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24日 (日) 05:53 由 192.168.238.26 (對話) 所做的修訂 (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哲理))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工作不只是一種助人的專業,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和新興的學科,它的實施多源自於或根據其他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的理論。因為具有科學性的專業方法和濃厚的哲學取向,所以社會工作的實施背景包含有產生的背景、社會福利思想、社會哲學、價值體系等理論。藉由這些不同的脈絡體系來建構社會工作的理論模型。(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79頁)

社會工作的思想淵源

社會工作的思想淵源可以說是社會福利思想體系,當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主要源自於英、美兩個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變遷會影響各國社會福利的發展,所以在討論社會福利體系時,須兼論中、外兩方面的福利思想及世界人類共認的人道主義思想。(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一)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思想對社會福利的闡釋和後世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至為深遠,對於社會福利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孔孟荀三家的言論中加以尋求。(林萬億,民72年)

  • 孔子的言論

‧「丘也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主張財富平均分配。(林萬億,民72年)

‧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的內容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已有一個理想的社會福利具體的主張。(林萬億,民72年)

  • 孟子的言論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篇),在說明「仁政」是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政治主張。(林萬億,民72年)

‧本乎「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孟子離婁下篇)的精神。(林萬億,民72年)

‧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篇)的社會互助觀。(林萬億,民72年)

‧從仁心到仁術的思想,是今日我們推行社會福利行政的根基。(林萬億,民72年)

  • 荀子的言論

‧主張當政者應「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荀子富國篇)。(林萬億,民72年)

‧主張「群性」之重要,說明群性的維護,必以「分」和「義」為準繩。文中敘述精神與物質並重和社會與生態兼顧的整體觀。(荀子王制篇)(林萬億,民72年)

‧荀子的社會福利思想是現代「富國裕民」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基石。(林萬億,民72年)

我國的儒門三大家的社會福利思想,都以「大同社會」及「富國裕民」為目標,其表現於「周禮」所記載的保息六政中,具體的措施內容在周禮中也有記載,可以說是當今我們社會福利政策與若干措施的先驅。(林萬億,民72年)

(二)道家無為思想

  • 老子的言論

‧主張「無為」和「寡欲知足」,他的理想的社會模式在道德經中有加以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道德經獨立篇)(林萬億,民72年)

  • 莊子的言論

‧主張「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的最終詮釋是「上必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莊子天道篇) (林萬億,民72年)


  • 老莊的下「有為」思想有助於現代社會「居民參與」「交流計畫」的社會福利決策,鼓勵人民和私人機構多參與社會建設。弗烈門以道家的無為哲學,確立了「交流計畫途徑」。(林萬億,民72年)


(三)墨家兼愛思想

‧墨子在尚賢下篇理有提到「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此可視為墨家兼善天下,「兼相愛」「交相利」這種沒有等差的互愛及苦難力行的精神的精神,也是一種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風範。(江亮演,民76年)

(四)法家的實利思想

  • 法家主張富民以富國,「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管子治國篇)雖然富國強兵,但富國之本,在於富民。管子入國範的九惠之教中有提到「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間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管子入國篇),這套九惠之教是現代社會解決貧病愚弱的指針。(江亮演,民76年)
  • 商鞅主張調節貧富懸殊,以圖國強,「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疆。」(商君書說民篇),這是制度化的平均財富辦法。(林萬億,民72年)

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

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散佈於經律論中,也是當今社會福利思想的基石之ㄧ。以下是佛教教義思想說明其與社會福利間的關係。(江亮演,民76年)

  • 布施

布施以財物施於人為本,不過由於立場與環境不同,出家人則以法施,在家人應以財施;認為這種寬宏大量、給人方便,自己終會得到福報。(江亮演,民76年)

  • 福田

福田,即多行善事於前,將受諸福報於後。福田觀是大乘佛教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導致社會福利事業與社會安全制度及濟貧辦法的實踐。(江亮演,民76年)

  • 無盡

我國隋唐時代有僧人以「以宗教情操把傳法比喻如無盡的燈,以一燈燃著千萬燈,光明普照,自利利他,原始佛教僧伽團,施主喜捨之財物,可輾轉生息,以利伽藍營建之用。」這種觀念經營寺院並從事社會福利事業。(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慈悲

慈,梵文為真實友情,純粹親愛之意;悲則哀憐、同情之意。佛教的高僧均發大悲之願而興救世之心,所以對於賑濟、育嬰、養老、醫療等濟世事業,常視為佛教中發大悲之心而表現於外之行為。(徐震、林萬億,民72年;江亮演,民76年)

