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理論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0月14日 (日) 05:35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參考文獻)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認知行為理論是由認知和行為主義演進而成的,包括了有三項的特徵:1.解決問題與產生改變2.重視科學方法3.監視和控制行為的認知歷程.
In the 1960s and 1970s,a growing number of psychologists showed that cognitive processes could be rigorously studied by using sophisticated experiments.And this led to some behaviorists to develope a modified view called cognitive behavorism.

4 材料都在,架構調一下會更好

認知行為學派

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behavioral Theories)與行為學派所重視的改變行為有所不同,認知行為理論或是治療模式所採用的觀念和技術是採用於行為主義、社會學習理論、行動治療(Action Therapy)、社會功能學派、任務中心治療法和一些根據認知模式的治療法,譬如說:理性情緒治療法(RET),而認知行為學派所注重的是一併改變思想和感受.
治療觀念的發展過程中,要在治療中很明顯的分開認知和行為並不容易,認知和行為兩派學者便往新方向做結合,除了直接改變認知狀態外,也做行為的修正,便走向認知行為治療的途徑.
較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趨向認知行為治療的學者有Frankl Ellis和Beck.而行為治療學派趨向認知行為治療的學者有Bandura,Mechembaun,Lazarus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基礎

(1)想法導致情緒與行為.
(2)情緒疾患源自於負向的思考.
(3)情緒疾患可以透過改變這樣的思考而得到幫助.(Curwen,Palmer,Ruddell,2003)

情緒、行為與認知

動機:心理學研究的是行為和心理歷程,包括個體外顯或內隱各種活動,而動機是促成個體從事活動的內在原因.例如生理心理上需求的匱乏、遺傳所決定的天生本能行為、外在的刺激而引起動機.
刺激:刺激會讓人產生反應和情緒,接著可能就產生了行為.

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式

當個體有某種需求存在,心理上就呈現緊張而失去均衡的狀態,並由此緊張使個體產生驅力,此驅力再使個體引發行為動機,促進個體活動,以滿足其需求(林正文,2001).Beck認為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式包含兩個層次:
(1)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人會依據生活經驗,建立個人認知建構基礎,而使人傾向於選擇和思考模式一致的信息.
(2)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基模:人的建構假設中,有些是極端消極的,因而表現出功能失調性態度.

人格的A-B-C理論

人格的A-B-C理論是理情行為治療及實務的核心 西元2006 休慧蘭 P358


  A(促發事件)←B(信念)→C(情緒和行為結果)
              ↑
                D(駁斥處理)→E(效果)→F(新的感覺)

意思就是A可以是事實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B是一個人對A所產生的信念,C是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適用問題

原本貝克的認知治療適用來治療憂鬱,現在認知行為治療法已經應用在更廣泛的問題上.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年輕的科學/治療(Curwnen,2003).對某些問題的治療效果目前仍不明確,但對某些問題,已有顯著而成功的結果.
(1)配偶問題
(2)飲食疾患
(3)廣泛型焦慮症
(4)憂鬱的住院病人
(5)重度憂鬱症
(6)恐慌症
(7)物質濫用
(Curwen,2003)
認知治療現在被用於許多問題,因為不只具有成本效益,是藥物治療的替代方式,又可以用在團體治療,較平易近人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未來方向

未來在認知行為治療研究上,可能會進一步的檢視病人與治療的配合問題(例如病人和治療師的性別,創傷最近的狀態,治療主題的配合等等)(Follette,Ruzek,Abueg,2004).認知行為治療有團體和個別之分,而認知主題在團體和個別形式,以及創傷主題的不同下,需要在嚴謹的研究下做決定.

