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圖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態圖是一九七五年由美國Ann Hart-man所設計發展,為公立兒童福利機構之社工員用以評估家庭需求。目前已廣泛運用於各領域中,以為評估、計畫、處育的工具。(引自-蔡漢賢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P101)Hartman(1978,1984,1985)擅長在兒童福利領域裡運用界線的概念,憑藉著她在生態學福利心理學的知識,她創造了生態圖(ecomap)來協助工作者和領養家庭評估其優勢和限制。此生態圖不僅成為一個研究內部關係複雜度的模型,而且還可用來研究許多環境體間的連結。(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0~P031)

4 生活模式與生態圖的關係是?架構間的關連做的不夠好
4
定義需要再精簡,其餘的內容可以挪著下文
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明這個概念,文字重覆太多會有抄襲的嫌疑
文獻引用格式不正確
家庭史與生態圖的關聯在於....? 有關的部份寫出來,無關的地方就不用佔篇幅了
有相關的訊息可以連到站外的鏈結,但是你沒有引用他的想法,只是要做個補充,可以在文後開一個標題為「相關網站」,將此類的訊息放入。


家庭生態圖

家庭生態圖

家庭生態圖最早是由哈特曼(Hartman,1978)所發展的,它的基本圖構是家族樹(family tree),再擴大延伸到家庭的社會環境中。(引自-林萬億 民91 P343)我們藉由紙、筆畫出圖形及線條來描述案主家庭的內、外關係,並將案主家庭放在一個全形的(holistic)或生態的觀點來理解。

在評估時不只針對家庭,也包括家庭所存在的社區、團體、組織這些醫學及經濟協助、心理健康系統、學校、社會福利系統等及非正式資源及自然協助者。(引自-林萬億 民91 P343)包含了:擴大家族、重要他人、朋友、鄰里、自助團體等。

則目的是描繪案主與環境中各種資源之間的聯繫互動關係,藉以呈現家庭於社會系統中的角色定位,及家庭與外界社會環境之互動關係,有助於案主重新詮釋及預估其所處的社會情境,將別強調案主社區資源的運用情形。(引自-蔡漢賢 民89年8月 P101)

生態圖繪製過程通常由社工者及案主一起完成的,而生態圖更提供一個了解案主家庭問題與資源快速的掃瞄,讓社會工作者透過圖形來表達性別與單位,線條表示關係及強弱。

族譜圖(genogram):

族譜圖也是透過圖形來了解案主的家族關係,通常近溯三代為止,有必要時可再上溯到四代五代,尤其是傳統東方社會,家族較龐大。

族譜圖的用途是檢查家庭問題的世代關係,透過圖形可以知道世代脈絡下的家庭處境。(引自-林萬億 民91 P346)

社會工作者可以將族譜圖的一個世代或家庭的體系,畫成生態圖,以便了解世代家庭的模式和問題脈絡,以及家庭與社會支持網路之間的關係。(引自-林萬億 民91 P346)

家庭系統理論

Systems Theory

They are often a way of portraying Systems Theory in an simplistic way that both the social worker and the client can look at during the session.(引自-Wikipedia Eco-map , 2006)

  • 目前解釋個體與環境互動最完整的學說就是由Bronfenbrenner在1970年代所提出的「家庭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Bronfenbrenner認為家庭生態系統包括小系統(microsystem)、中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s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等四個系統,家庭是「小系統」的一種,「中間系統」為兩個小系統的連結,「外系統」為外在的環境脈胳,「大系統」是由外系統、中間系統、小系統受彼此直接或間接的互動影響;若因系統間的不適應於是產生改變則為壓力與危機的開始。(引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47.htm N.D)
  • 小系統(microsystem):是指與個體直接互動的人事物。
  • 中系統(mesosystem):是指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系統。
  • 外系統(esosystem):是指會影響與個體直接接觸的小系統,但個體未直接參與的系統。
  • 大系統(macrosystem):大系統指的是社會、文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的大系統,它影響著各系統。


