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行 6: 行 6: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
 
  
 
(一)儒家大同思想
 
(一)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思想對社會福利的闡釋和後世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至為深遠,對於社會福利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孔孟荀三家的言論中加以尋求。
+
儒家思想對社會福利的闡釋和後世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至為深遠,對於社會福利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孔孟荀三家的言論中加以尋求。(林萬億,民72年)
  
 
*孔子的言論
 
*孔子的言論
  
1.「丘也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主張財富平均分配
+
1.「丘也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主張財富平均分配。(林萬億,民72年)
  
2.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的內容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已有一個理想的社會福利具體的主張。
+
2.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的內容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已有一個理想的社會福利具體的主張。(林萬億,民72年)
  
 
*孟子的言論
 
*孟子的言論
  
1.「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篇),在說明「仁政」是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政治主張。
+
1.「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篇),在說明「仁政」是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政治主張。(林萬億,民72年)
  
2.本乎「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孟子離婁下篇)的精神。
+
2.本乎「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孟子離婁下篇)的精神。(林萬億,民72年)
  
3.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篇)的社會互助觀。
+
3.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篇)的社會互助觀。(林萬億,民72年)
  
4.從仁心到仁術的思想,是今日我們推行社會福利行政的根基。
+
4.從仁心到仁術的思想,是今日我們推行社會福利行政的根基。(林萬億,民72年)
  
 
*荀子的言論
 
*荀子的言論
  
1.主張當政者應「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
1.主張當政者應「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荀子富國篇)。(林萬億,民72年)
(荀子富國篇)
+
  
2.主張「群性」之重要,說明群性的維護,必以「分」和「義」為準繩。文中敘述精神與物質並重和社會與生態兼顧的整體觀。(荀子王制篇)
+
2.主張「群性」之重要,說明群性的維護,必以「分」和「義」為準繩。文中敘述精神與物質並重和社會與生態兼顧的整體觀。(荀子王制篇)(林萬億,民72年)
  
3.荀子的社會福利思想是現代「富國裕民」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基石。
+
3.荀子的社會福利思想是現代「富國裕民」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基石。(林萬億,民72年)
  
我國的儒門三大家的社會福利思想,都以「大同社會」及「富國裕民」為目標,其表現於「周禮」所記載的保息六政中,具體的措施內容在周禮中也有記載,可以說是當今我們社會福利政策與若干措施的先驅。
+
我國的儒門三大家的社會福利思想,都以「大同社會」及「富國裕民」為目標,其表現於「周禮」所記載的保息六政中,具體的措施內容在周禮中也有記載,可以說是當今我們社會福利政策與若干措施的先驅。(林萬億,民72年)
  
 
(二)道家無為思想
 
(二)道家無為思想
行 44: 行 41:
 
*老子的言論
 
*老子的言論
  
主張「無為」和「寡欲知足」,他的理想的社會模式在道德經中有加以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道德經獨立篇)
+
主張「無為」和「寡欲知足」,他的理想的社會模式在道德經中有加以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道德經獨立篇)(林萬億,民72年)
  
 
*莊子的言論
 
*莊子的言論
  
主張「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旡為為常」,「旡為」的最終涵義是「上必旡為而用天下,下必」
+
主張「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的最終詮釋是「上必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莊子天道篇)
 +
(林萬億,民72年)
 +
 
 +
老莊的下「有為」思想有助於現代社會「居民參與」「交流計畫」的社會福利決策,鼓勵人民和私人機構多參與社會建設。弗烈門以道家的無為哲學,確立了「交流計畫途徑」。(林萬億,民72年)
  
 
(三)墨家兼愛思想
 
(三)墨家兼愛思想
 +
 +
墨子在尚賢下篇理有提到「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此可視為墨家兼善天下,「兼相愛」「交相利」這種沒有等差的互愛及苦難力行的精神的精神,也是一種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風範。(江亮演,民76年)
  
