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動力"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命週期模型)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0 次修訂)
行 1: 行 1:
{{Version|2007/10/14|}}
+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是指團體成員間互動時所產生的力量,因動力使團體的運作可以開始並持續下去,團體動力會影響個別團體成員及整體團體的行為,團體動力通常包含溝通與互動模式、凝聚力、社會整合和影響與團體文化等四個面向(夏林清,1994;莫藜藜,2008)。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
'''團體動力'''它和其他學習型團體是不一樣的,它主要融合了很多助人工作的專業訓練,統一整合了外在互動和個人內在的觀察;也進一步的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溝通技巧、了解他人和自我成長與了解,也更增進了個人和團體間的互動關係更增加其領導的能力。
+
  
團體動力是用來形容團體在達成目的的過程,有的互動關係;是小組團隊內成員和成員間的摩擦互動,進而產生的一種默契、一種理念更是一股力量。
+
4 清楚些了,團體動力其實並不是你寫的標題本身,而是在其中可以觀察到的一種力量。希望有幾會你可以把這點寫入。
  
人類在行為經常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此等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運作與結果,即為「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團體動力是只某社會團體之所以行程的原因,及維繫團體功能的一種力量或一種方式。''' (徐西森 著  民86 團體動力學團體輔導)
+
==團體動力四個面向==
 +
===溝通與互動模式===
 +
*溝通是一種人們互相傳遞訊息的過程,溝通過程應有一方將訊息或知覺表達成語言或是符號,傳遞訊息號,另一方將接收到的訊息吸收,給予回饋或是確認訊息。溝通可以是口語、非口語或是以文字方式表達,團體溝通時,發展出不同的互動模式可能對於團體有益有害,需視互動模式的建立與溝通方式為何,溝通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技術和方法,來改善人際關係,或是爭取別人的支持,以及解決一些問題(宋鎮照,2000;莫藜藜,2008)。
 +
*良好的溝通方式可促進團體工作的效率,並製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以利完成團體的目標。溝通的功能有以下四點:
 +
#激勵士氣功能:藉由溝通討論、協調,可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而溝通良好的團體中,成員也會有受到重視的感覺,並願意更加投入團體活動,接受團體與認同團體。
 +
#控制功能:藉由溝通的方式,可以預防或限制某些事情的發生而達到控制成員,目的是把握團體運作的效率,使成員行為能被團體掌握,以減少失誤。
 +
#表達情感功能:成員藉著溝通,與其他成員分享的自我的挫折感或滿足感,這屬於「情感性溝通」能夠滿足個人情感需求、支持和滿足社交的需求。
 +
#傳遞資訊功能:溝通可以讓成員彼此分享到資訊,也唯有資訊充分以能做良好決策,透過資訊的分享,更可以提升成員瞭解團體的狀況。
  
團體動力的四種意義:
+
*互動是一種過程,而互動可透過身體、語言、非語言、情緒、理性等等行為表達,若沒有互動就沒有團體,因此互動基本上是團體最重要的核心動力。互動的過程:
 +
#始於注意:當位於同一情境的人們,在進行互動前,必須始於彼此的注意並決定是否要互動。
 +
#溝通意願:要企圖要與對方溝通行為時,可運用語言、面容、表情、眼神、姿態等口語和非口語的方式,來表達其意思。
 +
#相互表態:要相互了解並體會表態時,從對方的行為與表情來解釋對方的想法,並瞭解對方的行為傾向與期望。
 +
#調整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已經瞭解到對方的想法與意向後,將會選出最適當的行為反應對方,以維持雙方的關係(宋鎮照,2000)。
  
1.團體動力是只在任何時間內,發生在團體哩,包括被察覺到或未被覺察到的一些現象。換言之,團體動力乃指團體中各個存在著的動力。由於這些動力的存在,團體的運作才得以開始並持續續下去。
+
*互動模式有下列幾點:
 +
#輻射型:溝通以領導者為主,向其他成員傳送訊息與資訊,其他成員也會像領導者溝通。
 +
#圓圈型:以輪流的方式,讓每位成員都可以發言,使每人都有機會說話。
 +
#熱椅子:由領導者與某位成員互相對話,彼此交換角色,其他成員在旁觀看。
 +
#自由漂浮型:團體中所有的成員可以自由的溝通交談,每位成員都有責任依據已說過的話語或是尚未討論的話加以溝通討論(莫藜藜,2008)。
  