来源:系統 解决方案

系統界線

  • 「系統」的用語乃源自希臘文,字彙本身是共同(syn)和設置(histanai)的組合。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以一般的分析模式對人體、個人、家庭、團體、組織、鄰里、社區、區域、國家、國際組織(如歐盟,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09)
  • 社會系統是一種社會組織模式,除構成的元素外,也具備了明顯的完整統一性,透過界線清楚地與周圍環境有所區隔,而它的次單位在相對穩定模式的社會秩序之中至少也有部份的關聯性。(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09)

圖示系統也分為:

一.開放和封閉的系統

開放系統(open system)是源自生物學家伯塔南斐(Ludwig Bertalanffy,1950)對生態學的研究,他相信有機體是與其所處環境互賴的。運用到人的組織上,人的性格與行為是與其所處世界互動的結果,人從環境中吸納元素,也給予元素。(引自-林萬億 民91年 P424)如果系統的界線可以穿越,那麼系統則為開放的系統。

如不能跨越的界線,顯示出系統的封閉性,或是當界線努力與外界環境全然劃分時,這也是封閉系統。(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3~P034)例如:大部份的宗教派會與世俗的鄰居建立起封閉性的界線。相對之下,同一族群的鄰里,因為大家都是自己人則以開放的方式自在的發揮功能。

二.垂直和水平的互動

Warren、Sanders和其他許多探討系統的作者都表示系統內部也會有某種的水平互動(譬如:在構成要素之間),那些穿越界線、發生在兩個分隔清楚系統間的互動,稱為垂直的互動。(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6) 例如:籃球賽的球員在練習的時候彼此間有水平的關係,如果他們因為在比賽中在於獎懲委員會面前表現出某個魯莽、錯誤的行為,那麼這個關係就是垂直的。 而每一個環境圈內,(例如:社會環境)所有的構成要素(例如:市政廳、機構、商會等)都會發生水平上的關聯。

三.回饋

一個健康的開放系統必須貢獻一部份的資源來控制環境中輸出的影響力,如此所獲取道的訊息可用來適當調整持續進行的內部行為。(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7) ex:教室的老師(每個人即是一個系統)可以透過非正式的回饋(學生似乎有興趣或是在微笑)、正式的回饋機制(考試測驗)來檢視他們的教學實際上是否真的有助於學生(環境中的其他系統)的學習。 而類似的過程也發生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官員和選舉人等等...。

回饋預定是要達成目的和我們原來的計畫一致,則稱為正項回饋;如果顯示出我們的結果和原來的目標是不相關時,則稱為負面回饋。(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7)

四.連結

交互系統間的連結或是大系統構成要素之間的連結,是系統取向實務的另一個基本概念。(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9) 當不同單位間或是系統間的交換式雙向的,而非一個操縱另一個的情形時,這樣的聯結通常式有效的。(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9)

這也適用於婚姻的解釋(兩個個人系統的連結),有如合夥關係般(兩家商業公司的結合。)

Lauffer(1982)提出了一些連結機構、助人專業者的過程。它引用了誇機構的個案討會、員工團體對於共通的標準和守則採用、分享昂貴的器材,以及整個領域中報告程序的標準化,創造有效的連結。(引自-江佩玲、潘英美 民90年 P039)

生活模式理論與社會工作

一.生活模式理論與生態觀念

生活模式的社會工作實施是一九七O年代後期到八O年代初期開始創立與引界到美國社會工作界的。(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1)

其代表性的文獻有二:

  • 其一為季爾曼等的「生活模式的社會工作實施」一書(Germain,1980);其二是基特曼等的「生活模式的社會工作實施」一文(Gitterman,1979),兩者均試圖從行為科學與生態觀念(ecological ideas)來探索人類生活的複雜性。(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1)

