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2: 行 12:
 
===存在主義治療===
 
===存在主義治療===
 
存在主義方法是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而發展出來的,它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的決定論、復原論與機械論的人性觀。但是存在方法的基礎則是假設我們人是自由的。存在主義運動堅持人類的尊嚴、支持探索人類行為的新領域,並支持用各種發法去瞭解人類,並且運用很多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存在主義方法是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而發展出來的,它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的決定論、復原論與機械論的人性觀。但是存在方法的基礎則是假設我們人是自由的。存在主義運動堅持人類的尊嚴、支持探索人類行為的新領域,並支持用各種發法去瞭解人類,並且運用很多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
===個人中心治療法===
 +
早期Rogers發展出一套理論「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這套理論意謂著將尋求心理輔導的人看成是一位有能力負責的當事人,並且具有領導自我生活的人。漸漸的,這套理論影響了很多團體如:婚姻與家庭之輔導、不同種族、政治…等等。但這種方法現在已被稱為「個人中心治療法(person-centered approach)」。個人中心的理論是經由對治療者的過程與結果做的研究而研發出來的,他強調內在的力量,且當事人有所授與的權利與控制的力量,目的是要提升個人獨立性與統整性的層次,幫助當事人自我成長。但也意謂者不能將尋求諮商的人看成是一個依賴性的病人,而應把他看成是一個有負責任的當事人,讓當事人更能面對現實的責任。
  
 
==心理治療的歷程==
 
==心理治療的歷程==

於 2007年12月25日 (二) 03:55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指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去幫助心理或情緒受到困擾的人。治療師透過與治療者之間所建立的特殊關糸,以減輕或改善治療者所受到的困擾和痛苦,進而達成心理健康的目標。(林家興、王麗文,民90年。心理治療實務,心理出版社,台北)

3

心理治療的目的

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個案透過自我探索的方式,去瞭解自己的問題跟問題所延伸出來的情緒、想法跟行為。透過治療師的協助來改善不適應的行為,減少自己被情緒操控,也提供個案一種健康的治療關係與人際經驗,來改善個案的身心狀況,培養自尊跟信心,進而提升自我概念與人格成長,以重建自我價值。

心理治療法

行為治療法(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的主要取向有Skinner的極端行為主義,是完全不考慮認知因素,只重視可觀察的行為。而Plovlov、Hull、Miller…等人的古典制約,他們認為行為有其內在的中介歷程,透過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及洪水法(flooding)來改善恐懼的行為。此外,在社會認知理論中則強調行為是由外在事件、外在強化和認知的中介歷程下而組成的。行為治療法特別注重消除個案的不良行為,且幫助案主建立新的行為。所以,治療者的工作不僅僅是在消除不良適應的行為而已,也是在幫助個案以適當的行為來取代不良的行為。在治療上,治療者也必須主動與指導案主,並且提出適當的方法。但是,案主本身也必須主動地參與目標的選擇與決定,保有作改變的動機與完成治療活動的意願。

存在主義治療

存在主義方法是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而發展出來的,它反對心理分析與行為主義的決定論、復原論與機械論的人性觀。但是存在方法的基礎則是假設我們人是自由的。存在主義運動堅持人類的尊嚴、支持探索人類行為的新領域,並支持用各種發法去瞭解人類,並且運用很多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個人中心治療法

早期Rogers發展出一套理論「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這套理論意謂著將尋求心理輔導的人看成是一位有能力負責的當事人,並且具有領導自我生活的人。漸漸的,這套理論影響了很多團體如:婚姻與家庭之輔導、不同種族、政治…等等。但這種方法現在已被稱為「個人中心治療法(person-centered approach)」。個人中心的理論是經由對治療者的過程與結果做的研究而研發出來的,他強調內在的力量,且當事人有所授與的權利與控制的力量,目的是要提升個人獨立性與統整性的層次,幫助當事人自我成長。但也意謂者不能將尋求諮商的人看成是一個依賴性的病人,而應把他看成是一個有負責任的當事人,讓當事人更能面對現實的責任。

心理治療的歷程

諮商與心理治療

一個專業的諮商者或治療人員,輔助目標通常包括1.自我實現2.增加反應和應變的能力發展、愛及工作的能力3.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進而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但諮商者或治療人員也必須去了解一個人的概念架構或目標的發展,擴展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個人生活目的或目標)。可是,不管諮商者或治療人員在面談時對當事人說了些什麼,其實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心理。

參考文獻

  • Raymond.Corsini&Danny Wedding 譯者:朱玲億.林美薰.李立維.趙家琛.李島鳳.游淑瑜.周士雍(民89)。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臺北市
  • 林家興.王麗文(民89)。心理治療實務,心理出版社,臺北市
  • G.Corey 編譯:黃德祥 (民73.民74再版)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 Allen E. Ivey ect. 譯者:陽琪(民71.民79五版)。諮商與心理治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