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工作之模型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團體工作的模型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與實務工作的經驗累積資料,並且加上可利用的理論,加以整理出可供實行的基本形式,提供未來實施者的一個參考樣式。

4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
這個題目,應可寫的更好。

實施模型的建構

主要來自於兩類的基礎,第一類是由實地工作資料累積,然後將這些資料系統化的建構出一個模式;另一類是由理論概念中著手,再藉由著線性邏輯推演出一個可實行運作的基本形式。

米爾斯(Mills,1967)在小團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Small Group)中將其建構分類為:

  • 結構功能模型(Structural-functional model)

  假設只有在團體為了目標而成長,團體成員才能得到滿足,也就是團體必須滿足成員的需求,它也必須吸引與維持成員的旨趣;
且必須實現或達成對成員所需求的承諾。(林萬億,民83)

  • 統管成長模型(Cybernetic growth model)

  這類的團體成長依賴回饋。肯定團體中存在有一種媒體(agents),用以觀察與估量情境,而依所觀察的結果來行動;團體不只是生存,
而且能自我管制、改變方向,決定歷史;它們是可以累積和擴展的(林萬億引述Kata and Longden,83)

團體工作三大模型

界定的團體大同小異,主要分為兩類:任務取向和成長取向。任務取向在於完成工作、任務、政策、目標;成長取向在於參與者的發展和成長。發現在小團體的研究中,團體模型具有某種程度的清晰,而團體類型的區分也納入建構團體工作模型。在發展過程中,將團體工作模型區分為三大類,主要分別為:

  • 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 

是早期社會團體工作的傳統,企圖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取向。它的中心概念是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則功能是在增加市民更多的知識與技巧。
最大的缺點是不能產生配合問題的適切理論設計,不強調個人的動力,缺乏對個人需求的了解。(林萬億,民74)

  • 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 

促成社會團體工作整合專業體系,提供社會個案工作連結的機會。它的功能是治療個人和提供個人的復健。
治療團體是一種組成的團體,成員被工作者所診斷和決定的,所以自然和友情並不是考慮的因素。此模型需要建構在一個制度範圍內,則實行的政策在於去支持治療目標。
早期的發展就是如此,所以需要心理學的知識來支持對個人的了解。(林萬億,民74)

  • 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 

假設個人和社會之間是一個有系統的關係,互賴關係為社會的焦點。小團體則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發揮功能的場所,也是一個團體互助的體系。
團體工作者視為案主和團體,或團體與機構間的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物,此模型又稱居間模型(Mediating Model)。(李增祿,民84)

實務者運用之派別 (引述:李增祿,民84)

  • 發展派(Th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社會工作者不可以太局限於治療的角色,從此後整個社會界開始思考一些新方向。此派理論主要採用發展心理學,認為任何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因此在團體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導,扮演好個人的社會角色及發展個人的社會功能。

  • 組織和環境派(The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此派早期提倡並不明顯,整個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從是社區福利協社及青年會開始。近代,其理論基礎在社區的結構和功能,組織理論、小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學習理論、自我心理和社會化理論。團體的目標實現是將由機構、團體工作者、成員和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社來環境為個人行為模式之來源,也是影響其維持行為模式或運用改變行為的工具。

其他類型的團體工作模型

  • 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
  • 折衷模型(Eclectic Position)
  • 行為模型(The Behavioural Model)
  • 團體中心模型(Group Centred Model)
  • 任務中心模型(Task-Centred Model)
  • 廣界模型(Broadrange Model)

團體工作模型的比較

     社會目標 治療 交互 過程 行為修正 團體中心
1.目的 產生社會責任感 透過行為改變,以減除社會失調行為 產生自後我支持的體系 產生個人成長的結構-發展最好的生活適應和改變無用的社會環境與結構 學習社會行為 經由自然的發展過程達到互動
2.一般運作目標 增進社會化 產生個人之適應行為 產生自尊和團體的助長能力 從團體與個別成員的診斷中尋求脈絡 民主的協助推廣特殊的學習行為 不設定目標,而是由團體存在裡產生自己的目標
3.領導功能 達成社會化的團體設計 指導式的干預以達成治療目標 是為一個提供輔導與特殊技巧的有效資源 在團體發展中形成團體與個人的一般目標並隨時修正 教導成員各問題解決階段的行為技術 成為一位自然的、任意的、接納的,和非評價的成員
4.領袖角色 使能者 變遷媒體 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力 診斷師與目標設定者 專家和學習操縱器的催化員 互動的創造者與資源人力
5.領導活動 所有組織的任務 整個影響的形式 人際關係成長的主要催化作用 估計人際關係與發展階段,干預形成契約 建立團體目標、選擇成員、增強凝聚力,藉著直接與間接干預產生團體規範 預防自然互動時的危險,在適時干預
6.成員 參與者 社會功能喪失的個人 平等地位的個人 社會行為模式失調的個人 有同質的環境問題,具有互補的問題角色 通常是團體老手
7理論基礎 折衷的 角色理論行為理論

自我心理學 團體動力學

系統理論

場域理論

結合社會目標、治療和交互模型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團體發展理論 行為修正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團體發展理論

羅吉斯學派的治療理論(案主中心理論)、研究法

〈 林萬億,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民74,P86、P87 〉

參考文獻

1.林萬億 箸,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三民書局出版,民國74年11月

2.萬育維 編著,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出版,民國94年3月

3.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資料來源:中華社工網論壇 http://www.cncasw.org/jwzt/rwsg/2006-05/22/cms2942article.shtml

4.李增祿 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