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一個非理性的哲學思想,它強調個人切身的「親在」、獨立自主跟主觀經驗。就是要 人有自我察覺的能力,是不是要去做任何行動、決定以及改變,都是要依照著自己心裡的意思而行,讓人體會到自己有存在的 價值。

2 你的定義完全不行,也看得出來你還沒看說。
4 沒有消化吸收。
 文獻引用格式不甚正確、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英文文獻用在那?

由來及發展

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開始形成--->20年代,逐漸體系化--->二次大戰(1939-1945)結束後一段時間,擴展到整個歐洲 --->50年代,遍及美國及全世界--->60年代以後,人們不再高談闊論,因為已經深植人心。

產生存在主義的社會歷史條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帶給歐洲很大的苦難,其中德國受傷最重,人民經歷了災難、痛苦、不幸、恐怖 跟絕望,長期以來戰爭所帶來的犧牲,人民遭受到肉體上的傷殘、心理上的煎熬以及物質上的缺乏。所以人民就對生活失去了 信心,開始不相信別人,厭恨別人,覺得只有自己是最可靠的,也覺得一切都會隨時消失。存在主義就是在這些背景之下促成 的。

一次世界大戰~20年代中的存在主義

萌芽在德國並不是碰巧,在19世紀以來德國靠普法戰爭取得大量賠款迅速成為強勁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便開始有強大的野 心跟老帝國家奪權,也積極的發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經濟崩潰,全國變得很亂,在國際上也被孤立了起來。再 加上1917年時蘇聯10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使得德國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對社會國家更加失望。此階段的德國都沉浸在失望絕望 當中,在這期間的文學、歷史學跟宗教都受到了影響,都變的很悲觀。 這個階段的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是德國的「雅斯培」,在他的著作<世界觀心理學>中訂定了存在主義的基礎內容跟方法。它 主要描述:存在主義是討論人的生存問題,把人都分割開來,丟掉人一般的習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2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存在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只用了10多年的時間,迅速的重整軍備,走回軍國主義的老路。在這期間,整個歐洲跟全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20年代末的經濟危機給各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在許多人的心靈裡留下很深的傷痕,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心理創傷,又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存在主義在20年代末期形成體系,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鞏固跟成熟起來。在這一時期,也像存在主義的萌芽期,在文學、神學領域出現了許多相似的學派,他們都和同時代的主要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海德格唱一個調子。20年代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存在主義的體系化主要是由海德格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存在主義的發展還奠定了此後存在主義兩大派系的平行發展趨勢。


(參考 高宣揚 (1993)。存在主義,遠流出版社)

存在主義治療

自我察覺能力

我們身為人類,我們可以做決定和反省,自我察覺得能力越高,我們生活的自由性越高;所以生活要更美滿,我們就要增加我們的自我察覺能力。 可以拓展的察覺:

  • 我們是有限的,我們並沒有無窮的時間去實踐在此生所有想做的事。
  • 我們有採取或不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不採取行動也是一種行動,但是採取了行動,我們也就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創造我們自己的命運。
  • 意義並不會自動出現,他是在我們追尋獲探索特定目標時的產物。
  • 存在的焦慮:它基本上是一種對自身自由的意識,是生活中本質性的一部份;當我們在拓展各種可能選擇的覺察能時,同時也增加了承擔這些選擇結果的責任感。
  • 我們難以避免會陷入孤寂、無意義、空虛、罪惡和孤獨中,但是基本上我們都是孤獨的,但是我們都有機會可以跟其他的生命產生連結。


自我察覺是大部分人類能力的基礎,所以決定拓展自我察覺是個人成長的首要條件。

  • 他們會發現自己為了逃避在替自己做決定時所產生的焦慮,因而不做選擇,以「依賴的安全感」取而代之。
  • 他們從他人的讚美跟肯定中尋求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從自身尋求肯定。
  • 他們了解自己可以從新做決定,並且學習到自己用許多方式被過去束縛著。
  • 他們會了解,自己是這麼在意死亡跟失落,以致無法欣賞生命。

自由和責任

我們個人都擁有自由,所以我們都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夠替我們的命運作決定,即使是別無選擇的被拋棄於這世界上,依 然有權去決定自己的命運。對存在主義者而言,自由和人性是相通的,自由跟責任則是密不可分,就是說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 命運。就像自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但是也是在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前提,所以自由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行的,他是有一 定的限制的,我們可以去抵抗這限制,但是我們終究要對自己的行為決定負責。在存在主義治療中,諮詢者必須告訴當事者, 即使他們一收都在逃避中度過,這也是他們自己做的決定。

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一書中提到諮商者必須做到兩項基本工作:

  • 邀請當事人去認清自己是怎樣讓他人來替自己做定的。
  • 鼓勵他們往自主的方向前進。

創造個人認同,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 存在的勇氣

當事人最大的恐懼是發現他們沒有自己存在的核心,沒有自我,沒有內容。存在主義治療者起初會加強他們甚麼都不是、是替代品、是個空殼,之後存在主義治療者會問他們這樣的感覺如何?是否想讓這感覺延續下去?如果不想,要怎麼去尋找方法取 代這感覺?當他們承認這恐懼,之後將這些恐懼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感覺就會不那麼難以抗拒了。

  • 孤獨的經驗

當我們體認到除了自己之外,不能依賴任何人給自己肯定時,孤獨就會產生。就是說,我們必須獨自賦予我們自己生命的意 義,必須獨自決定自己如何過活。我們必須學會傾聽自己,之後要先自己獨自站起來,才能在別人之前穩穩站好。

  • 關係的經驗

治療者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當事者如何去分辨他和別人的關係,是一種精神依附,或是一種雙方都能從這樣的關係中獲得生命 肯定的關係。治療者也可以激勵當事者他在這之中得到什麼,也可以帶他們探索,如何才能創造出健康性的成熟人際關係。

  • 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搏鬥

治療者挑戰當事人去檢視他們用什麼方式放棄了自我認同。就是治療者去促使當事者如何替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行為決定 負責。

追尋意義,目的,價值跟目標

當事者拋棄了舊觀念後,卻找不到可以取代的新價值,心裡正處於空窗狀態時,這時治療者的工作就是領導他們去一個新方 向,帶他們去尋找新的價值,並且;治療者必須相信、信任當事人有能力去找到他們自己的內在,且能夠提供他自己有意義的 生活價值。當人生活沒有目標時,總會感到生活沒有意義,會有空虛感,這時就是必須去創造新的意義、以及建立新的價值。治療者的功能不是直接告訴當事者什麼是生命的意義,而是點出一點;即使是生活在窮困、受到苦難,他們還是能在自己生命 中探索出意義。


(Gerald Corey原著,修慧蘭 校訂,鄭玄藏 等 翻譯 (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雙葉書廊)


文獻

  • 鄔昆如(1972)。發長中的存在主義。先知:台北。
  • 李天命(1976)。存在主義概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 高宣揚(1993)。存在主義。遠流:台北。
  • Gerald Corey原著,修慧蘭 校訂,鄭玄藏 等 翻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雙葉書廊: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