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月17日 (三) 13:52 由 218.170.30.244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什麼是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人類行為與自然(社會)環境有系統的一門科學。此項科學讓我們更能夠了解其中的關係,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目的是在栛助個體來了解人類行為的社會文化、個人以及家庭之間交互作用。

生態學的觀點

  • 生態觀中強調全方位(holistic)和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transactional)關係,在與社會工作專業主張人與環境並存互補的基本概念相符,尤其是符合人在情境中(person-in-the-situa-tion)和當下(here-and-now)現實狀況考量的實施原則。因此,Germain 又把生態觀的社會個案工作典範命名為生活模式(life model)。(馮燕 李淑娟 謝友文 劉秀娟 彭淑華著,2004:P013~014)


生態學架構

生態系統

  • 生態學將人類和環境為個自單一卻又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斷地互相影響,它著重個人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交流關係特別強調(here-and-now)考量實施原則。此理論中點是社會環境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張惠嘉,2004:P2-37~2-37)
  • 微視系統(microsystem):指個人被置於核心,緊緊包圍著,是自出生起便最為密切的家庭系統,它與個人的交流最直接、頻繁,故影響力最大,例如:家庭、學校及同儕關係。(張惠嘉,2004:P2-37)
  • 居間系統(mesosystem) :中間系統所指的是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當兩二個或數個微視系統在價質觀念產生衝突時,通常會造成個體的適應問題(張惠嘉,2004:P2-37)
  • 外部系統(exosystem) :外部系統是由個體的外圍體制所構成,包括工作場所、社區組織與服務、家族親戚、大眾傳播媒體、法律服務等,個體居於其中,雖然不是主導角色但此系統卻間接影響到個體適應。(張惠嘉,2004:P2-37)

生態學理論

  • 生態學的理論和人在情境中由尋求連接個體和社會者成為社會工作實施的因素了。(Fisher Robert, Karger H.J 2000 P.14)
  • 生態觀的思想架構重要的基本概便念如下:

1.交流(transactions):一個人與其環境所形成的單位不斷會有互換交流發生,進而得以相互模塑,其意簡單解釋人以經由某些手段來改變環境以符合人的需求或期望,而人也可選擇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去符合環境同樣能符合自身的需求及期望,而且其實環境也非百依百順任由人去改變,某些環境是無法去做任何改變的,人只能選擇融入環境無法有自我。

2.適應 (adaptdness):指人與環境之間的各種交流均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意即人需要投注心力去改變環境或順應環境使結果能符合需要及期望,且有時自私的想去改變環境反而無法達到令自身滿意的結果,而是須改變自我的型態抓住環境中的機會也藉此改善環境達到滿足感。

3.生活壓力 (1ife stress):為達到生活環境中的需求所產生的過程會給生活帶來壓力,因為有期待所以面對壓力感覺是挑戰也是助力,生活壓力的形成經由外力的形成直接影響人情緒的平衡。

4.應對 (coping):人在面臨生活壓力時必須做內在情緒的處理及外在現實狀況的解決,如對應成功則有效控制或消除壓力源,反之則則受影響而造成容易對環境產生敵意。

5.定位 (niche):社區(社會)的成員所佔有的位置,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定位,定位的規則未必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或潛力。

6.棲身處 (habitat):一個人在文化脈絡下的物質與社會背景,與環境之間的交流若不順利會產生孤立、失去方向感等不良的壓力。

7.連結性 (relatedness):人與環境間相互依存,如嬰兒與母親般的的依附,人與週遭的人甚至寵物間發展出支持網絡,維持一個人生理、情緒及社會功能的均衡運作

8.環境 (environment):環境包含三要素:物質背景、社會背景和物質與社會背景在文化脈絡下的交錯,生態觀所形容的環境強調時間與空間構造並有助於瞭解生活事件的真實意義。 (張惠嘉 2004 P.3-5~3-7)

參考文獻

  • 楊語芸.張文堯譯(1997).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台北:五南
  • 張惠嘉(200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馮燕 李淑娟 謝友文 劉秀娟 彭淑華著,(2004).兒童福利;台北: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