  • 放生

放生,是戒殺的表現,梵網經中有提及佛教不殺生戒。這種思想的建立有幾層演釋:(1)平等說,一切眾生平等當不可殺(2)輪廻說,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是自己前生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可殺。所以放生之慈悲,可拔苦與樂,故對於濟貧扶傾和救災救人視為當然。(江亮演,民76年)

  • 報恩

佛教提倡四恩說:三寶恩、父母恩、國王恩、眾生恩。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這是一橫面的觀念,此與中國古代倫理縱面的觀念,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交相輝映。(徐震、林萬億,民72年)

西方古典的福利觀念

西方世界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希伯來時期就已經有福利的關觀念:

  • 古希臘的幸福論(Eudemonism)

認為幸福是由與他人共享而得來的,富者要深覺愉悅,要獲得別人的喜歡和讚美,甚至想控制別人時,應該提供一些財富給予窮人。藉著這個觀念,窮人才有機會自富者身上獲得福利。(江亮演,民76年)

  • 古羅馬時代強調責任觀(Responsibility)

認為富者為窮人解決痛苦是宗教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同時,必須使受賑者不失去其尊嚴,富者也因施賑而益顯尊貴。(江亮演,民76年)

  • 希伯來人的公正觀念(Justice)

認為人們應該公平享有物質,據聖湯姆斯亞奎那(St.Thomas Acquinas)對此觀念的解釋,認為公正即大同與分配。大同,指個人依其貢獻而享有;分配,即每個人均公平享有財富。此為社會福利思想中社會公平的基石。(江亮演,民76年)

基督博愛的福利思想

  • 耶穌為基督教的創始者,他承襲了希伯來的社會思想,是一個救濟貧窮,救助死亡和安撫孤寡的人。由一種「神愛世人」的宗教思想,發展為「博愛世人」的基督教精神,對於以「助人」和「利他」為尊業的社會工作影響很大。(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耶穌不主張以物質福利誘人向善,而以精神的愛入升天國作為最高的善,事實上現代的社會福利措施,並不限於只是求生理上需要的滿足,更要使受服務者達到身心平衡,注意其心理的健康,這與基督注重精神的愛有不謀而合之處。(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基督教義強調身、心、靈三者並重,此種思想啟示了社會工作中對於身體與心理或物質與精神平衡發展的基本原則。(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聖經:「當愛你的鄰舍。」,這種觀念是當今社區組織工作的推動基石和可以推及整個社區發展共生共榮的真諦。基督教義特別強調工作者應有奉獻的愛心和謙卑的態度,是由於基督教義勸人應當用善意以愛眾人,面對不幸和困苦的人,均應施以憐憫的愛心。(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以當代社會工作的眼光來看,宗教的社會福利思想似乎偏重在慈善與補償性的服務,但宗教家利他、奉獻、博愛與救人救世的精神及以愛心助人和與人為善的思想,值得任何一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所探求和效法的。(徐震、林萬億,民72年)

人道主義的價值理念

  • 人道(humanity),就是待人接物的道理,也是一種人類追求真、善、美,發揚人性的一種哲學及價值觀念。極力主張尊重人性的尊嚴,與個人的價值,與我國諸子及宗教各家的行仁、兼愛、慈悲、博愛等思想並無二致。(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人道主義的基本概念可包含下列七項:

‧承認每一個人生而平等,不論其生活環境、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種族膚色、政治黨派或是行為模式,均享有與他人同樣的生存權利。這就是最基本的人道平等原則。(徐震、林萬億,民72年)

‧承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物的、心理的與社會的有機體。為了研究做人的真象,發掘人生的真理,人道概念強調使用理智與理性是最基本的工具。(徐震、林萬億,民72年)

‧個人與社會的存亡息息相關,因此個人與社會彼此間都有責任維護彼此的生存發展,為了使人道達到至善的境界,社會整體應該協助個人排除自我生長發展的阻礙與困難。基於仁愛正義,一個自由的人毫不猶豫地給予他人,他在生物的、社會的或文化的、政治的資源與遺產而享有最大的快樂。(徐震、林萬億,民72年)

‧承認人類生而自由。社會的組成目的在保護個人,關心個人,所以每一個人在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之下,都應該享有言論、出版、宗教信仰、集會、隱密、旅行及其他生活的自由。為了讓人道概念繼續存在,不可以缺少對於個人、團體及社區各種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徐震、林萬億,民72年)

‧每一個人的尊嚴必須得到尊重,不論其年齡、身分以及生活的環境,和在任何的時間均應享有人性的尊嚴。(江亮演,民76年)

‧人類不斷地努力,設法改進、重建、預防社會病態、罪惡、不公平的社會政治制度,這就是人道至美之表現。強調自我幫助、自我發展作為個人生長成熟與社區組織合作的方式,均不失為人類關係之美德。(徐震、林萬億,民72年)