 
(四)法家的實利思想
 
(四)法家的實利思想
 +
 +
*法家主張富民以富國,「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管子治國篇)雖然富國強兵,但富國之本,在於富民。管子入國範的九惠之教中有提到「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間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管子入國篇),這套九惠之教是現代社會解決貧病愚弱的指針。(江亮演,民76年)
 +
 +
*商鞅主張調節貧富懸殊,以圖國強,「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疆。」(商君書說民篇),這是制度化的平均財富辦法。(林萬億,民72年)
  
 
===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
 
===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

於 2006年12月11日 (一) 16:44 的修訂

社會工作不只是一種助人的專業,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和新興的學科,它的實施多源自於或根據其他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的理論。因為具有科學性的專業方法和濃厚的哲學取向,所以社會工作的實施背景包含有產生的背景、社會福利思想、社會哲學、價值體系等理論。藉由這些不同的脈絡體系來建構社會工作的理論模型。(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79頁)

社會工作的思想淵源

社會工作的思想淵源可以說是社會福利思想體系,當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主要源自於英、美兩個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變遷會影響各國社會福利的發展,所以在討論社會福利體系時,須兼論中、外兩方面的福利思想及世界人類共認的人道主義思想。(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

我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一)儒家大同思想

儒家思想對社會福利的闡釋和後世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至為深遠,對於社會福利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孔孟荀三家的言論中加以尋求。(林萬億,民72年)

  • 孔子的言論

1.「丘也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主張財富平均分配。(林萬億,民72年)

2.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的內容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已有一個理想的社會福利具體的主張。(林萬億,民72年)

  • 孟子的言論

1.「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篇),在說明「仁政」是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政治主張。(林萬億,民72年)

2.本乎「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孟子離婁下篇)的精神。(林萬億,民72年)

3.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篇)的社會互助觀。(林萬億,民72年)

4.從仁心到仁術的思想,是今日我們推行社會福利行政的根基。(林萬億,民72年)

  • 荀子的言論

1.主張當政者應「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荀子富國篇)。(林萬億,民72年)

2.主張「群性」之重要,說明群性的維護,必以「分」和「義」為準繩。文中敘述精神與物質並重和社會與生態兼顧的整體觀。(荀子王制篇)(林萬億,民72年)

3.荀子的社會福利思想是現代「富國裕民」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基石。(林萬億,民72年)

我國的儒門三大家的社會福利思想,都以「大同社會」及「富國裕民」為目標,其表現於「周禮」所記載的保息六政中,具體的措施內容在周禮中也有記載,可以說是當今我們社會福利政策與若干措施的先驅。(林萬億,民72年)

(二)道家無為思想

  • 老子的言論

主張「無為」和「寡欲知足」,他的理想的社會模式在道德經中有加以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道德經獨立篇)(林萬億,民72年)

  • 莊子的言論

主張「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的最終詮釋是「上必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莊子天道篇) (林萬億,民72年)

老莊的下「有為」思想有助於現代社會「居民參與」「交流計畫」的社會福利決策,鼓勵人民和私人機構多參與社會建設。弗烈門以道家的無為哲學,確立了「交流計畫途徑」。(林萬億,民72年)

(三)墨家兼愛思想

墨子在尚賢下篇理有提到「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此可視為墨家兼善天下,「兼相愛」「交相利」這種沒有等差的互愛及苦難力行的精神的精神,也是一種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風範。(江亮演,民76年)

(四)法家的實利思想

  • 法家主張富民以富國,「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管子治國篇)雖然富國強兵,但富國之本,在於富民。管子入國範的九惠之教中有提到「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間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管子入國篇),這套九惠之教是現代社會解決貧病愚弱的指針。(江亮演,民76年)
  • 商鞅主張調節貧富懸殊,以圖國強,「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疆。」(商君書說民篇),這是制度化的平均財富辦法。(林萬億,民72年)

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

  • 布施
  • 福田
  • 無盡
  • 慈悲
  • 放生
  • 報恩

西方古典的福利觀念

基督博愛的福利思想

人道主義的價值理念

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

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

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

社會工作的實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