在他們的看法裡,早期的行為科學如社會學、心理學、以及人類學,對人類行為的分析,到後來加上地理學與歷史學對人類生活的生態面分析,提供了助人專業有關領域的科學依據。(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1)

  • 現代人羣服務(human service)暨助人專業(helping profess)如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輔導、諮商學、以及社會工作學等,均致力於協助人們在其生命循序中,從有效克服生命中與生活裡的種種難題,到適度滿足生活需求和發揮生命價值。

尤其像社會工作專業這樣與人類現代生活關係的行業,更須從生態理念中發掘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因為生態學所著重的人類生命有機體(human organisms)與其週遭種種環境因素間之互動,深值社會工作專業者認知與推廣運用,致使其專業服務理念之層次以及深度,更為周延與有效。(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1)

二.從疾病模式到生活模式

  • 與人類現代生活關係密切的社會工作專業(廖榮利,民75年)已從人的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即著重點只針對不良適應的行為,進入到「生活模式」。(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2)
  • (Gitterman,1979)即針對人生的各種不同階級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加以解決,並促使其達到發揮自我功能的最佳境界;而不再侷限於局部性和片斷面地謀求補救,進一步探行一種積極性與建設性的以提供其專業服務工作。(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2)
  • 生活模式試圖從傳統以下個案工作理念,突破到另一向度或層次的服務導向。

若將生活模式與個案工作理論相比較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每種理論都有其特色、風格、以及觀點,只是與其他理論比較起來,它們之間均有其相似與相異之處。(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2)

  • 就以生活模式理論與個案工作理論作一比較,似乎有其獨特的理由,因為它與個案工作理論比較,生活模式理論是比較傾向於個案工作,至於與其它社會工作方法比較,如社區、行政、團體等,其差異是比較大的。(引自-廖榮利 民76年 P222)

生態圖圖製內容

通常建構於家系圖之外,家系圖先畫在中央叫內部系統, 用圈圈(內.外部系統的界線)區隔開來, 將家庭以外的資源系統繪製於內部系統界線外,形成外部系統。(引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6052303122 N.D)

繪製的方式分二種,提供其中一種:

(1)單一實線代表正向關係,關係強弱以線條粗細表示

(2)關係線上加註斜線代表衝突或有壓力的關係,並以斜線多寡呈現壓力或衝突程度

(3)虛線關係線代表微弱及不明確的關係

(4)另外在關係線上加註箭頭則代表給與取的關係,起端為給與者


6個原則:

(1)圖形繪製需佐以文字說明

(2)以案主觀點為主,重要他人觀點為輔

(3)以焦點問題為繪製基準

(4)家系圖與生態圖,可以合而為一,也可以分開呈現

(5)生態圖應該定期評估,修正或重新繪製

(6)資源網絡可分為"社工處遇前""社工者轉介""案主及案家主動發掘"繪製

基本的家系圖的內容

  • 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及家庭組成結構
  • 職業情形
  • 社會活動、興趣及娛樂等
  • 正式社團(例如:教會成員,俱樂部會員等(如獅子會、扶輪社、慈濟功德會...等)
  • 支持性資源及社會互動的壓力,包含個體間、個人及社區間的互動

結論

社會工作者常以生態圖(Eco-map)描繪案主與對案主有重要意義週遭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也能分析案主與所處環境關係的助力和阻力,以及透過系統理論觀點,瞭解案主與外在環境之正負向關係和資源流向,更可以了解案主家庭問題情境的社會動力,以及其干預的完整策略,幫助案主與環境達到最佳和諧的適應狀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 廖榮利 民國七十六年 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 第十一章 生活模式 臺北 五南
  • 蔡漢賢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 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 發行者: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 作者:Benyamin Chetkow Yanoov 譯者:江佩玲、潘英美 社會工作實務:系統取向(第二版)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 初版一刷

  • 林萬億 民國九十一年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一版 臺北市 五南

英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