2.團體動力是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領域。主要是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辨別團體運作的方式。在一般研究領域中,團體動力亦提供有關社會研究的一些原理原則,其中包括: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人類學及教育學等。
+
===凝聚力===
 +
*凝聚力在團體中,意指成員彼此親近及相互吸引的程度,也是成員留在團體裡的力量與付出行動的結果,而凝聚力高的團體可以滿足成員對親密關係的需求。
 +
*凝聚力對團體的影響:
 +
#成員願意表達正、負向的感受。
 +
#願意傾聽。
 +
#成員願意為團體承擔責任。
 +
#容易達成團體的目標。
 +
#增加團體的表現。
 +
#成員出席人數穩定且願意參與活動。
  
3.團體動力適用來說明團體行為的一套基本知識。這些隻事是由過去的許多研究累積而成。
+
*凝聚力的層面包含:
 +
#社會與任務的凝聚力。
 +
#垂直和水平的凝聚力。
 +
#社會與個人的吸引力。
 +
#歸屬感。
 +
#道德觀(莫藜藜,2008)。
  
4.團體動力是一套鄭再興起的實用性知識(applied knowledge)或專業性理論。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把基本的知識過驗證,變成實用的原則和方法。
+
===社會整合影響===
 +
*團體成員如何在團體中被其他成員接受,透過互動融合在一個團體中。透過社會整合的力量,使團體可以順暢的運作與合作,使團體成員有凝聚力,成員可以有共識的完成任務或是目標,可以有秩序與效率的達成目標(莫藜藜,2008)。
  
(潘正德 編著 民84 團體動力學 )
+
'''規範'''
 +
*團體成員行為的規定模式,用來管理成員行為的原則,使成員在團體中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被禁止。團體規範可以分成兩種:
 +
#明示規範:有正式明文規定,所有團體成員認同並共同遵守的準則。
 +
#暗示規範:意指成員互動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規範,在互動持續進行時,逐漸成為團體易於認識和遵守的規矩,而互動行為改變暗示規範也將會隨之改變。
  
==團體形成==
+
'''角色'''
'''團體'''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互關係的獨立個人,經由社會互動,彼此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並享有共同的規範與特徵,也根據共同擁有的目標或期待,來共同完成目標的集合體。(宋鎮照 著 民89 團體動力學)
+
*在團體中,每位成員擔任不同的職位和責任,可能因情況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會不同。為維持團體的運作關係,常會安排一些團體需要的角色,以下是常見的七種角色:
===團體發展===
+
#鼓舞者:用言語、情感與團結的態度對待成員,以激發成員的思想與行動,且表現出對他人的瞭解和接納,為團體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
無輪任何人事物的發展、成長,一定都有它規律的順序和它改變的模式。
+
#協調者:協調不同的意見,並消除團體中緊張與衝突的氣氛,保持團體和諧,避免團體出現分裂。
 +
#妥協者:討論各種不同的意見,尋求折衷的辦法,使團體成員接受其選擇,讓團體出現的問題能順利解決。
 +
#守門者:保持團體溝通管道暢通,使團體成員能積極參與活動,並完成團體任務,降低團體偏差行為的出現。
 +
#標準設定者:為團體任務或內部運作設定一些標準,以利提高團體運作效率。
 +
#觀察者或評論者:此角色需注意團體運作的過程,能以描述性、解釋性或評斷性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或所看到的結論加以相連。
 +
#追隨者:聽從領導者的指揮,並接納別人的意見,在團體討論和決策中,扮演觀眾或是沒意見者。
  
(一)團體發展階段:
+
*團體中也有一些較為負面的角色,較強個人的需求與自尊,容易忽視團體中其他成員,可能會阻礙團體的運作與發展,以下是常見的反團體之角色:
 +
#攻擊者:往往會刻意不同意他人的思想和團體討論的結果,不會贊同其他成員的行為、感受與價值觀。
 +
#阻礙者:對於某些該做或不該做的事,往往會倔強固執不同意,對於全體希望的事往往會執意反抗,阻礙團體的進步發展。
 +
#消極者:在團體中可能製造問題、惡作劇、挑撥離間成員間的感情等,沒心參與團體的活動,而這些動作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
 +
#自大者:時常任為自己是對的,其他成員是錯的,會將自己的道德標準放在他人身上,不在乎他人是否願意。
 +
#誘惑者:常利用操控的手法,以較積極、陰險、狡猾的手段企圖控制他人,使他人趨向自己、服從指揮。
  
概念形成期(前團計畫階段)→出生期:趨近/逃避、依賴/獨立(聚集階段)→兒童期(團體形成)→青少年期(整合、崩解和衝突、重整或重組、一致化)→成年期和成年中期(團體發揮功能、團體維持)→死亡(結束前期、結束)。
+
'''地位'''
 +
*個人在團體中所獲得位置,此位置與個人的聲望、扮演的角色會有緊密的關係,影響到個人獲得自尊和影響他人權力的程度。
 +
*決定團體地位的主要因為以下三個因素:
 +
#成員在團體討論參與的頻率程度高低。
 +
#團體對於個人的評價為何。
 +
#個人對於團體決策影響的程度高低(宋鎮照,2000)。
  
