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理論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工作理論雖然與社會的工作理論有明顯差異性,因此、有些學者將社會工作理論劃分為:個案工作理論、團體工作模型、社區組織的理論體系等,佩恩(Payne,1997)將社會工作裡混分為三組,依活動目的不同反身-治療,促進激發個人自我成長與實現,並且追求個人的最大福祉;就個人而言,則指其生活之家庭、以障礙者家庭為例,家庭中成員的個別狀況與互動,面對面處理問題(關注的是個人)並且逐一執行,任何專業都必然停留在較低狹的層次上,因此不同的理論或是模型可是針對不同的對象或是情境與其功能而言,將不同理論加以歸類分析、則有助於社會工作者了解其適用性。依據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林萬億/2002>一書中提到將系統的觀點歸類為:微視理論、中觀理論、巨視理論等三個層次。 就社會工作的微視理論劃分為以下四個理論觀點

3 你可以將你的第一行唸一次嗎?文章內容很多,但沒有消化整理。會不會自己也讀不懂?
還有,參考文獻好像不實吧?
2
完成度還很低
定義需要改進
架構需要改進
文獻引用格式不正確
老師上課有提過這個概念,應不致於寫不出來吧!
我看不出「社會系統」與「微視理論」之間的關係

心理動力理論

依據佛洛伊德之研究,人類行為來自其心智經由刺激和個人對社會環境而受其影響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分為兩個概念

  • 心理決定論:人的行動及行為發生皆是透過思考的過程、而不是因為個人的一時興起所產生
  • 潛意識:意識有監控與控制的功能,藉由意識我們可以控制知覺、記憶與心智的能力(引自,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s p133 佛洛伊德 潛意識層次之分析);例如,一對成功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以樹立好的榜樣,因為在這樣的認知下得知成功是如何去爭取的。
  • 人格與變態心理學:就佛洛伊德人格理論由本我(是尋求快樂的來源)、自我(是監督者、在我們內在人格與外界的警示燈,根據現實情況來指導行為,例、在兒童期需順從父母、只有父母說是不能有反抗、即使心中有所不願意,因為在順從的情況下往往較能達到需求目的),如果案主的人格發展是呈現開放的體系,那案主的自我是可以改變和不斷的成長,超我(是屬於理想化的父母、符合父母的需求、符合社會規範,發展道德原則,以引導自我),在與個案會談中經由對人格分析理論的了解,更能清楚掌握個案基本需求、與所為何來之原因理由。
  • 治療:在助人的過程當中社會工作者與個案之間的關係,因不同時間階段之運用、產生不同效果,再進行治療程序時需要求個案回到最原始所謂「空白螢幕」,以免因受到個案情緒影響而產生情感轉移與反轉移,這雖是激發潛意識想法的一種方式,就精神分析理論往往是將重點引自最源頭徹底解決行為困擾的方法。社會工作受到心理動力理論影響最深也最早,幾個相關個案工作模型均受其影響(引自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林萬億著 p197)
  • 心理社會治療:心理暨社會學派關注的重點是在改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再治療過程中兼顧一個人成長過程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層面的因素。在心理方面:減低案主的焦慮不安以及功能失調的現象。社會方面:改善環境以解決當前的問題。生理方面:促進人們健全的成長,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及生活功能,並增進案主自我實現和滿足感,已獲得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平衡與滿足。社會個案工作就發揮功能是以處裡個人的、心理的到社會制度面的問題。

這個模式亦即生態理論系統-微視面的服務以整體來看待問題的處遇社會工作所要努力尋求問題是:一、案主為什麼會需要社工來幫忙解決問題?(案主的問題所為何來),二、為什麼社工員能影響案主、進而幫助案主(社工員幫助案主的力量或精神支柱來自何處?)就微視面觀點:個人→家庭→同儕團體→在系統中的個人,例如教師。對個人密集的處遇←需要介入(服務)

  • 問題與解決模型:以問題為解決基礎需對人的問題先有正確的了解,不論是對造成問題的原因和處理問題的計畫都需要考慮案主的環境、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家庭發展的階段是否支持或反對,再就其評估結果設計發展處遇計畫,過程中案主與社會工作者、不論在那一階段都必須共同努力處理及預防因為:

1.問題是在每天生活中發生與處理 2.有時問題的情況是可以測量的,例個案對薪資的要求 3.問題的處理是需要有責信的因每給個案一個解答時,社會工作者的態度必須是誠信且可靠的 4.預防重複問題的復發性,再解決問題的同時整套計畫是否完整,應隨時隨地自我審視與督促,有任何一個問題處理不當對往後個案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感將大打折扣,因此對任何動作都不能有閃失

