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 (個案工作)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8年1月15日 (二) 02:21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 評估為一個動態的過程,意指社會工作者針對案主問題進行訊息蒐集、分析與總結的過程。在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去修正,所以評估可視為根據現有資料所做出的假設法。評估也是指策定社會工作努力的目標與方針達成與否,亦包含著過去曾經達成的目標與方針、正面及負面的結果。(謝秀芬,2006)
  • 評估是針對實施的過程及結果的考量,可幫助社工員在類似案例中尋找出最好、最適當的處理模式,並可從疏忽或錯誤的經驗中改善服務品質。透過個案研討會的舉行與部門內部專業人員間的研討,可是評估更為客觀,亦可從不同專業間分享中促進成長。(萬育維,2005)
  • 了解案主問題的過程和結果,以作為採取行動的依據。(M. Siporin ,1975)
3 定義可更好。注意錯字。
內容不太對,上課我有說過哦!
還有,書看得太少了。
4 評估與預估是不同的東西,雖然他們可能使用相同的指標,但目的不同。
感覺上你並沒有很理解什麼是評估,是嗎?
英文文獻用在何處?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評估資料蒐集的方法

  • 問卷法:是指社會工作人員要球案主或者其重要他人,填寫已經設計過的問卷,以蒐集相關的資料來進行評估。
  • 觀察法:此方法是工作者在個案工作中最方便蒐集資料的方法,工作者可以在與案主的會談中,透過案主所表現出來的動作、語言、用詞、表情、情緒等等的變化,或者是透過案主和他的重要他人(家人、同學、老師、同事、老闆、同儕)之間的互動,來觀察出與案主有關的情形和訊息以進行平估。 社會工作者如果透過觀察案主在實際自然生活中的行為、態度、個性等與案主有關的訊息,可能比案主自己陳述的更為真實、實際,而也可能就觀察法而得知了案主所謂的問題成因即癥結。
  • 訪談法:由社會工作人員約談案主的重要相關他人,經由深入的交談以及對於問題的陳述、詢問來蒐集評估之資料。而需要透過深入訪談來解決的評估有:對於案主問題的性質以及問題嚴重程度的評估、對於解決案主問題的時候,會有的阻力或助力的評估、對於案主人在情境中的評估等。(更多了解人在情境中,請至人在情境中)

評估的要點

  1. 辨認情境中的所有部位。
  2. 針對每一部位,發展其對於需求的了解。
  3. 將情境中的每個部位排列次序,以顯示出它們之間的角色與關係結構,這便是情境的交流本質。
  4. 辨認情境中的需求及阻礙需求滿足的因素。
  5. 從交流的觀點來形成問題。
  6. 辨認所需的消息,增進了解所需的知識,以及在情境中運作的價值觀。
  7. 評估所收集到的消息。
  8. 辨認相關的社會政策、情境中的限制、所有相關部位的期望、以及情境中的線走資源和潛在資源。
  9. 辨認情境的可能改變對其他所有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

(節錄自林振春,社會工作 1993年 P.195)

初步評估的順序

  1. 接案工作者評估案主接受服務的需求。
  2. 接案工作者評估服務的可近性。
  3. 接案工作者評估案主的能力與與機構資源的可用性。
  4. 機構工作者評估案主關切的議題。
  5. 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發展出服務的契約。
  • 以上評估內容如評估結果為是,則將進行下一順位之評估。
  • 以上評估內容如評估結果為否,則接案工作者須將案主轉介至有適當資源的機構。

Evaluation.png

(曾華源等,2006)


基本上,初步評估是屬於預估,想更了解預估之內容可至預估(個案工作)

評估的原則

  1. 評估過程的客觀性:不應有主觀的想法或受到類似案主案情等的影響而產生“月暈效應”。
  2. 評估標準的可操作性:給案主的目標不要過於抽象,盡量具體化。
  3. 評估內容的實質性:可利用統計圖表來表示各種方法對於干預的成效之影響。
  4. 評估對象的整體性與特殊性:評估時需注意案主的文化背景及種族價值觀等較特殊之處。

(莫雷等,2004)

評估的種類

  • 一般性評估、階段性評估與過程性評估
  1. 一般性評估:是在個案工作進行過程中隨時都要對所收集資料來做評估。藉著個案會談來收集案主的資料並加以評估。在工作員與案主一開始接觸時,要評估案主的問題是否在本機構處理的範圍內;在了解案主之後,已和案主透過溝通建立了關係,社工員則要不斷評估與案主之前的關係(是否有情感轉移與反轉移等)且要進行調整;當社工員與案主建立信任關係之後,社工員與案主進一步的溝通,深入了解案主的問題之後,就要針對問題作多面向的評估。
  2. 階段性評估:評估整個工作的各階段過程對於最後的結果,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此階段性評估是成功良好的,可從當中找到成功的干預處遇方法,可作為以後遇到類似案例的介入基礎。“評估既是了解的過程又是了解的產物,評估是介入行動的基礎”(Siporin, 1975;引自秦炳傑等2002)。
  3. 總結性評估:評估計畫干預之後的成果成效和其的進行過程。成果成效評估的依據即為案主的問題是否獲得解決,或是案主本身有多少的改變;進行過程的評估則是在整個個案流程當中,工作者的態度、應對以及所使用的技巧、干預方法等的評估,即為評估工作者本身。
  • 質的評估與量的評估
  1. 質的評估:評估人類心理層面中無法被量化的部份(例如情感、情緒)。
  2. 量的評估:將人類的行為加以測量後量化,以評估。

(謝秀芬,2006)

參考文獻

  • 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萬育維著 台北市:雙葉書廊 西元2005年3月 
  • 社會工作,林振春著 師大書苑 西元1993年9月
  • 社會個案工作,謝秀芬著 台北市:雙葉書廊 西元2006年10月
  •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Dean H. Hepworth, Ronald H. Rooney, Jo Ann Larsen 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西元2006年2月
  •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Rex A. Skdmore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西元2002年10月
  • 心理諮詢師實用技術,馬志國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西元2005年6月
  • Helen Harris Perlman :Social Casework: A Problem-solving process.1957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