(二)團體動力的過程:
+
===團體文化===
 +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共同有的價值、傳統或是價值信念團體可能是由多元的成員組成,成員們透過團體的討論與分享,了解必此的價值與觀念,進而形成獨特的團體文化,不同的團體在團體文化的形成也會有不同的速度。團體文化形成後,對於在此團體的成員會有一種自在感與歸屬感,不會有被排除與疏遠的感覺;被排除的成員,可能會有不滿、厭惡的感受,會透過缺席或是挑釁的行為出現(莫藜藜,2008)。
 +
*文化對團體和成員的影響:
 +
#使成員有能力適應團體及外部環境。
 +
#團體成員行動的模式,方便成員間的互動進行。
 +
#提供團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達成任務的模式。
 +
#建構團體的制度基礎。
 +
#團體成員彼此間認同的基礎(宋鎮照,2000)。
  
1.團體並不一定要按照順序發展。
 
 
2.團體有可能會倒轉,回到先前的階段重新再來。
 
 
3.每一個的團體階段不是單單只有一種形成,而是有多種的混合和組合的形式。
 
 
4.團體的生命週期的發展會受到領導者和成員的影響而改變的。
 
 
(Kenneth E.Reid著 劉曉春、張意真 譯 民86 社會團體工作)
 
 
團體,被視為一種跟生命一樣是有程序的。它們有出生、成長、成熟、老化、死亡的現象。所以,也進而產生了「團體生命循環」這一詞。 (宋鎮照 民89 團體動力學)
 
====生命週期模型====
 
'''生命週期'''是個系統的概念,是牽扯到相互關連性在不同面的交集。包含團體在整個過程中,在各個階段的發展。
 
 
每個階段都有它該階段的特性和它該去完成的方向,要往下一階層前,就應奠定好最基本的階段才會有好的發展結果。
 
 
不斷重複的主題:(一)趨近/逃避;(二)獨立/依賴
 
 
(一)趨近/逃避:包含了如何去親近,表現自我和分享。當在一個團隊裡不可能都是自己獨來獨往,要的是如何去與人接觸,找尋共同的興趣和分享,更不可能都免強自己去配合別人,所以也要再適當時機表露自我,讓大家了解。如果發現不適合,就會開始自己面對選擇,是否該換換其他夠適合自己的,還是要選擇改變自己的模式。
 
 
(二)獨立/依賴:指團隊裡小對上的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的挑戰。對於初始面對新團體在不熟悉狀態下,出現矛盾的機會和對象幾乎等於零;但相對的時間相處越久,在團體的發展愈來愈成熟的狀況,成員對領導者也會愈認同,才會是著去認同和互相溝通意見,因此才會有互動產生接納。當矛盾愈多,其中參雜了爭吵、試探、防衛和拒絕的行為都會出現。  (Kenneth E.Reid著 劉曉春、張意真 譯 民86 社會團體工作)
 
 
====概念的形成====
 
團體概念的產生是由團體內產生共識,能有效的處理解決問題的發生。團體前的階段稱之隱性階段,這這階段裡,是屬於未有團體完成的產生,甚至於未有成員的聚合。首先領導者要凝聚一些含有建設性的結構想法,也要多方向思考團體成員間一些較實際性的問題;最後,形成一個團體的計畫,需要有具體性更要把決定和方法告知成員和其他相關的領導者曉得。在成員的匯集時,要使她們了解對團體內的目標及其期許,並對團對內的成員有篩選,更對成員要有要求,因為有壓力才會更進步。
 
領導者的身分是很重要的,要了解為什麼要成立此團隊,團隊的目標和方向在哪,活動地點和時間的規劃,成員的要求和參與的特質何在。
 
(Kenneth E.Reid著 劉曉春、張意真 譯 民86 社會團體工作)
 
 
====出生階段====
 
====兒童期====
 
====青少年期====
 
====成人期====
 
====死亡期====
 
 
===團體組織結構===
 
===團體行為===
 
 
==團體運作==
 
===溝通與團體決策===
 
===團體衝突===
 
==團體動力互動模式==
 
互動模式(1)
 
 
工作者也必須考量團體中所發展出來的互動模式,社會工作文獻曾對互動模式加以分類,如:
 
 
a.幅射型:以領導者為中心。
 
 
b.圓圈型:每個成員輪流講話。
 
 
c.熱椅子:
 
 
d.自由漂浮型:
 