  • 自我取向的個案工作: 問題解決的社會個案工作以4P的思考(1.一起工作的人2.工作的地方3.代處裡的問題4.過作過程。引自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林萬億著),自我問題解決的取向亦受到個人心理自我防衛與調和心智,因此、社會學家勾斯坦,將自我取向的社會工作實施分為三個重要階段:1.評估(assessment)、基於自我了解與案主互動,建立關係。用心傾聽、並鼓勵案主表達自己的需求,適時的對案主進行觀念澄清、聚焦、讚許、詢問、反應等等。2.干預(intervention)將所蒐集的資料整理分析,確認案主的優勢條件,將問題「部分化」以選擇必須做的事情之優先順序,讓案主一起參與決策及要解決的問題進而發展一套特定行動的計畫案。3.工作者與案主的關係:運用介入的工作技巧幫案主將能力聚焦於所要解決問題的目標上,支持案主運用案主優勢條件。

認知行為理論

  • 社會學習:通常人們會主動參與在自我學習的過程裡,透過社會學習是觀察其學習結果,模仿則是社會學習的過程。當觀察者再進行觀察時,對於受觀察者的行為、模仿動作或在當下所處的環境,皆須將其作為紀錄以作為未來訪談的提供
  • 認知學習: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控制的媒介,能自我控制的人就能抗衡壓力、痛苦或情緒干擾、延緩誘惑,建立實現自我生活的指標與目標‧認知學習尚涵蓋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幫助人們能自助且控制自己的生活‧在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抗衡技巧、問題解決、認知再建構以及結構認知治療等

危機干預

在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中,社會工作者經常接觸到潛在災難性生活事件或處於危機中的人們,幾乎每天都在提供危機處理及調適服務,在危機處理階段中將其問題分為:醫學、心理、社區等,尤其以自殺防治中心、學校(兒童受虐)、受暴處遇中心等的危機處理所提供的服務協助。在危機處理中社會工作實務決定是否提供處遇、為誰提供服務、及用何種呈現等學者提出以下假設:

  • 1.危機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遭遇到的經驗,如疾病、意外傷害等
  • 2.處在危機中的個人會出現情緒失衡、社會解組、認知失調與生理症狀,如對以慣用的解決方法不再受到重視時,所產生的焦慮、自我中心等
  • 3.危機是一個有時間性,發展性的歷程,如焦慮的產生將隨著事件變化而增加
  • 4.再失衡的階段中、人們會本能地努力奮鬥以回復生活的均衡,如面對危機所造成的壓力、此時資源的介入能盡力回復原本生活均衡需求
  • 5.處在危機中,出現高張情緒的個人對於協助的接受度高:在強大的壓力下、有堅強的信心接受重要他人的協助,其效益將比事件過後在處理來的優越
  • 6.是危機也是轉機:只要資源運用的當、問題的產生很快能獲得解決(引自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Rapoport,1970;Panze,1983;Pitcher&Poland,1992;Ell,1996;曾華源2002b)

任務中心模型

任務中心主要強調以案主為中心,並強調是有時間限制、目標明確清楚、服務簡潔扼要,案主的問題往往偏重在生活上,因此當案主來求助時所呈現出的問題將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希望能藉此同時處理已發生或未發生的事件,此時社會工作者必須清楚了解個案尋求問題的重心務訴求點:1.人之所以有問題是能力暫時受限制、非病理因素所影響2.了解案主解決問題的障礙是來自環境或資源不足3.當個案陷入問題困境時是否產生改變的動力或是個人適應能力問題4.人皆有改變的動力,如果只是想減輕睏難到可以忍受的程度時,其改變是否真確?5.個案了解到問題的產生何來,是處於平衡狀態下引發個人能採取解決行動;雖任務中心型式被批評為對嚴重的社會問題僅能做最小的回應,由於在任務中心內社會工作者將問題切割後再逐一解決,但、最後還是受到社會工作者廣泛的使用,主要它是以短期、證據為基礎

社會系統

Warren(1963)指出,系統(systems)係指持續存在於各單位之間的關係,並且存在於一種互動的常態模式中(引自江佩玲、潘英美譯,民90,頁9)社會系統觀點提供一種預測人們和各種社會結構所形成之相互連結網絡的一面網。系統層次就微視層次而言:係指個人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或彼此互動的社會或物質環境,且其接觸或互動可維繫一段時間。如家庭、學校、社會機構和休閒場所等。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生態系統模式很清楚的表達出,所有系統的存在皆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一套補彼此影響之相互關聯、相互依賴和互動的(Miley,O'MeliaDubois,2001:46);個人和其所處的環境是不可分的,它提供社會工作者一種概化人與環境間關係的方法。社會工作者要能以綜容性的觀點著手,亦即要以「個人─環境交換」的脈絡來界定案主系統的困境;個案和其環境脈絡以微視層次觀點:焦點至於個案的人格、動機、情緒和其他個人的特質。為能夠充分掌握案主與週遭環境彼此間的互動和影響,個案需求和資源的評量也必須考慮到人─環境間的關係,因而,在整個體系裡,案主被視為是一個同等的份子,而非僅式環境的受害者。


參考文獻

林萬億著(2002年):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社

劉鶴群‧房智慧譯 (2005年):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

徐震‧林萬億合著 (2000年):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源協 陳伶珠 童伊迪合著 (2004年):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雙葉書廊

Robert J. Sternberg 校訂:鄭昭明 譯者:陳億貞 (2006年):普通心理學, 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