‧所有的人均有追求自由平等、自我發展、自我決定與幸福生活的權利。(江亮演,民76年)

  • 社會工作中隱含了許多人道的理念,因此,自古以來社會工作者常以人道主義自居(humanita-rianism);而最簡約的說法(reductive)是認為社會工作的基礎是立基於人道主義上。(江亮演,民76年)

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哲理)

  • 哲理(philosophy)是一種哲學思想或價值觀念。社會工作哲理就是從事社會工作的基本信念,用以指導社會工作者發揮專業功能,達成專業目標。早期從事慈善救濟或社會服務的人,以教會人士居多,他們長期受到教義的薰陶,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人生而平等,而且擁有天賦的尊嚴。這種信念成為社會工作傳統以來顛撲不破的價值觀念。畢仁(Butrym,1976)在「社會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一書中,提出社會工作哲學思想主要源於三個信念:第一是對人的尊重;第二是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第三是堅信人有自我改變、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林勝義,民88年)
  • 哲學使我們了解並賦予存在於實體的意義,同時,也了解「我自己」、「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以及我們的歷史與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徐震、林萬億,民72年)
  • 社會工作與哲學的關係(廖榮利,民69年)

社會工作是一種藝術,一門專業;它不是一種哲學、科學,但社會工作的專業必須有其哲理和科學的知識基礎,所以說一個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哲學和科學的知識和態度。

‧哲學對於人類生存的意義提供解釋

‧哲學對人在世間生活的目標提供方式。

‧哲學對個人對他人和社會規劃出準則。

‧哲學對於人類理想生活境界提示遵循的方向。

以上各項是社會工作者在從事協助人們處理困難、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發展潛能和增強社會功能的專業活動過程中時時刻刻均須考慮的;尤其社會工作者要實現其促進人們改善生活環境、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型態、改變心理動機和改進社會生活功能的專業目標的步驟所須介入的思想和精神所在。

  • 通常用福利意識形態(welfare ideodogy)來顯示其涉及社會工作的主要哲學理念,而這套福利意識形態通常涵蓋四個理念:(徐震、林萬億,民72年)

‧人道的(humanistic)人的價值、自尊、自我實現、社會責任、正義與平等。

‧實證的(positivistic)所謂有價值的客觀化、科學知識、科學的道德理論、實利主義、客觀性、普及論與進步主義。

‧烏托邦(utopian)的理想之生活。

‧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的服務之理想。

  • 社會工作的理論架構

‧正義

正義是個抽象的概念,隨時代的不同,其社會對正義的價值判斷及對正義的解釋有異,這是締建現代社會工作理論不可或缺的一個主要因素。(蔡漢賢,民61年)

‧仁愛

愛是消彌窮與亂的原子,愛己、克己才能愛人,所以我們必須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境地。(蔡漢賢,民61年)

‧尊嚴

助人與受助者之間應在平等而自由線上,尊重或尊敬對方。俗語說:「施比受更有福」國父 孫中山先生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或「助人為快樂之本」等「服務人生觀」,這不但達到幫人的目的而且還顧到受助者的尊嚴。(江亮演,民76年)

‧互助

以往認為貧窮是罪惡,反對予以憐憫式的救助,如今認為個人的安危,足以影響全體的治亂,要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整體意識。西方社工理論堅持在整體意識下要有個體的尊嚴,一再強調為生存必須互助、人為生存必須工作,唯有團結方能了解以號召每個社區,每個社區內的諸份子相互團結、彼此幫助。這個觀念使社區有羣的意識,也使個人願以「有餘」助「不足」的願望藉志願服務來貢獻社會。(蔡漢賢,民61年)

人類的歷史都在互助、互賴的情況下延續下去,社會工作本質上是互助以「多餘」助「不夠」。(江亮演,民76年)

‧精進

精益求精,社會工作是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發生或再生,由於社會變遷很激烈,而解決或預防這些社會問題的方法也必須求日新又新精益求精才能應付得了。。(江亮演,民76年)

  • 社會工作理論之應用(江亮演,民76年)

‧須具備無私、無懼的獨立情操。

‧熱情負責,獻身此工作之敬業精神。

‧嚴守秘密、仁愛為懷的基本認識。

‧不因種族、貧富、性別、信仰而有偏頗待遇的平等信念。

‧急公好義,勇於負責精神。

‧須具精益求精,日新又新的鑽研技術,探求新知的態度。

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

  • 基本價值觀
  • 普遍為社會工作所接受的價值
  • 影響社會工作的一些重要價值觀

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

社會工作的實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