 
互動模式(2)
 
 
就多數情況而言,工作者應努力催化出「團體中心」模式的發展,而非「團體領導者」的模式。
 
 
互動模式(3)
 
 
a.暗示與增強改變互動模式可以提升團體的功能,工作者的成員可以決定用口語或非口語行為來催化。
 
 
b.情感的連結可分為正向情感連結和負向情感連結。
 
 
==團體動力發展結果==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
*莫藜藜(譯)(民97)。'''團體工作實物(二版)'''(原著者: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8)
  
宋鎮照 著  民89 團體動力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Rank3}}
 
+
潘正德 編著 民84 團體動力學 心理出版社。
+
 
+
徐西森 著 民86/民88 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 心理出版社。
+
 
+
Kenneth E.Reid著 劉曉春、張意真 譯 民86 社會團體工作 揚智文化。
+
 
+
夏林清 著 民86 大團體動力 張老師文化。
+

於 2012年7月24日 (二) 16:11 的最新修訂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是指團體成員間互動時所產生的力量,因動力使團體的運作可以開始並持續下去,團體動力會影響個別團體成員及整體團體的行為,團體動力通常包含溝通與互動模式、凝聚力、社會整合和影響與團體文化等四個面向(夏林清,1994;莫藜藜,2008)。

4 清楚些了,團體動力其實並不是你寫的標題本身,而是在其中可以觀察到的一種力量。希望有幾會你可以把這點寫入。

團體動力四個面向

溝通與互動模式

  • 溝通是一種人們互相傳遞訊息的過程,溝通過程應有一方將訊息或知覺表達成語言或是符號,傳遞訊息號,另一方將接收到的訊息吸收,給予回饋或是確認訊息。溝通可以是口語、非口語或是以文字方式表達,團體溝通時,發展出不同的互動模式可能對於團體有益有害,需視互動模式的建立與溝通方式為何,溝通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技術和方法,來改善人際關係,或是爭取別人的支持,以及解決一些問題(宋鎮照,2000;莫藜藜,2008)。
  • 良好的溝通方式可促進團體工作的效率,並製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以利完成團體的目標。溝通的功能有以下四點:
  1. 激勵士氣功能:藉由溝通討論、協調,可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而溝通良好的團體中,成員也會有受到重視的感覺,並願意更加投入團體活動,接受團體與認同團體。
  2. 控制功能:藉由溝通的方式,可以預防或限制某些事情的發生而達到控制成員,目的是把握團體運作的效率,使成員行為能被團體掌握,以減少失誤。
  3. 表達情感功能:成員藉著溝通,與其他成員分享的自我的挫折感或滿足感,這屬於「情感性溝通」能夠滿足個人情感需求、支持和滿足社交的需求。
  4. 傳遞資訊功能:溝通可以讓成員彼此分享到資訊,也唯有資訊充分以能做良好決策,透過資訊的分享,更可以提升成員瞭解團體的狀況。
  • 互動是一種過程,而互動可透過身體、語言、非語言、情緒、理性等等行為表達,若沒有互動就沒有團體,因此互動基本上是團體最重要的核心動力。互動的過程:
  1. 始於注意:當位於同一情境的人們,在進行互動前,必須始於彼此的注意並決定是否要互動。
  2. 溝通意願:要企圖要與對方溝通行為時,可運用語言、面容、表情、眼神、姿態等口語和非口語的方式,來表達其意思。
  3. 相互表態:要相互了解並體會表態時,從對方的行為與表情來解釋對方的想法,並瞭解對方的行為傾向與期望。
  4. 調整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已經瞭解到對方的想法與意向後,將會選出最適當的行為反應對方,以維持雙方的關係(宋鎮照,2000)。
  • 互動模式有下列幾點:
  1. 輻射型:溝通以領導者為主,向其他成員傳送訊息與資訊,其他成員也會像領導者溝通。
  2. 圓圈型:以輪流的方式,讓每位成員都可以發言,使每人都有機會說話。
  3. 熱椅子:由領導者與某位成員互相對話,彼此交換角色,其他成員在旁觀看。
  4. 自由漂浮型:團體中所有的成員可以自由的溝通交談,每位成員都有責任依據已說過的話語或是尚未討論的話加以溝通討論(莫藜藜,2008)。

