常常使得社會中的資源不能有效分配到每個人(家庭),然而這些社會資源呢?都集中到了「握有嶄新生產手段與精進生產工具的資本家」和「具備雄厚政治資源的權力階層」上。


  • 解決的方法是由政府的公共部門介入,成為了處裡貧窮對策的主力。不管個人與家庭是貧窮直接危害的對象,即使是今天的台灣或每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也不敢忽略貧窮這個問題;預防、消滅貧窮已經成為每一個國家社會福利的優先主要政策之一,也是社會工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節。


  • 聯合國的作為

☆ 促使各國政府訂定良好的社會政策

☆ 1996年訂為國際消除貧窮年

☆ 每年十月十七日訂為國際消除貧窮日


王維林等(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245~248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貧窮與社會救助63~83

楊國區、葉啟政(1995)。『台灣的社會問題』:貧窮問題319~323

結語

  • 「貧窮」是一件很複雜的情,「貧窮」是一件讓人無法自己選擇的事情,當「貧窮」發在人們身上的時候,你可以看見:有人會選擇自暴自棄、逃避它,並且讓政府、社會大眾來幫忙他;但也有些人他們雖然接受了政府的幫忙,他們仍然過著力爭上游的生活,因為他們想要「脫離貧窮」。他們的故事情節是這麼相像,但是發展到最後的結局不盡然是一樣的。


  • 現今社會中許多人將錢財視為「首要」,但是他們卻忽略了自己的「初心」,將那份情感遺失了;錢財固然重要,但是內心是否充實,他是否還擁有著赤子之心呢?而他的純真善良又是否還在呢?一個人如果只是「缺乏金錢」那麼他只是物質上的貧窮,最可悲的是他的內心只認定金錢才是一切,那麼他就是那種貧中之貧的可憐人,因為他連內心最深處的財產都沒有…


  • 陳光 說 : 貧窮是一種觀念,而不是口袋金錢的多寡。

人類與科技不斷的進步、創新,許多人的ㄧ生常常只為追尋ㄧ個"財務"上的自由,他們甚至過了一輩子、花費了所有的心力,只注意到 "錢",也只看到了錢;但是他們卻往往忽 略了:你要讓「錢」為你做些什麼?「錢」又可以做些什麼呢?貧窮與富有的人不斷重複自己的行徑與方法,所以出現了當今社會 "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 的現象;然而這些都 只是來自於一個 " 觀念 " 的問題。


參考文獻

  • 中文:

呂寶靜(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貧窮與社會救助45~83

王維林等(1982)。『中外社會問題比較研究』:207~248

楊國區、葉啟政(1995)。『台灣的社會問題』:貧窮問題301~323

林麗雲(1991)。『中國人的貧窮文化』:18~113

李明政(1982)『貧窮問題與社會工作』:45~50

李明政(1990)。『透視台灣社會的貧窮問題』:42~44

陳光(2005)。『窮人永不得翻身』:整本的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29~31

林顯宗、陳明男(1985)。『社會福利與行政』:51~54

朱雲鵬(1987)。『貧窮問題之探討』:台灣地區資料之因素分解研究

孫成熀 譯(1985)。『群體貧窮本質之探討』:1~39


  • 英文:

Karger,Howard J. & Midgley,James (1994)。Controversial Issues is Social Policy.,Boston:Allyn and Bacon.


  • 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2%A7%E7%AA%AE&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