認知行為治療

Aaron Beck的認知治療法

Beck認知治療法使用在憂鬱症上可分為五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1.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錫爾格門(Seligman,1975)
2.黯然無光的感覺 貝克(Beck,1976)
3. 缺乏社會增強 李文森(Lewinson,1974)
4. 認知的歪曲 卡斯羅、雷恩和西果(Kaslow,Rehm&Siegel,1984)
5. 社會認知 蔻爾(Cole,1991)
憂鬱症患者一再的受到精神上或外在的打擊,所以造成患者認為無論如何反抗掙扎,都是沒有任何的逃脫機會的,這就是所謂的習得無助感,而黯淡無光則是指患者對自己、這個世界或未來都覺得無意義,而任何事情都會往負面去做思考,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的,而大多會有這種思考模式幾乎都是幼年時心靈上的創傷所導致而成的.缺乏社會增強則是說憂鬱症患者他的個人行為在社會上或親情上得不到任何支持,得不到認同和肯定,他無法獲得從事正當行為後社會給予他的肯定與認同,而憂鬱症患者習慣遠離人潮,所以這會導致惡性循環.而認知的歪曲所指的是患者通常對自己的評價都是負面的,幾乎都是痛苦、不愉快的回憶,很少有快樂的回憶,所以有些患者常常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社會認知是指憂鬱症的孩子常常會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覺得自己不如人,而有些小孩則是很少從家庭和朋友方面獲得正面的回饋,他們就會產生了貶低自己的社會認知,如果這時再有一些外來的壓力,憂鬱的症狀通常就會浮現出來,而社會認知又與缺乏社會技能有密切的關係,通常小孩子會受不了這些壓力,有些個性會變的暴躁,有的會離家出走,這樣的後果則是引來更多的責罵和處罰,所以心情上的鬱悶會更難紓解.

Albert Ellis的認知行為治療法

Albert Ellis開始他的理性行為治療法是源於1950年的中期,他發現用一般的心理技巧去治療病患得到的成效並沒有那麼大的效果,於是他開始慢慢改變他的方式,漸漸的他越來越採取扮演主動的腳色,攻擊及反駁個案的不合理的思考,他也要求他的病患在治療之外的其餘時間做他安排的一些練習,而Ellis的這一種方法就是後來大家所知的理性情緒治療理論,所以現在Ellis也被稱呼為現今的認知-行為治療之父.
理性治療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完全醫治好病人現有的病情,而是要引導病患去改變去檢視他本身的一些價值觀,尤其是以困擾著病患的觀念為主.

Donald 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治療法

Meichenbaum是一個將認知行為運動做個統整的人,他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有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1.)幫助自己的個案了解他本身的問題所在
(2.)改變個案既有的認知、情緒、價值觀與行為
(3.)設法讓個案對這種改變與行為上能夠有更顯著的進步,與維持
Meichenbaum收集了許多有關於自己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元素,而這些元素裡也包括了Ellis和Beck所提到的重要元素,他也更近一步的統合了Ellis和Beck對認知行為治療所研究出來的方法,而發展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行為治療法.

限制

理情行為治療(REBT)2006 休慧蘭P393

 -否定和忽視當事人的生活層面
 -不特別注重治療者的溫暖和同理心
 -少運用潛意識動力、移情關係
 -面質性高
 -指導性本質可能誤用權力

認知治療

 -過度把焦點放在正向思考
 -否認當事人過去的重要性
 -技術導向
 -忽略治療關係
 -重除去症狀,無探索困擾潛在原因
 -忽視潛意識、感情因素的角色

結語

現代人患憂鬱症的比例是日益增高,而由以上提到幾位專家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可得到許多如何幫助患者的方法,然而在現今社會中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像有些青少年的行為偏差,憂鬱症患者越來越多,或者是一些精神病犯罪者的內心世界,其實他們大多都是希望自己能多被注意一點,希望獲得大家的肯定和支持,通常這些人會犯罪幾乎都有受過不平等的待遇、得不到肯定、無法實現自我或是其他許許多多的原因,其實只要社會上能為他們多付出一些關懷多付出一些愛心,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林正文(民90)。認知行為治療-用歷史故事詮釋的一項嘗試。台北:五南
Bernie Curwne,Stephen Palmer,Peter Ruddell(2003)。短期認知行為治療(楊大和,饒怡君譯)。台北:心理
Victoria M.Follette,Josef I.Ruzek,Francis R.Abueg(2004)。創傷的認知行為治療(楊大和等譯)。台北:心理
休慧蘭(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台北:雙葉

奇摩知識家,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2513245
認知理論之案例分析,網址→http://home.kimo.com.tw/socialwork_tw/socialwork/theory/theory-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