凝聚力

  • 凝聚力在團體中,意指成員彼此親近及相互吸引的程度,也是成員留在團體裡的力量與付出行動的結果,而凝聚力高的團體可以滿足成員對親密關係的需求。
  • 凝聚力對團體的影響:
  1. 成員願意表達正、負向的感受。
  2. 願意傾聽。
  3. 成員願意為團體承擔責任。
  4. 容易達成團體的目標。
  5. 增加團體的表現。
  6. 成員出席人數穩定且願意參與活動。
  • 凝聚力的層面包含:
  1. 社會與任務的凝聚力。
  2. 垂直和水平的凝聚力。
  3. 社會與個人的吸引力。
  4. 歸屬感。
  5. 道德觀(莫藜藜,2008)。

社會整合影響

  • 團體成員如何在團體中被其他成員接受,透過互動融合在一個團體中。透過社會整合的力量,使團體可以順暢的運作與合作,使團體成員有凝聚力,成員可以有共識的完成任務或是目標,可以有秩序與效率的達成目標(莫藜藜,2008)。

規範

  • 團體成員行為的規定模式,用來管理成員行為的原則,使成員在團體中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被禁止。團體規範可以分成兩種:
  1. 明示規範:有正式明文規定,所有團體成員認同並共同遵守的準則。
  2. 暗示規範:意指成員互動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規範,在互動持續進行時,逐漸成為團體易於認識和遵守的規矩,而互動行為改變暗示規範也將會隨之改變。

角色

  • 在團體中,每位成員擔任不同的職位和責任,可能因情況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會不同。為維持團體的運作關係,常會安排一些團體需要的角色,以下是常見的七種角色:
  1. 鼓舞者:用言語、情感與團結的態度對待成員,以激發成員的思想與行動,且表現出對他人的瞭解和接納,為團體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
  2. 協調者:協調不同的意見,並消除團體中緊張與衝突的氣氛,保持團體和諧,避免團體出現分裂。
  3. 妥協者:討論各種不同的意見,尋求折衷的辦法,使團體成員接受其選擇,讓團體出現的問題能順利解決。
  4. 守門者:保持團體溝通管道暢通,使團體成員能積極參與活動,並完成團體任務,降低團體偏差行為的出現。
  5. 標準設定者:為團體任務或內部運作設定一些標準,以利提高團體運作效率。
  6. 觀察者或評論者:此角色需注意團體運作的過程,能以描述性、解釋性或評斷性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或所看到的結論加以相連。
  7. 追隨者:聽從領導者的指揮,並接納別人的意見,在團體討論和決策中,扮演觀眾或是沒意見者。
  • 團體中也有一些較為負面的角色,較強個人的需求與自尊,容易忽視團體中其他成員,可能會阻礙團體的運作與發展,以下是常見的反團體之角色:
  1. 攻擊者:往往會刻意不同意他人的思想和團體討論的結果,不會贊同其他成員的行為、感受與價值觀。
  2. 阻礙者:對於某些該做或不該做的事,往往會倔強固執不同意,對於全體希望的事往往會執意反抗,阻礙團體的進步發展。
  3. 消極者:在團體中可能製造問題、惡作劇、挑撥離間成員間的感情等,沒心參與團體的活動,而這些動作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
  4. 自大者:時常任為自己是對的,其他成員是錯的,會將自己的道德標準放在他人身上,不在乎他人是否願意。
  5. 誘惑者:常利用操控的手法,以較積極、陰險、狡猾的手段企圖控制他人,使他人趨向自己、服從指揮。

地位

  • 個人在團體中所獲得位置,此位置與個人的聲望、扮演的角色會有緊密的關係,影響到個人獲得自尊和影響他人權力的程度。
  • 決定團體地位的主要因為以下三個因素:
  1. 成員在團體討論參與的頻率程度高低。
  2. 團體對於個人的評價為何。
  3. 個人對於團體決策影響的程度高低(宋鎮照,2000)。

團體文化

  •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共同有的價值、傳統或是價值信念團體可能是由多元的成員組成,成員們透過團體的討論與分享,了解必此的價值與觀念,進而形成獨特的團體文化,不同的團體在團體文化的形成也會有不同的速度。團體文化形成後,對於在此團體的成員會有一種自在感與歸屬感,不會有被排除與疏遠的感覺;被排除的成員,可能會有不滿、厭惡的感受,會透過缺席或是挑釁的行為出現(莫藜藜,2008)。
  • 文化對團體和成員的影響:
  1. 使成員有能力適應團體及外部環境。
  2. 團體成員行動的模式,方便成員間的互動進行。
  3. 提供團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達成任務的模式。
  4. 建構團體的制度基礎。
  5. 團體成員彼此間認同的基礎(宋鎮照,2000)。

參考文獻

  •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 莫藜藜(譯)(民97)。團體工作實物(二版)(原著者: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8)